她,是中国唯一一位连任13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堪称全国人大代表制度的 “常青树”。
她,是社会改革、时代变迁的见证者。胸前挂满的沉甸甸的勋章,映照着她的初心。
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在说:“我是农民代表,每天生活在农村,知道农民想啥盼啥。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有信心有决心。”
她,就是申纪兰。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因病于2020年6月28日在山西省长治市逝世,享年91岁。1929年,申纪兰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山南底村的一个农民家庭。9岁时她就下地劳动。14岁参加灭蝗虫战役,15岁响应抗日民主政府号召成立纺花织布小组,并担任组长。17岁时嫁到了同县的西沟村。1951年,西沟村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申纪兰被大伙推选为副社长。当时社里劳动力短缺,社长李顺达鼓励申纪兰发动妇女下地劳动。申纪兰曾经回忆道:“为什么选我当副社长呢?我那时候22岁,还年轻哩。我没裹过脚,下地劳动不惜力。”申纪兰说:“那个时候,我们妇女和男人一起参加劳动,但是男人劳动一天记十工分,妇女只记五工分,还记到丈夫名下,导致妇女们参加劳动不积极……我说你不能这么看待问题,不公平,我也是个人你也是个人,为什么妇女就挣不上工分,我急得慌。” 为了让妇女得到真正的解放,申纪兰走家串户,向妇女宣传“劳动才能获得解放”的道理,同时努力做男社员的思想工作,积极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经申纪兰申请,社里专门给女社员划出一块地,和男社员进行劳动竞赛。男社员认为稳操胜券,该休息就休息;被发动起来的妇女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始终在田间争分夺秒。最后,女社员赢得了竞赛。这场劳动竞赛在西沟村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男社员都开始支持男女同工同酬。到1952年,西沟村已经实现了“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的文章,讲述了申纪兰在平顺县西沟村推动男女同工同酬的故事。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25岁的申纪兰和1200多名代表一起,举手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她清楚地记得这部宪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由她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9月,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申纪兰代表在报到。(新华社 资料图)
"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说话
人民代表就要给人民办事 "
“我是个农民,没水平,但我对党和国家有感情。群众选你当代表,能办到的事就千方百计办,办不到的事也要尽力而为。”
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从家乡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去北京开人代会,从平顺县出来,7个小时才能到长治,乡里给她找了头毛驴,那时,毛驴还是不错的代步工具。但是大山里坡太陡,石头山上的小路,让第一次出远门的她吓得不敢骑。先去长治,再从长治倒“班车”去太谷,再从太谷坐火车到太原,辗转到北京,已是4天以后。
从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至今,在66年的代表生涯中,申纪兰提出的建议和议案涵盖“三农”、教育、交通、水利建设等各领域,始终守望农村。
申纪兰说:“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说话,人民代表就要给人民办事”。
有人问她:“ 你这一生要用两个字来说,是什么?”
她回答:“忠诚”。
对于她一生守望的西沟村,申纪兰说:“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我宣过誓要跟西沟人一起建设好西沟,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应该负的责任。我只能做到这一点,其他我做得还很不够。”据不完全统计,从第八届全国人大到现在,申纪兰的提案和建议总共有400多件,仅她个人的提案和建议就有80多件。贫困地区修路和吃水问题是她一直关注的两个问题。
此外,诸如保护妇女儿童、保护未成年人、荒山治理、贫困地区工资问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申纪兰的关注范围。
2016年3月10日晚,北京,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在山西代表团驻地翻看资料。她说:“我是农民代表,我要为农民代言,我要了解他们的要求愿望,反映他们的困难和心声。”
1973年,申纪兰被任命为山西省妇联主任。而申纪兰却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机关工作的经验,让自己当省妇联主任不如让别人当更合适。”她如实地向组织上反映了自己的想法,但最后还是服从组织决定。申纪兰上任后提出“六不”: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劳动。
1983年,组织上把申纪兰列入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候选人,她却说:“我识字不多,当好代表就行了。”市里要给她转户口、定级别、配专车。她又说:“我的户口在西沟,级别在农村,能走能动,要那些用处不大。”1986年9月与县供销社联合办起一座罐头厂,投产后的第一个月就生产红果、梨罐头5万多瓶。这是申纪兰(左)和工人一起检查罐头质量。申纪兰外出联系业务,坐的是公共汽车,住的是价格低的旅馆,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为了给村里出差办事,她每年的车费、住宿费也要花上不少钱,但她从未在村里报销过一次车票,领过一次出差补助,反而把国家每月发给她的生活补贴也“赔”进去了不少。有人说,你这是办公事,该报销就报了吧,她却执意不肯。儿子张江平曾埋怨母亲为什么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帮他转户口。原来,张江平是农业户口,当兵复员后不能安置工作。可申纪兰并没有以权谋私,而是明确地告诉他:“工作要从基层干起,不能去帮什么。”她曾长期住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农业学大寨”时建起的排房里。有好多次,村委会也觉得她住的房子太落后了,与她商量多次想重新建一处,但都被申纪兰借故推托了。就是家里的摆设也没有一件现代化的新式家具和高档电器:正墙根是一张旧桌子,一个旧式小柜子,一张老式木床占了半个屋子,床上铺的床单方方正正补了好几块补丁。2001年6月,申纪兰荣获保护母亲河奖,奖金2万元,她回来后,正赶上村里打井缺少资金,就把2万元捐出来打了井。2001年7月1日,申纪兰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申纪兰把中组部奖给她的5000元现金,又一分不少地交给了集体。2009年,申纪兰当选全国道德模范,中宣部给她的5万元困难补助,也捐给了村里……
申纪兰对金钱有自己的看法,“金钱就像水一样,缺了它,会渴死;贪图它,会淹死。” 她常说:“钱这个东西,乡亲们用和自己用都一样。” 因此,乡亲们找她借钱,只要有,她就一定会解囊相助。
2006年4月24日,山西省长治市,申纪兰扛着锄头。她的事迹也由此广为传颂。但她说:“功劳不是我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什么都干不成!”2012年3月14日,北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申纪兰走出人民大会堂。6月28日,申纪兰永远告别了她所深爱着的土地……但她对党的诚挚之心、对人民的泣血之情,人民不会忘记。来源:综述自新华社《申纪兰:“勿忘人民、勿忘劳动” 》,中国新闻网《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逝世:一生守望农村》,人民网《人民代表申纪兰》,山西日报《申纪兰:初心,一生铭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