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酒后骚扰,司机也是弱势群体!

央视网评论员 央视网 2020-11-21



社会治理的进步,往往来自创新、倚靠创新。比如,得益于新兴网约车和代驾市场的成熟,“酒驾”这个陈年痼疾正在不断被化解。在中国,“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经逐渐从口号变为人们的共识。


 

然而,新事物、新场景不可避免会让新问题、新矛盾浮出水面。日前,滴滴最新发布的《醉酒乘客安全透明度报告》显示:2020年2季度,网约车共收到与乘客醉酒相关的投诉10130件,相当于客服电话每12分钟就要受理1起相关投诉。其中,乘客醉酒引发的冲突投诉(争吵、打架、互殴等)364件;乘客醉酒引发的语言骚扰或肢体骚扰投诉(索要微信、言语低俗、肢体触碰等)477件。


 

数据显示:2020年2季度,乘客醉酒引发的性骚扰投诉中,司机投诉乘客占比97.7%,乘客投诉司机占比为2.3%。


也就是说,在酒精的催化下,司机反而更可能成为“弱势群体”,哪怕是男司机。数据显示,在性骚扰投诉中,男司机投诉男乘客占比最高,达到36.8%;而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男司机投诉女乘客的比例竟高达24.2%,同比上涨103%——这种“反直觉”的真实,或许正是大数据的意义所在。



平台作为交易的撮合者、信息占有最多者,首先有为司乘双方提供保护的责任义务。比如滴滴从技术和流程层面,针对醉酒乘车推出了一系列安全措施,例如接连上线饮酒报备、设置紧急联系人、一键报警、路线偏移提醒、录音录像等功能,并不断提高司机筛选和培训力度。


虽然采取了上述安全措施,但目前解决醉酒乘车下的司乘矛盾,仍存在着不小的困难。最明显的有两点:一,对司机的保护措施不足;二,违法者的成本还不够高。


平台上的绝大部分功能,都是为了保护乘客,而保护司机的较少。尤其考虑到司机在九成以上的纠纷中都属于“弱势群体”,解决这一不对称就更显必要。对于出租车、公交车、地铁等交通方式,都要求醉酒乘客应有人陪同乘车,否则禁止上车。这某种意义上是对司机的源头保护。网约车是否也可以考虑赋予司机特定情况下的“拒载权”,或者平衡司机在醉酒乘车场景下的风险和收益,这些都是平台方下一步应该考虑的机制创新。


同时我们发现,无论司乘哪方违规,平台方对其的处罚至多是“停止服务”,最严厉的也不过是“终身停止服务”。这其实折射出醉酒乘车下司乘矛盾治理的一个重要困境:平台责任大、信息多,可是权力小、手段少。


司乘矛盾中的许多案例,其实已涉及违法犯罪,但由于网约车、代驾属于新事物,且酒后行为一直界定困难,专门针对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始终不够完善。


在实践操作中,许多应由执法部门依法依规处理的案例,都被简单视为服务投诉、经营纠纷处理。这导致的问题是,司乘双方对于违法行为的“后果预期”没有建立起来,甚至直接带来违法成本过低的风险。


因此,醉酒乘车下的司乘矛盾治理是一个综合工程。除了平台之外,还需要城市管理者、执法部门、从业者、消费者等共同努力。


立法部门有针对性出台法律法规,执法部门依法依规处理相关案件,平台企业利用技术和数据继续完善安全措施并帮助有关部门降低执法门槛,醉酒乘客打车时让清醒的亲友陪同出行……


只有凝聚全社会的合力,醉酒乘车下的司乘矛盾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你我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际才能更加轻松从容,没有后顾之忧。


更多新闻,扫描二维码关注央视网
©央视网
将央视网设为星标
好新闻不错过


编辑:吴明泽
责任编辑:孟夏
来源:央视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