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煮酒 | 美军“伤心岭”!4平方公里阵地,打了43天,结果……

小李飞镖 央视网 2020-12-08

1952年10月14日凌晨,在震天撼地的炮声中,上甘岭战役打响了。


在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弗利特的计划中,这应该是一场轻松的战斗。


这位“火力制胜”理念的坚定拥趸认为,在“联合国军”强大的炮火下,用两个营,最多五天,就能将 537.7和597.9这两块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高地拿下来,伤亡人数不会超过200人。


作为守方,志愿军一开始并不认为,上甘岭会是敌人的主攻点,由于地形原因,这里易守难攻,并非进攻的最佳选择。


但真正的较量开始后,双方如滚雪球般不断投入新的兵力,你争我夺、寸土不让。


中美王牌军队在这块长3公里、宽1公里多的狭长地带,展开了一场硬碰硬的“拳击赛”,使得上甘岭战役成为朝鲜战场中一场惨烈无比的肉搏战。


战役前后持续43天,在付出伤亡以及被俘达2.5万人的巨大代价下,“联合国军”也未能攻破防线。


上甘岭,不但是美军的“伤心岭”,也是美军乃至整个世界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中国军队的“分水岭”。



上甘岭战役是在美国总统大选的高潮时发动的。鉴于美军之前在朝鲜战场上的糟糕状态,刚刚接替李奇微的克拉克将军迫切需要一场胜利,为渴望连任的杜鲁门在竞选中加分。


于是,美方在10月8日强硬地宣布板门店会谈无限期休会,并叫嚣“让飞机、大炮去辩论吧!”


美军在朝鲜战场事实上的“二把手”范弗利特将目光瞄准了中线战场。


当时,战争双方相持于朝鲜中部,从西至东对峙于开城、铁原、金化一线,五圣山横亘在中间,成为天然屏障。


要拿下五圣山主峰,必须先拿下上甘岭,因为这不仅是我军阵地的突出部,而且直接嵌入美韩阵地,双方之间的直线距离最近不到100 米。


14日3时,美国人的进攻开始了。


范弗利特的战术并不复杂,在空军的支援下,炮兵轰完步兵冲。


美军的火力优势异常明显,一天之内就对上甘岭发射了30余万发炮弹,飞机还投弹500余枚。阵地表面岩石被炸成粉末状,达1尺多厚,山的标高被削低了2米。


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美军先后发动40余次冲击,最终占领了 537.7的表面阵地,但主阵地还在我军手中。


当晚,我军趁敌立足未稳之际发动夜袭,又全部夺回了失去的阵地。


时任第 15 军军长的秦基伟在日记中写道:“这一天,是我一生中又一个焦虑如焚的日子。敌人突然发动进攻,规模之大,火力之猛,都是空前的。”


15军是上甘岭战役的主力部队之一。首日交战,这支铁军伤亡550余人,歼敌1900余人。


仅仅第一天,双方就见证了上甘岭战役的残酷。




克拉克当然不甘心失败,这位美军在朝鲜的最高长官给范佛里特许诺:“无论要多么大的保障,我都可以给你调,兵力可以陆续使用,但作为条件,你必须拿下五圣山。”


更猛烈的攻击开始了。


很多参加过这场战役的战士们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回忆:白天成了黑夜,黑夜成了白天。


因为白天密集的炮火后,灰尘和烟雾遮天蔽日,什么都看不见,而到了夜晚,照明弹、探照灯又将黑夜照射得如同白昼。


战斗形势基本上就是,白天,在强大火力下,美军占领上甘岭表面阵地;晚上,志愿军重新把阵地夺回来。


韩军第2师师长丁一权在回忆录中写道:“夺取似乎是轻而易举的,累计夺过来28次,但被夺回去28次。”


这看似冰冷的数据却是志愿军战士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经过五天的战斗,到了10月18日晚上,15军投入了21个连队,每个连队多得只剩下30人,少得仅10来人。


为了减少伤亡,有效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志愿军主动转入坑道,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坑道战。



写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我军强大的坑道体系。


在上甘岭如此狭小区域,面对敌人覆盖面如此大的火力,志愿军能长期与敌军周璇,坑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志愿军在上甘岭阵地反斜面(即敌进攻山体的背面)构筑的“能防、能攻、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坑道体系。每条坑道有两个以上出口,坑道洞内宽1.2 米、高1.7米、顶厚30米以上。


这种建在反斜面的坚固工事,充分利用各种火炮的射击死角和自然山体作掩护,有效削弱了美军炮火优势,犹如一条“地下长城”,使有生力量得以最大限度保存。


有了坑道,当敌发炮时,战士及时到坑道隐蔽,当敌步兵冲锋时,坑道部队即可迅速冲出,发挥志愿军近战优势,与之展开搏斗。


时任美军步兵连长的莫尔感叹:(中国军人)绝对是一流的职业挖掘大师。


当战役进入到坑道战斗阶段后,志愿军开始面临极大的考验。


一是,敌军想方设法破坏这一体系,他们以手榴弹、炸药包、毒气弹、铁丝网和滚桶等各种手段封锁坑道口。


二是,给养困难,尤其是吃水问题。


为了接水的方便,盛水的水缸一般就放置在坑道口。这就使得水缸容易被炮弹和炸起的石块等震坏,造成漏水的损失。加之原计划一个连一条坑道,后来发展到两三个连一条坑道,用水严重不足。


没有水,不仅无法解渴,而且饼干等食物也无法下咽。我们在课本中读过的《一个苹果》的故事就真实地发生在上甘岭战役中。


三是,坑道里硝烟、硫磺、血腥和汗臭交织,空气极其污浊。


志愿军没有坐以待毙,在保卫坑道的过程中,坑道部队不时地抓住时机跃出坑道,对美军火力点进行突袭。众所周知的黄继光以身体堵枪眼的壮举就发生在这一战斗阶段。


后方为了给坑道部队输送给养也付出了极大代价,火线运输员往往要付出几条生命的代价才能运进一袋饼干、一壶水,运输线上撒满了被炸飞的慰问袋、萝卜、苹果、馒头,以及运输员的鲜血。  


整个战役中,运输人员伤亡达1700余人,占志愿军整个伤亡人数的14%。



熬过了这段极端困难的时期,终于等来反击的时刻。


10月30日,15军抽调了15个连队,分为三个梯队,并最大限度地组织起炮兵火力,开始了连续性的反攻。


志愿军首先以榴弹炮进行了破坏射击,美军的阵地大部分被炮火摧毁。随后,山炮、野炮、榴弹炮齐发,暴露在上甘岭表面阵地上的美军,这一次也见识到了志愿军炮火的威力。


在炮兵支援下,步兵突击队和坑道中的作战部队相互配合,经过五小时激战,成功夺回了主阵地,将美军赶下了山。


之后双方进入了新一轮的拉锯战,但美军已经没有能力再发动之前规模的冲锋。


11月25日,志愿军军恢复了所有阵地,美军“一年来的的最大攻势”彻底以失败告终。



43天,美军排以上的冲锋900余次,炮火的密集程度超过“二战”最高水平,双方总计伤亡四万余人。


战后,小小的山头上,尸横遍野。美联社称之为“朝鲜战场上的凡尔登”。


关于上甘岭战役,大多数人印象深刻的是黄继光,其实,黄继光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英雄群体。


突击排长孙占元面对围上来的敌人,拉响了手榴弹;通信班副班长牛保才冒着猛烈的炮火抢接线头,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坚持用手捏着线头的一端,嘴咬着另一端,以自己的身体接通电话线路,保证了战斗命令的及时下达。


事实上,在上甘岭战役中,舍身炸地堡、用身体堵枪眼,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士,仅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


我们总讲,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但只有在这种危难时刻、生死关头,才能真正懂得到“挺身而出”这四个字意味着什么。


《上甘岭》中张连长的原型张计发因为这部电影广为人知,很多人见面总是称呼他“英雄”“英雄连长”“老英雄”。


这些称谓常常使他有种不安的感觉。张计发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纠正:“我不是英雄,如果你们称呼我英雄,我答应了或者默认了,那我就是政治上的贪污犯,我再三说明我不是英雄,我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后记


2019年国庆大阅兵方阵中,有一面布满了381个弹孔的战旗,它来自上甘岭战役15军45师134团8连。


8连官兵在缺水断粮情况下坚守坑道14昼夜,3次打光3次重建,最终歼敌1700余人,这面破烂不堪却始终屹立不倒的战旗是一支英雄部队最好的见证,也是上甘岭精神的集中彰显。



朝鲜战争后很长一段时期,西方国家都不明白,无论是论武器、装备,还是后勤保障,美军都是世界独一档的存在,怎么会打输呢?


因为精神上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一个民族、一支军队,只有从精神上站起来、强起来,才会永不言败、永葆生机。


上甘岭战役让我们看到“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如今,上甘岭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座永恒的丰碑,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在战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刚刚经历并参与其中。


我们看到,4.2万白衣战士,前仆后继地奔赴武汉,不计安危,不顾生死!


我们看到,英雄的武汉,封一座城,护一国人。


我们看到,近四百名党员干部因公殉职,四万多名建设者昼夜奋战,四百多万社区工作者不辞辛劳默默奉献。


这难道不是上甘岭精神的传承吗?!


环顾今日的世界,正遭遇开放与封闭的角力、多边与单边的斗争、对话与对抗的博弈,尤其是中国,面临着经济战、科技战、金融战……我们要像上甘岭战役一样,有决心、有狠劲、有韧性,对前途进行最英勇决然的捍卫,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聂济峰、聂昭华、李韧:《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

大卫• 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张计发 叶松:难忘的上甘岭战役(《百年潮》)

吴敏文:鏖战上甘岭(《文史天地》)

辛士红:上甘岭为何成为美军的“伤心岭”(《解放军报》)



更多新闻,扫描二维码关注央视网
©央视网

将央视网设为星标
好新闻不错过



编辑:静静子
责任编辑:瑞雪
来源:央视网《煮酒》栏目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