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世界的“中国密码”
《人世间》作为“新春大戏”,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和爱奇艺热播,显示出时代和观众对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的热情渴望,也反映了电视剧在现实题材道路上的重要收获。
无论是过去一百多年间中国艰苦卓绝的现代国家转型之路,还是过去七十年新中国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复兴道路的艰难求索,多少世事沧桑、多少生离死别、多少天翻地覆、多少苦尽甘来,我们每个人身边、每个人的家庭几乎都有许多让人柔肠寸断的命运故事。
可以说,百年中国用无数鲜活的生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故事宝藏”。
这正是梁晓声先生的小说《人世间》的现实基础。
小说用人世间的“周家三代”,浓缩五十年中国充满戏剧性的时代大背景,刻画了大背景下人物命运充满戏剧性的大悲欢。
小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成为半个世纪中国的一部“百姓生活史”。
这部百万字的小说为电视剧提供了坚实的文学保障。
李路执导并担任总制片人,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等主演的这部《人世间》,站在文学的肩膀上,如同同样根据“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大众传播,引发了更多“过来人”的历史记忆,同时也用共情的方式激发了更多“后来者”的历史回望。
《人世间》采用的依然是中国叙事中最主流的“家国”套层叙事。家在前景,国在后景,以家写人、以人写家,人运与时代相关、家运与国运相连。
剧中北方某城市的周家三代人,有工人周秉昆(雷佳音饰)和周父(丁勇岱饰),知识分子周秉义(辛柏青饰),也有带有浓重文艺青年色彩、后来投入教育行业的周蓉(宋佳饰),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身份和职业,构成了一个微观的“中国社会”。
从这部鸿篇巨制中,我们看到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新世纪,一个普通东北工人家庭不同角色的不同“活法”。
他们所走过的不同道路、所经历的不同选择,背后则是国家从知青岁月到改革开放,从市场经济到共同富裕的发展历程。
“家庭”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从血缘家庭到革命家庭,从家庭个体到家庭共同体,周家三兄妹,五十年河东五十年河西,处处都体现了中国生活方式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变化和重组。
一方面,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但另一方面,以家庭为根基的亲情、善良、爱则又是“伟大”的,甚至是不可战胜的。
预告片中,主创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来如风雨,去似微尘”来形容《人世间》,试图阐明一个家庭的平凡生活,也可以成为史诗。
落一叶而知深秋,窥一管而知全豹,舀一勺而知冷暖,这正是现实题材艺术的价值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恰恰体现在“家”的平凡性、弥合性、再生性上。
从《人世间》中,我们能够读解到“家”这一充满中国味道的“文化密码”。
我相信,观众也是因为能够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与这一密码产生共振,才会有内心的情感共鸣和道德共鸣。
小说中近五十年的时间跨度,对于电视剧呈现来说,挑战是巨大的。
演员要经历“五十年时间”的变化,不仅在衣着相貌的造型上难度很大,言谈举止、时代气质更是需要“与时俱进”。
中国五十年几乎经历了许多国家两三百年的历程,大到街道、城市,小到房间陈设、生活道具,可以说几乎都需要进行“考古”还原。
军装、工装、标语、自行车、电话、暖水壶、手表、收音机、电视机、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机车和汽车等等,都既具有东北的地域空间性也具有时代变化的时间性。
在这方面,电视剧可以说尽可能地做到尊重历史、尊重生活,创造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年代感”。这也是现实题材创作对“典型环境”的必然要求。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演员们才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到生活的情境性,从而比较好地塑造出不同时代的人物以及人物在不同时代所经历的变化。
现实题材创作,不仅仅是一种意愿,而且是一系列的创作方法论。《人世间》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电视剧由于其特殊的体裁样式,对于戏剧性有较高的要求。在许多作品中,“编剧”往往变成“编造”戏剧性。类型化、强冲突化、极致化,往往成为电视剧方法论的首选。一些作品“生编硬造”、“胡编乱造”,几乎成为观众最大的“公敌”。
事实上,只有来源于生活本身的戏剧性、来自于现实本身的冲突,才具有更强的人性冲击力和感染力。
《人世间》从第一集的“谁下乡”开始就拉开了“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戏剧冲突,每一个冲突都意味着人物的命运走向,牵动观众的情感世界。
在这方面,文学为电视剧提供了扎实的历史基础和人性张力。就像梁晓声说的,情感与责任是中国人刻在基因中难以抹去的,而“生活的痛,在艺术上能变成极致的美”。
正是这种来自生活本身的“极致性”使电视剧有了一种浓浓的“文学性”,人物多了厚度、历史多了质感、情节多了真实感、主题具有超越性。
周家三代、周家三兄妹,没有类型剧作中所谓的“坏人”,也没有完美意义上的所谓“好人”,他们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一个”,用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话来说,除细节的真实外,他们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人世间》电视剧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近年来,《觉醒年代》《山海情》《装台》等现实题材电视剧都成为代表性作品,甚至是现象级作品,一方面说明在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之后,人们有温故知新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电视剧创作生产正在从简单的“文化产品”升级到“文化作品”。
越来越多的创作生产机构,都有了更自觉的现实题材创作意愿,同时也具备了更好的现实题材创作能力。
特别是得益于互联网技术而快速成长的新兴影视企业,更加自觉地体现出越来越清晰的文化使命感。
《人世间》的出品方腾讯影业,近年来试图完成“关注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故事”的创作转向。
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CEO程武曾表示:
现实题材作品,记录与讴歌我们的时代,也记录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那些应该被我们所歌颂,所记录的美好闪光点。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其实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在这类作品里,其实大家更容易找到情感共振。
《人世间》作为腾讯影业、阅文影视“时代旋律三部曲”的第二部,继“庆祝建党一百周年重点影片”《1921》之后应运而生,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时势所趋。
这部有情感温度、历史厚度的现实题材史诗大剧,体现的正是中国的大型影视文化企业在新时代的走向。
《人世间》再次证明,真正伟大的戏剧性都来自生活。
当然,人物形象所处的历史情景感的呈现如何更加准确,叙事节奏在保持文学性的丰富上如何更加具有电视剧的流畅感,意义的传达如何在相对简化的电视剧结构中更加富有张力和韵味,这些都是《人世间》作为文学名著改编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值得继续探索和总结的经验。
随着更多的影视机构、影视创作者对现实题材创作的重视,随着我们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大时代、大历史认知的深化,随着我们对中国密码、中国精神的重新审视,随着我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身体力行,我们期待,中国电视剧“历史地、审美地”把握现实的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对事实如此的“已然”生活与应该如此的“未然”生活的表达也更加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人道主义的必然性。
RECOMMEND
推荐阅读
▼ 关注央视网 读更多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