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神榜:杨戬》,也成了年度引发现象级讨论的国漫。上映一周,票房过2亿,豆瓣7.0,杨戬扛起的也是今年份的“国漫崛起”大旗。《杨戬》中“最值回票价的一幕”,莫过于他在“天眼”觉醒后,念出那句“法天象地”咒语,放出大招,耀眼的巨大“元神”形象跃然于大银幕之上。玉鼎真人看杨戬借玄鸟之力冲开天眼时的精细微表情,如果是真人表演的话,堪称他的“影帝moment”。巫山神女一段“洛神赋”飞天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女身上的飘带和裙摆应用了布料解算和大量的云端渲染技术。我们的头部国产动画,不仅在视觉层面拥有了鲜明的“国风”特色,制作技术已不输好莱坞。先是2021年的《白蛇2》新增了IMAX 3D版本,“水漫金山”等场面配合IMAX“食用”更佳。时长8分钟的“水墨太极图大战”,为了实现从三维画面到二维水墨的转变,团队推翻了20多版设计,最终采用了20%的电脑程序化纹理和80%的纯手绘叠加的方式,来完成山石、树木转变为二维的效果。追光动画联合创始人于洲表示,在《杨戬》片尾出现的制作公司无一例外地都是中国公司。如今国漫在视效制作方面考虑的不再是早前的“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做好”,而是“如何做得更好”。第一集开篇,审判者号巨轮被纳米丝切割成片,以残暴而生动的视觉方式呈现的“古筝行动”,立即撩动了观众对《三体》三部曲的全部记忆,上线当天就收获了过亿的播放量。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就论证了国风动画市场的强劲,同时也为国漫电影指明了方向:合家欢、成人向、高工业水准。国漫被更多圈层的观众认可,也意味着更庞大的商业潜力,开始有底气“往出走”。《哪吒重生》先走了一大步,在2021年成为又一部将登陆Netflix的中国动画电影。而最新的外媒消息也说,国产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小虎墩大英雄》在本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符合参评资格”大名单榜上有名。国漫本身的文化属性,令IP一旦真正形成,无论是和国潮的“产业联动”,还是中国独属的动画类型“出海”,都有着相对光明的未来。从“大圣”“哪吒”到“姜子牙”“白蛇”,这些年来国漫在探索和波折中前行,不管“崛起”与否,至少国漫“觉醒”了。国漫的制作水准步步高升,但剧本似乎总是差了一口气儿。持续关注了一年国漫的B站UP主黎灿@野灿baka发现,明明取材于神话故事和传统文化的国产动画,故事中的东方意蕴才是最独特的地方,但有些国漫却太执着于日漫偏爱的“黑深残(黑暗、深刻、残酷)”设定。比如,国产动画的主角一定有一条落寞英雄的反叛逆袭成长线。不管你是齐天大圣、众神之长,还是战斗力“天花板”,出场时要么法力被封,要么重伤不治,再借由九九八十一难重回巅峰,完成人物“成长”。虽然这样的“爽文模式”跌宕起伏够足,观众也无需花太多时间思考,但同样,快进起来也一点都不可惜。而这些片中的世界观呈现,则借由“导游”似的主角视角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新的世界、新的冲突、新的语境,程式化得像一个PPT翻页笔。对于IP的长期发展来说,构建世界观当然是必要的。但电影不能为了搭建“宇宙”而存在,自传里都没被挖掘出个性的完美穿线“工具人”主角,很难说服观众信服整个故事。悬念设置了,黑色电影般的迷惑感产生了,但全片始终没找到解开悬念的优质方法,从而无法保持叙事张力。比如《杨戬》中申公豹之死凶手到底是谁、玉鼎真人的“黑化”动机是否能够更加合理……电影的篇幅有限,黎灿认为,一旦过度追求“黑深残”,就会增加观众的理解成本。中华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动漫这一天马行空的创作方式一拍即合。结果“哪吒”和“孙悟空”横空出世之后,在近两年已官宣、立项的电影中,孙悟空IP和哪吒IP“扎堆聚集”。经典神话人物大家接受度高、理解门槛低,神话新编也很有必要。可是观众难免审美疲劳,想问国产动画能不能另开“新号”?长期追踪动漫产业的B站UP主凌诺雅对国漫里经常出现的“炫技”场面有些不解,在她看来,和剧情割裂的视效只是一帧帧好看的壁纸。短短9分钟的“中国古诗词动漫”系列动画短片《相思》,讲述了青梅竹马的清朝嘉定名士王初桐和六娘因家庭条件相差悬殊无缘相守的爱情故事,豆瓣评分为8.2分。脱离了神话传说的巍峨世界观,也没有了怪力乱神的战斗体系支撑,《相思》如何写好这个原创剧本?监制林旭坚介绍道,团队邀请了研究嘉定地方志的历史学家作为专家团队,不管是红豆簪子的式样还是六娘出嫁前门口的对联,在设计中都根据历史文献进行反复考证修改。他们也没有试图将现代价值观强加在古人的爱情故事之上,而是“尊重时代背景下的个体真实情感表现以及行为动机”,让当下的观众和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共情。编剧李夏恩一直认为18世纪的爱情,不必像如今的电视剧里那样轰轰烈烈、死去活来。视觉也一定是为内容服务的。《相思》原本没有设计下雨的场景,但后来团队认为“烟雨”才是大家对江南的第一印象,于是雨天的特效占据了总时长的近三分之一。不过,林旭坚不认为动画短片能和长片一概而论。“动画电影故事的丰富度、波折程度和世界观之大,交给我做,我未必有信心hold住观众两个小时的耐心。”“特效满分,剧本平常”,国漫现在拖着一条“跛腿”前行。首先,两个小时的动画电影对于浩瀚的神话传说来说是有限的,这也要求创作者必须懂得取舍。在凌诺雅看来,国产动画《秦时明月》正是因为不懂取舍才造就了如今剧情上的冗长和乱麻——本来三、四部就能讲完的故事,非要盲目扩充人物关系线拖到五、六部,还没有能力填补起来,剧情溃不成军,豆瓣评分也一降再降。黎灿认为,创作者总是默认观众都有睡前听过神话故事这种集体经验,但事实是大多数观众只存在着浅尝辄止的认知。因此,部分国产动画创作者陷入了“知识的诅咒”——当事先做过研究的制作团队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与重述时,潜意识认为观众也明白这其中的背景知识,所以尽管在创作者看来故事逻辑是自洽的,却经常让银幕前的观众一头雾水,整部片看完,回过头来还得补一补神话故事原著才能大致理解。然而,于洲认为狭义的“剧本”概念并不适用于评价动画电影的故事呈现。电影最终呈现出的故事完成度,或许在部分观众看来不尽如人意,但是在行业内部则是一个更加深刻和复杂的问题。“前期的内容创作过程中,故事板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生成故事板之前,会先拟定大纲、确认剧本,再同步进行设计和角色开发。”和真人电影相比,虽然动画电影的故事可以在制作周期内不断地打磨和调整,但是越往后,故事调整的空间就越小,“比如说这一部分的灯光已经做完了,钱已经花出去了,再作调整的成本就非常高”。每部影片都能保持可控的成本、持续量产的追光动画,想要仅用300人的团队规模追上有1200名员工的皮克斯“年更”的速度,就不得不考虑成本对动画内容制作的影响。随着移动互联网开始普及,浪潮中入场的资方,看中的并非“国漫崛起”,而是满池流量。商业与市场上的认知被无限放大,为了更好看的数据,创作者不得不经历一个由自己喜好进行创作到根据市场喜好进行创作的过程:强行更改人物设定和内容题材迎合流行趋势,盲目堆叠炫目的视效刺激用户感官,以确保商业上的成功。观影人次、票房、影评评分、视频平台上的点击率和收藏率……一个个具体的数值成了悬于编剧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们不得不求助借鉴于反复被市场验证过的爆款,《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功之后,旧瓶换新酒地重塑神话,几乎已经成了创作者的一种精神内耗。创作者陷入了爆款的定势思维,资方“抢占高地”的导向也使得内容生产被反复压缩,那么市场总有疲软的一天,国漫情怀也总有耗尽的一日,数据爆款给到的只是一时之快,“当这批老观众走了,新的观众一定会对市场有新的需求。”国产动画行至今日,已经走过了融资难、无法维系理想的阶段,比起上一个十年,它走得更稳了,我们对它的期待也就更高了。某种意义上,国漫引以为傲的视效既是招牌,也成了枷锁。国漫有如此前景,绝对有视效的功劳。但当视效成了“杀手锏”,主创将极大的精力和资金投入都放在画面上“孤注一掷”时,剧本的“软肋”也就会越明显,制作成本也将节节攀升。拼命烧钱做视效和始终不尽如人意的剧本拉扯出的“国漫宇宙”,则会陷入一个又一个亏本的怪圈。但不得不说,从《新神榜:哪吒重生》开始,追光已经突破了固有的创作空间,成功地打造了一个“东方朋克”风的“新”哪吒;适才上线的“国产科幻之光”《三体》动画,也将继续“挑战人类想象力极限”;在神话故事的重构热潮下,也有类似《雄狮少年》这样的现实题材异军突起。
而国产动画,不仅拥有那群有着“国漫情怀”的观众的底盘,如今用户群继续扩大,也不再是二次元的“圈地自萌”。2022年,有40%的动画用户来自二、三、四线城市,25岁以上用户一年之内增加了700万人。B站调研还发现,现在一些40岁甚至更大年龄的用户,也开始看国产动画了。
从零星几部高质量的作品,再到持续产出爆款形成的国产动画产业,市场大幅扩容后,国漫势必会进一步在品质上“卷”起来。有日益改善的行业生态为基石,有政策、平台、观众等各方的支持,有散发独特魅力的中国故事提供养分......国漫的“跛脚”问题得到改善的日子还会远吗?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途山更陡,国漫正攀爬至最关键处。
原创声明:本文为央视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