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气时如何反击?你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央视网 2023-03-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武志红 Author 武志红主创团



武志红(id:wzhxlx) | 来源

 和小畏 | 作者

 欣蕊 | 编辑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每次遇到令自己不爽的小事——
 
伴侣约会总是迟到一小下,
同事偶尔说些不礼貌的话,
朋友忘了答应过你的事情——
 
虽然心里不舒服,但毕竟对方不是太过分,所以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因此就“算了”。
 
表面上看,这都是一些“小冒犯”
 
但如果长期处在这种情况中,人会越来越被动,情绪也容易变得压抑。
 
甚至,在内耗中,生活慢慢失去了活力。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常常找不到原因在哪,仿佛无解。
 
而一切的源头,其实就与这些不起眼的“小冒犯”有关。
 
 

“我不爽,但等等再说”
 
 
上周我和朋友去吃饭,店里客人很少。
 
里面有一桌围坐着一大家子人,说话声音非常大,孩子还在一旁跑来跑去很闹腾。
 
我觉得很吵,于是和朋友提议:“要不要提醒他们小声点?”
 
但立马又犹豫了。
 
朋友也说:“说不定过一会他们就不吵了呢?要不别说了。”
 
我便心想:行吧,好像也不是吵得很厉害,再忍忍吧,如果变得更吵,就过去说。
 
于是,我开始不自觉地关注旁边的音量。
 
有好几回很吵的时候,我正准备站起身来,分贝却又突然降了下来,于是我又尴尬地坐下。
 
直到那桌人吃完离开,我也没过去说他们,反倒是自己格外认真地听了半小时噪音。
 
不过在这期间我觉察到脑海里浮现的一个奇怪的念头:
 
要是那桌人更吵一点就好了,
我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说他们了。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顿时觉得好气又好笑——
 
原本是希望对方安静的,结果却成了希望别人更吵,好让自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抗议。
 
而最后的结果是——
 
我不仅什么都没有做,还压抑了自己的不满,并且一直把注意力放在这件事上,整个人非常累。
 
表面上看,这件事很小,只是因为我没有及时表达情绪,才变成这样。
 
但在这背后隐藏的是:没有及时表达,是因为“应对方式”的缺失。


 

“应对方式”越少,活得越为难
 
 
据我观察,身边很多有类似困扰的人,在面对冒犯时,都习惯采用两种应对模式:
 
“接纳包容”或“奋起反抗”。
 
假如对方的冒犯程度是1-10分——
 
对于1-2分的冒犯,比如挤公交被踩了一脚,多数人可以通过“接纳包容”来面对。
 
对于9-10分的事情,比如暴力、诈骗等,我们也都有共识,知道要采取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选择“奋起反抗”。
 
因为知道如何应对,所以处理起来都不难。
 
然而,当一个人仅有这两种应对方式时,问题就来了。
 
因为在日常生活里,有相当数量的冒犯,它的程度是在中等的水平(像我遇到隔壁桌噪音,冒犯程度对我而言大约是4-5分)。
 
这类事情,既做不到直接无视,也不好去愤然表达不满。
 
此时,如果没有其他应对的方式,处境就会十分为难。

这让我想起平时听朋友吐槽时的情景。
 
比如朋友说,生活中遇到了冒犯自己的人,还一一列举出对方做了哪些不好的事。
 
但当我问他有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的不满时,得到的答案又往往是——
 
“这点事我就不计较了。”
“如果触碰到底线了,我一定会反击。”
 
这看起来没毛病,但却隐藏着一条给自己添堵的原则:
 
受的委屈积攒到一定程度,再下定决心去表达不满。
 
这看起来是在展示自己的大度,但潜台词其实是:
 
面对中等程度的冒犯,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等对方更过分一些,我就可以“奋起反抗”了。
 
于是,只能继续等着,忍耐着。
 
但很多时候,对方的冒犯就是一直维持在原有水平,始终没到突破底线的程度。
 
而且,当忍让成为惯性,即使对方“更过分”,你有更大的可能性会继续隐忍。
 
因此,拖得越久,往往就越尴尬,到最后,也就更难开口去表达不满。
 
总而言之,一个人应对困境的方式越单一,遇到让自己不满的事情,就越容易积压情绪。
 
长此以往,便会对生活产生一种无力感:无论如何,我是不能够表达不满的。

 
 

失去“应对方式”,生活会变得灰暗
 
 
这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再讲一个故事。
 
我的来访者小M,一直觉得社交是特别累的事,她每次和人打交道就头疼,在很多场合也不能放松,身体感觉紧绷绷的。
 
随着咨询的深入,我发现,虽然小M没有重大创伤,但身边却持续有着给她造成“小冒犯”的事情。
 
比如,小M平时穿衣服比较随意,有位同事会经常吐槽她穿得土气,像乡下人。
 
不过每次说的时候,他不会揪着这件事讲很久,通常一两句话说完就过去了。
 
而且除了这一点以外,这位同事为人还是不错的。
 
因此,每次被吐槽时,小M虽然心里不是很爽,但又觉得对方没有太过分,所以就选择忍一忍算了。
 
然而,两人毕竟低头不见抬头见,不爽积攒多了,小M并不好受。
 
重要的是,在工作中,会给小M造成小困扰的同事数量并不少。
 
这使得小M一上班就开始担心:

▪ 今天同事会不会又来说我衣服土气?

▪ 隔壁同事会不会又让我给她带饭?

▪ 客户会不会又对方案不满,让我去改?

长此以往,小M整个人都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
 
一方面,她无法预测,这些事情到底会不会发生。
 
另一方面,当真的发生时,她都会压住心中不满,默默忍受着。
 
并且,表面上看,这只是小M对待这几件事的态度。
 
但时间久了,便会由量变引起质变,演变成她对所有社交产生了一种消极信念:
 
我是无法去影响别人的,无论发生什么,都只能默默忍受。
 
生活中,我们也容易看到这样的人,活得非常被动,经常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满,但又不敢正面去应对事情,只能背后吐槽发泄一下。
 
其实,这相当于把自己放在“待宰羔羊”的位置上,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苦难。
 
持续下去,整个生命状态会越来越萎靡。
 
人的健康成长,就像是一棵树一样,情绪、想法就像是树枝,本能是要向四面八方去延伸生长的。
 
然而,当这种延伸被阻隔了,甚至被强行压下去,就像把树关在一个罩子里,令它无法长得更大。
 

 

越拓展“应对方式”,人越自在
 
 
 那么,该如何扭转困局呢?
 
心理学有句话:
 
我们最大的自由,就是选择怎样去回应事情。
 
当一个人的应对方式越多,也就对生活有更多的主导权,状态也会更轻松从容。
 
那具体怎么做呢?
 
关键在于以下3点。
 
1、作出应对。
2、在应对中获得成功体验。
3、在成功体验中拓展出更多应对方式。
 
以小M为例。
 
一开始,我先鼓励她去“应对”:向同事表达一下不满。
 
在这里,不一定要直接说不满,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比如当他吐槽你衣服时——

▪ 可以把自己身体转向另一边,不要面对他;
▪ 有意保持较远的身体距离;
▪ 试着立马打岔,插入别的话题。


总之,制造点动静,让对方感觉到你的不满。
 
小M试着做了,结果没过多久,同事真的察觉到了她的不悦,吐槽变少了。
 
这个变化让她感到意外,也恢复了一点自信。
 
接下来,我让她增加点难度。
 
让她在和客户沟通时,即使遭遇对方的不满,也不用马上答应改方案;
 
而是先争取一下,向对方再强调一遍原方案优势在哪,试着说服对方放弃修改。
 
当然,要清楚的一点是:
 
这样做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每次都说服或改变别人,而是试着尽最大程度去影响对方。
 
于是在鼓励之下,小M尝试去做了。
 
很快,她有了第一个发现:
 
即使客户不认可自己的想法,也不会把自己怎么样,大不了还是回去改呗。
 
渐渐地,她开始感觉到,做出“应对”并没有那么难。
 
直到有一次,她发现,当自己重新介绍完原方案的优势后,客户接受了她的意见,表示不用修改了。
 
这时,小M突然感觉到,心中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下来了——
 
“原来,我是有能力应对这件事的呀!"
“原来,别人也是能被我影响的!”
 
从此,她的观念开始扭转,渐渐形成一种想法:
 
面对困境,我是有能力和方法去应对的。
 
这意味着她开始化被动为主动,人也越活越轻松。
 
也因此,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她也有了更多的应对方式,去面对各种社交难题。
 
当然,始终会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只要有勇气去做出“应对”,一切都不会太糟。
 
 
 写在最后 
 
 
无论喜怒哀乐,或是各种看似可能造成冲突的念头,其实都是人生命力的一部分。
 
所谓通过“应对”来影响对方,就是把自己真实的生命力活出来,并尝试唤醒对方生命力的过程。
 
良性的关系里,人就是在这样的互动中,慢慢变得有活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
 
自己的生命状态,就像是一棵树不断地向高处伸展枝叶,变得越来越茁壮,也越来越享受生活。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本文来自「武志红」公众号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作者: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网瘾父母,在直播间疯狂剁手


这么重要的急救知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


午夜北京的女代驾


长耳朵是出气的吗?

关注央视网 读更多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