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的名字为何绝密28年?

央视网 2023-09-04

28载隐姓埋名
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
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


他说: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他是于敏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今天

是他诞辰97周年

他的一生

让人敬佩

也让人动容


这不太符合我的兴趣

但爱国主义压过兴趣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自恃核武器威胁中国。

1951年,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52年11月1日,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氢弹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一个小岛上爆炸;1961年,苏联试爆氢弹“沙皇炸弹”,威力相当于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的3846倍……


1961年,钱三强找于敏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那年,三十多岁的于敏已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耕耘了十载,眼看要有所发现、有所建树。

一边是自己十分热爱、耕耘了10年,即将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一边是未知的挑战和国家的需要。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他说:“这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爱国主义压过兴趣。”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信

从1961年受命研究氢弹理论,到1988年解密,在28年的时间里隐姓埋名,对于国家机密他对妻子都守口如瓶,于敏的身份公开后,他妻子惊叹道:“没想到老于是做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
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

那时,世界上只有英美苏三国成功研制了氢弹,杜鲁门跟艾森豪威尔都赤裸裸地讲,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于敏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

研制氢弹,中国完全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科研人员们只知道氢弹的释放当量是原子弹的几十倍上百倍,至于怎么造氢弹,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于敏和团队科研人员几乎时时刻刻都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直到1965年,氢弹研制方案才终于有了一些眉目。为了验证方案是否行得通,于敏带领几十名科研人员赶赴上海“百日会战”。


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作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仅用五年不到的时间,于敏和科研人员们硬是靠着独立自主突破了核大国对氢弹理论技术的封锁,更用轰动世界的“于敏方案”为中国研制氢弹打开了一扇大门……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我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而中国仅仅用了2年零8个月。

“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

用独创的“于敏方案”,让中国的氢弹在诞生之初就更适合实战,于敏被誉为中国的“氢弹之父”,然而他多次谢绝这一称谓,只说“这是集体的功劳”。

于敏(1985年摄)。新华社发

1988年退休后,于敏的名字得以解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保持着谦逊。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这是参加“两弹一星”研制的科学家代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在大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王新庆 摄

2019年,93岁高龄的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科研单位的重要“顾问”,他以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发光发热。

“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生前曾说。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于敏为国隐姓埋名28年,默默奉献,心中始终抱着对亲人的亏欠。“第一个亏欠就是我的爱人,我觉得对不起她”“第二个是我对我的孩子们管教太少”


愧对亲人,无愧国家
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

于敏

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

一个铸核卫盾一甲子的传奇

一辈子心甘情愿为国家、为人民

保驾护航


今日,致敬!




我又i又e,疑似“成人ADHD”

国家卫健委回应“阜外医院徐波被查”

       何以文明·少年考古队召集中!





   监制 | 唐小山

                编辑 | 单镜宇             

   审校 | 刘雅虹

   来源 | 央视网综合科技日报、央视新闻、央视军事、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