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背调”不能变成瞎打听
入职前,“新东家”人事经理告诉董兴,要对他的学历、职业经历等进行背景调查,“属于常规流程”。董兴便在相关授权单上签字“同意”。
“面试被问到年薪时,我回答税前20万元,这也是我近5年的平均薪资。结果,用人单位调查后,称我去年年薪12万元,与此前告知情况严重不符,还表示薪资水平是客户经理工作能力的体现。” 后来,“老东家”在劳动合同期满后未续约,“新东家”以虚报薪资水平为由拒绝录用。
跳槽碰壁的董兴,以“新东家”某银行沈阳分行侵犯个人隐私为由,申请劳动仲裁。8月30日,董兴收到仲裁通知,因不存在劳动关系、已在相关背景调查同意书上签字等原因,他的仲裁申请被驳回。
董兴质疑:“相关授权单上并未列明要调查薪资情况,背景调查的边界究竟在哪儿?”
“背调”发现做过手术, 求职者被拒签合同
“我有遗传性肥胖,手术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与工作无关。”李舒随后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打赢了官司。
“背调”是“背景调查”简称,是在求职过程中一个十分常见的环节,一般发生在面试流程的尾声,用人单位通过咨询应聘者的毕业院校、前公司和其他相关人士,对应聘者的背景资料进行真实性核查。
如今,背景调查愈加普遍。背景调查最早出现在外企,目前常见于互联网、金融、医药等行业企业。近年来,求职者简历造假的情况时有发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调查拟录用人员背景,背景调查行业由此产生。
一位在沈阳工作的背景调查师介绍,“单人次背景调查成本仅为数百元,远低于录用简历造假人员的解雇成本,这也是背景调查越来越普遍的原因。”
然而,一些用人单位在对劳动者开展背景调查时,存在随意收集和过度使用个人信息等情况,有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之嫌。
根据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用人单位应建立职工名册备查,职工名册应当包括:劳动者姓名、性别、公民身份号码、户籍地址及现住址、联系方式、用工形式、用工起始时间、劳动合同期限等。
2021年,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加强了对敏感个人信息的保护。有律师介绍,“敏感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
也就是说,以背景调查之名义“挖黑料”,已经触及了法律的红线。
“背调”该怎么做?
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为订立、履行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所必需,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个人信息。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
在上述事件中,董兴的代理律师认为,打听之前的薪资水平与即将签订的劳动合同无关,“即便经过授权,也不能收集。”
监制 | 唐小山
编辑 | 陈艳欣
审校 | 天明
来源 | 央视网综合工人日报、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