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拳打脚踢,“安静”的家暴同样可怕

于天昊 央视网 2023-12-01


“你这样的,没有人能看得上,只有我不嫌弃。”


“又黑又丑的,整天照镜子干吗?”


“你今天要是敢出这个门,我就死给你看!”


“又来要钱?我挣钱容易吗?你是不是偷着买什么了?”


“你怎么这么废物?我花这么多钱供养你,你却什么都做不好?”


……


上述这些话,如果你听着有些耳熟,那可得提高警惕——你可能正在被“隐性家暴”。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剧照

在曾给无数人留下心理阴影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遭受“显性暴力”的女主梅湘南,其实也受到了诸如经济控制、人格侮辱等行为的折磨。


在人们以往的认知中,家暴往往是“关起门来”的“自家事”,是羞于向外人启齿的“隐痛”。


不过近年来,许多家暴受害人勇敢地站出来指控施暴者,维护自身权益,“家暴”逐渐成为公共议题。


“家庭暴力”正在被越来越多地报道和关注 图源:百度指数


但还有一种家暴,往往与肢体暴力相伴相生,比起“拳打脚踢”,更具有隐秘性,更难以察觉。


它没有肢体接触,没有可见的伤痕,但依然具有杀伤力。


这就是经常被人忽略的“隐性家暴”。

PUA、经济控制、冷暴力,都算家暴


根据《反家庭暴力法》以及《民法典》的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身体、禁闭、冻饿、凌辱人格、精神恐吓、性暴虐等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肉体上、精神上进行伤害、摧残、折磨的行为。



“隐性家暴”的判断有一条原则——对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都可以算作“隐性家暴”。


比如,长时间地辱骂、恐吓,使得家庭成员处于惶惶不安的状态。


故意散布家人隐私、威胁、跟踪、诽谤、骚扰。


对家人、孩子不理不睬,常年不回家,对家人实施“冷暴力”,给家人造成心理创伤。


对家庭成员进行人格侮辱、谩骂、精神控制等。


对孩子的“放任不理”,以及对孩子的“极度控制”,也可能被认定为隐性家暴。


对伴侣实施“经济控制”,对不工作的一方进行人格贬低、质疑,使另一方一直处于精神压力状态之下,等等。


“精神控制、冷暴力等都是实施暴力的一种方式,可以被认定为家暴。”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杨丽说。



“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处于被家暴的状态。”上海和迈律师事务所律师徐婷婷说,“又或者说,这一块本身就是比较模糊的。出手伤人的‘显性’家暴现在逐渐引起人们重视,但是隐性的家暴,不管是法律界还是社会其他领域,关注都还比较少。”

律师法官都犯难


虽然“精神上受到伤害”听上去很简单,但在法律层面要认定为“家暴”,存在重重难关。


首先,“隐性家暴”举证难。


“我国法院对家庭暴力这类案件,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家庭暴力一般发生在家庭内部,隐蔽性、私密性很强,作为弱势群体,受害人搜集证据的意识和能力有限,精神伤害又很难通过伤害结果反推暴力行为的存在,”杨丽律师说,“因此,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很难还原家庭暴力的真实经过。”


‍‍‍‍

全国妇联曾发布

《家庭暴力受害人证据收集指引》,对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家暴作出指导

“作为律师,我们也很难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正在遭受隐性家暴。”徐婷婷律师说,“可能家庭中某一方言辞上非常苛刻,但是这个人也有正常的时候。那么所谓苛刻语言出现的间隔、持续时长、苛刻程度,都很难去界定。”


面对隐性家暴,不仅律师,法院的法官也会犯难。

“法官面临着实操界定不清的问题。”杨丽律师说,“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一般会作出父母对子女的传统教育方式(如打骂)明显区别于家暴的认定。更多的是考虑当事人是否‘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风险’。”


也就是说,司法实践中,父母对子女的打骂,往往会被认定为“传统教育方式”而非“家庭暴力”。


而在婚姻关系中,法院的认定也是相当谨慎的。


家庭暴力本身通常具有长期性、反复性,一段时间内的“平静”,不代表没有现实危险。


“而对于‘婚姻破裂’,法律上没有明确的标准,基本上都是出于法官的自由裁量。婚姻破裂,对证据的要求又很高。不管是精神控制,还是冷暴力,收集证据还有一定的难度。此外,法院在证据的认定上非常谨慎,因此,一般都是第二次才会判离。”徐婷婷律师说。


“但对于那些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冷静期对婚姻的延长,其实等于增加了受害方受到侵害的可能。”杨丽律师说。

隐性家暴与社会道德绑定


我们不妨回到起点思考一个问题:隐性家暴为什么会发生?


“隐性家暴的发生,很大一部分的症结来自于世俗观念,以及现代社会的压力。”徐婷婷律师说。


在传统观念中,父母打孩子、管教孩子是“天经地义”,倡导“棍棒底下出孝子”、“以孝为先”,导致一部分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忽略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往往以“权威”的姿态对待子女,将自身承受的社会压力转嫁给子女。



这种家长,往往不能与子女进行良好的沟通,这也无意间构建了“隐性家暴”的土壤。


而这也是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对撞。


而在婚姻关系层面,中国传统社会中对男女关系的观念,无疑仍然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


“谁挣钱养家,谁拥有话语权。”徐婷婷律师说,“由于地位意识的落差,往往有‘不赚钱养家的人地位低’的观念。”


因此,家庭暴力并没有男女之分,同时也没有学历、地域之分,高学历人群中照样会出现家暴现象。


今年6月7日,被称为“国内PUA第一案”的北大女生因男友精神虐待自杀案开庭,男友牟某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

“2017年140万件离婚诉讼中,有14.86%是由于家庭暴力向法院提起的诉讼。但这个数据并不能代表全部家庭暴力事件,因为很多情况并没有涵盖进来。目前无法统计家暴的实际数量,但是根据现有数据估计,家暴在我国家事案件中占比不低。”杨丽律师说。


法律领域面对“隐性家暴”的困境,更多恐怕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现在更需要的,恐怕是倡导对自我的关注。现在生活压力大,大多数人的心理可能都存在一些压力,没有精力去关注内心健康,隐性家暴就更不会引发关注了。”徐婷婷说,“当人们都疲于应付生活的时候,隐性家暴的应对就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觉得自己正在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可以向公安机关、居委会、法院寻求帮助,获得法律有效且及时的保护。”杨丽律师说。


此外,律师表示,遭受家庭暴力者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如果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隐性家暴打着“爱”的旗号,让真正的受害者被“精神绑架”,陷入自我折磨,而这正是隐性家暴虚伪的一面。


反家暴,反对隐性家暴,清楚地认知到我们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人格不应被控制、被践踏,才是让家真正和谐温馨的关键。



癸卯
十月十三
2023-11-25
监制:唐小山
编辑:于天昊
审校:寒冬‍‍

原创声明:本文为央视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