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经的“八百壮士”之一,捐款300万元!

央视网 2023-12-27


师者匠心,臻于至善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在我们的社会中

有这样一些大先生

他们不仅有“大学识”“大技艺”

更有“大品格”“大视野”


12月1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90岁高龄的沈世钊

向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

捐赠人民币300万元

用于支持土木工程学院发展建设


哈尔滨工业大学负责同志向沈世钊院士(左)颁发教育贡献奖奖牌和捐赠证书。受访者供图


“90岁了

我觉得好像过不了几年了

这个钱怎么办呢

我的儿子、女儿也不需要我帮助

我当了一辈子老师

这学生就跟子女一样

所以我想就给学校最好了

继续为培养人才作点贡献

鼓励师生好好教学,好好学习”

沈世钊这样说道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孙瑛表示

沈老师平时非常节俭

捐赠仪式上穿的衣服就有20年的历史

家里的用具甚至可能都有用到70年的

他会关心学生各方面的生活细节

就像一个大家长



沈世钊出生于浙江嘉兴

1953年

20岁的他

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

来到哈工大成为一名师资研究生

三年后,他留校任教

从事木结构研究与教学

在捐赠仪式上

他回顾了自己在哈工大

70载学习和工作的经历

讲述了自己带领团队科研攻关的

心得体会


新中国成立之初

百废待兴

很多像沈世钊一样的青年教师

响应国家号召

从南方“鱼米之乡”一路北上

来到天寒地冻的北疆

齐聚哈工大

他们心有大我、不畏艰难

建立起一批新学科

创办了一批新专业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当时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7.5岁

被称为哈工大“八百壮士”


20世纪50年代,新调入哈工大物理教研室的25名青年教师。哈工大供图


“我们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

经历过那些真真切切的苦难

新中国成立

年轻人干劲儿十足

一心想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沈世钊说

当年的东北地区缺油少肉

校舍简陋

他们都不以为苦

在他们心中

振兴国家就是最重要的抱负



那时

他们白天跟着专家学习

晚上复习消化

为本科生备课,当起“小教师”

还自发组织翻译、编写教材

在快节奏、高强度学习下

他们很快成长为一支年富力强

勇挑重任的教师队伍


哈工大教师为学生授课。哈工大供图

长期以来

沈世钊带领团队扎根东北

艰苦创业、爱国奉献

在大跨空间结构领域科研攻关

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空间结构人才

为国家重大工程贡献力量


沈世钊院士(中)与学生在一起。


作为我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开拓者

沈世钊带领团队

参与了“天眼”主动反射面结构系统设计

从预研到最终完成方案

整整打磨了八年时间



沈世钊表示

“因为‘天眼’要求太高了

这么大个东西

它随天体变化

有个大抛物面

精度不能超过5个毫米

风一吹它就得动

一动就好几个厘米

能保证这个精度

下了不少功夫

既然我们接任务了

那必须啃到底

必须做到完美

不光做成,而且要做好”



除了“天眼”

他曾参与设计

北京奥运会“鸟巢”和水立方、

亚运会石景山和朝阳体育馆、

冬季亚运会黑龙江省速滑馆、

吉林滑冰馆、威海体育场、

哈尔滨国际体育会展中心等

重大体育工程


深耕治学,厚德化人沈世钊在哈工大学习工作70年间为国家培养了600多名空间结构人才骨干他鼓励创新、反对功利主义他身体力行曾经坚守19年不为自己报任何奖项

在沈世钊看来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

希望通过此次捐赠

支持更多哈工大青年优秀学子

在“中国建造”的道路上奋发作为

成长为可堪大用

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立功





警务人员因追星威胁“人肉”网友?警方深夜再通报

毫不意外!又是美国一票否决

       何以文明·少年考古队召集中!



监制 | 唐小山

                          编辑 | 单镜宇                          

 审校 | 盼东    

   来源 | 央视网综合央视新闻、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