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守着我的家”
2023年12月20日。
飞机落地兰州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
而此地,距离地震灾区积石山县,还有三个小时的车程。
夜已深,甘肃的气温降到零下十六度。中巴车上的暖气很足,但车窗上的一层水雾还是结了冰。
用手抹开水雾看一会儿外面,没过多久又会被冻上
高速路上的电子标牌闪烁着“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所有服务区提供热水泡面”等标语。
凌晨两点,我们抵达积石山县,路边随处可见应急和救援的车辆,即便已是凌晨,它们仍然川流不息行驶在这座小县城的道路上。
凌晨两点半,积石山县城街道旁随处可见挂着各地车牌的抗震救灾车辆。
街道上,除了偶尔传来的物资运输卡车的轰隆声,没有其他声响。
Part.
1
直到抵达大河家镇,路边店面破碎的瓦砾散落街道两旁,街上穿行的都是救灾应急车辆,随处可见身着消防制服和武警制服的工作人员,鲜见普通居民。
大河家镇街道两旁,碎砖、瓦砾、玻璃碴,随处可见
这一刻,地震后的临场感,才开始蔓延。
刚抵达灾区的我们,碰巧看到停在路边的车里有人,想上前询问可否搭车。在得知我们是记者后,车主张先生激动地拉着我们,指向马路的对面。
“我经营的旅馆被震歪了,我带着老婆孩子连夜逃出来。还有我另一条街的五金店,三层楼全塌了。”
这间四层楼的旅馆是张先生经营六年的心血。地震发生时,正在四楼熟睡中的张先生叫醒妻儿,慌乱逃下楼
张先生是大河家镇的居民,经营着旅馆,门面店和五金店。
这些店面在这次地震中无一幸免,旅馆楼体已经震歪,三层的五金店面几乎夷为平地,损失难以估量。
张先生经营的五金店,价值较高的物品堆放在门面店,而地震后门面店彻底垮塌。
万幸的是,他的家人孩子都无恙。虽然政府提供了安置点,但他和爱人只让孩子前往,自己则在楼下路边的车里守着已经破碎的店面。
“我想守着我的家。”
为了守护店面和房子,张先生一家在路边燃起炉火,备好泡面和被褥,度过了两个晚上。
Part.
2
难以接受,难以割舍,却也无可奈何,是我们接触的震后灾民普遍的心路历程。
克新民村,这里也是受灾最为严重的村落之一。目之所及,没有一间完好的房屋。
克新民村的民宅损毁严重,其中大部分是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宅。
一个穿着亮色羽绒服的小女孩在蓝色的帐篷前显得格外显眼——她看上去很沉静,却和救援人员一起忙前忙后。
她叫马佳慧,今年十岁。地震那晚,她被爸妈叫醒,衣着单薄地和父母在室外马路边过了一夜。
我们不敢想象零下十几度的夜晚,十岁的小姑娘是如何熬过来的。
马佳慧和救援人员在一起
但谈起这些时,她却表现得格外平静。
“冷。”
“吃的东西够。也有热水。”
“不害怕地震。”
她的回答很简短,说完又默默回到了救援人员身边,做起了事。
马佳慧(左三)和救援人员一起转移物资
同村有一位老人,自己家院里的一间土房子在地震中坍塌,只剩一个门框孤零零地矗立着。
“这是胡机疙瘩(方言)盖的土墙,我结婚时候把我领进门时盖的。”她看着身后的瓦砾废墟红着眼眶,“它倒了。但是没办法。”
老人的院子左侧,是她当年结婚时盖的房子
地震后,这里的人们失去了家园,有人甚至失去了亲人。破碎的房屋,倒塌的房梁,散落一地的瓦片,都在无声地诠释这场猝不及防的命运转折。
灾难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灾区现场,我们看到的许多孩子都很懂事,也在做着力所能及的事
Part.
3
冰天雪地里,有人性的温度,有炽热的抗争。
“明知道里面有人,也感觉到余震还没停下,说不害怕是假的。”
一名消防员同我聊起了这几天他的救援经历。
“但还是要救。”
消防员休息的车辆
从地震发生后驰援灾区到现在,他们不敢休息,大部分人48小时里只睡了5个小时。用尽各种方法救人,是他们这几十个小时唯一思考的事。
“冷,但比起冷,更害怕村民那种将倒未倒的房屋。”他说,“那种营救是最难的,也最危险。但是用尽各种手段,也要救人。”
救援结束后,消防人员开始集中力量搭建安置帐篷。每个人每天能搭35-40个,这样从早到晚忙碌一整天
地震发生36小时,救援工作基本结束。包括消防、应急、民间救援组织在内的工作人员依然忙碌:搭建帐篷,铺设简易床,分发食物和饮用水,搀扶行动不便的灾民转移,甚至帮助群众转移羊群等牲畜。
应急消防人员在清理地震后散落的砖块瓦砾
“我们没有固定驻扎的村子,这个村子安置完成后马上转移到另一处。”一位应急救援人员说。
风沙吹拂的废墟之上,随处可见的一抹橙色、黄色和蓝色,像灰暗中的烛火,给人希望。
Part.
4
说话间,周家村的一处灾民安置点已经排起了长龙,一位“拉面小哥”在这里搭了帐篷,每个受灾群众和消防工作人员都能免费吃上一碗拉面。
拉面小哥为现场的受灾群众和消防救援人员提供免费的热汤面
劫后余生,热气腾腾的一碗面,多少驱散了一点灾难带来的寒意。
“我之前是开爱心拉面馆的,这次一听说地震的事,就连夜赶过来了。”这位在帐篷里忙活着揉面的小哥在一片嘈杂中说,“已经连着做了好几个小时没休息。”
“好吃!”
拉面小哥的面条受到灾民的好评,大快朵颐的快乐也是一种精神疗愈
爱心的延续,像面条一样柔韧纤长,从碗沿延到人心坎里。
天灾降临,食物和水永远是最匮乏的宝贵物资。
在消防指挥中心不远处,有一家心宽河州老臊子面店。
地震过后,这里的后厨一片狼藉,损毁严重,但大堂尚完好。
于是老板在这里开起了爱心面店,为前来支援的救援人员、周围受灾的群众,提供免费的面食。
和拉面小哥那里一样,这里也排起了长龙。
煮面的沸腾声响,从早到下午不停歇,这一天,光是面粉就耗费了七袋。
爱心面店的后厨,经地震后已然狼藉一片
“你们为了我们,我们这也是为了你们。”老板娘爽朗的笑声里,听不出难过或者悲伤。
她身后,是一地碎玻璃。
热气缭绕,这可能是我的灾区记忆中最温暖的一面。
Part.
5
这次地震之所以导致如此严重的人员伤亡,与当下灾区村落的人口情况有关——村里的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已外出务工,只留下“老弱妇孺”留守。
地震后,家里的青壮年都在外务工无法第一时间赶回,村里大部分的孩子、妇女和老人不得不直面地震灾难。
他们的观察力、自救力,应对灾害的知识储备,都远远比不上年轻人。
一位老人在安置点和两个小孙子略显吃力地搬运折叠床,她的孩子远在千里之外,无法第一时间赶回。
无法迅速逃生,不能及时脱身,是不少人无辜丧命的因由。
另外,地震对于当地人而言,实在是太陌生了。
采访期间,我们偶遇的一次小规模山体滑坡
“我从来不知道地震是什么样,我爸爸,甚至爸爸的爸爸都不知道。”一位当地司机在谈及地震时,语气略显无辜。
积石山县经历的上一次如此破坏性巨大的地震,还是在1936年。
缺乏地震应对的意识和经验,特别是极寒天气下地震的应对经验,或许是此次地震受灾严重的原因之一。
地震中毁损的房屋
由于抗震经验和意识的匮乏,当地村民在自建房屋时,也很少会考虑周全。一栋自建房建好,后续的维护修缮工作都是自己承担,也鲜有人对自家房屋进行抗震加固。
在村落中最脆弱,坍塌最严重土房子,基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
而这种自建房,不止在甘肃有。如果遇到天灾,这些老房子究竟能不能承受地动山摇或者洪水冲刷,都是一个未知数。
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建的农村自建房往往质量堪忧,而老自建房往往不会得到专业修缮
当然,这次采访中并非所有疑问都有答案,震后48小时的灾区现场,一些尘烟仍然未散:救灾物资的发放过程中如何更通达、物资分配更科学;对于残疾灾民,有什么样的特别照顾措施,对于灾后损失的评估以及复建工作规划何时开展……
灾后第二天傍晚,一处灾民安置点
但这场灾难才过去了48小时,所有人都处在震惊惶恐中,需要给后续的事情留下时间和耐心,去整理,去修复,去完善。
就像爱心面店里破碎的墙壁前摆放的绿植依然葱茏,人在,未来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