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世界冠军成为大学老师

杨瑞 赵人婵 央视网
2024-09-06


一到中山大学的开学选课季,张洁雯的羽毛球课都会被一抢而空,最多时有400多人抢三四十个上课名额,有时她不得不让学院再增加10个选课名额,“再多场地就不够了”。还有学生宁愿错过晚饭,也要打车跨校区来上课。

在诸多选课的同学中,有人是“听说张老师教课好”,有人是“喜欢打羽毛球”,还有不少人是因为张洁雯另外一个身份——雅典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冠军。


张洁雯(左)

知名运动员入职高校转型为教师已非个案。仅在中山大学体育部,就有雅典奥运会女子跆拳道冠军罗微、北京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冠军杨伊琳和伦敦奥运会女子蝶泳冠军焦刘洋等多位世界冠军。


很能“打”的世界冠军教得怎么样呢?

“我的羽毛球是奥运冠军教的”

张洁雯想当大学老师的种子,从2004年走下雅典奥运会冠军领奖台那一刻就种下了。那时,退役后转型当大学老师的运动员还不多。

“我的性格外向,很喜欢和人交流,我觉得自己挺适合做教练或者老师的。”不过,相比于需要每天从早到晚、全身心投入训练工作的运动队教练,张洁雯觉得大学老师更能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压力也小一些。


2016年,在广州市羽毛球中心工作8年后,张洁雯顺利通过了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引进,成为体育部副教授,负责校羽毛球队的训练与羽毛球公选课的教学。


曾在中大读书的陈诗韵用“如沐春风”来形容上课感受,“张老师很细心,很关心学生。哪怕你没有主动举手提问,她也会关注到你的动作,亲自来指点。如果你真的没做好,她也不会责怪。”


主持行政工作的中山大学体育部主任范振国明显感受到,张洁雯的到来极大地带动了学生们的体育热情。



张洁雯还记得有次给研究生上课时,她原本担心研究生科研任务多,想减轻他们的训练压力。没想到那个班的学生派出一个代表,跟她要求多安排训练,这让她觉得很惊喜。


“学生会开玩笑说‘我的羽毛球是奥运冠军教的’,而且只要有点基础的都想进校羽毛球队。”范振国表示,除了运动技能之外,奥运冠军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一种体育精神——坚持、专注、奋勇。‍



一个上海学生让张洁雯印象深刻。“他刚在校队训练时,有次队内比赛,第一局落后对手很多分,为了保留体力,他直接放弃挣扎了,很快第一局就输掉了。”比赛结束后,张洁雯把这个学生叫到身边,严肃地批评了他。


“我跟他说,‘我不知道你之前是怎么学的,但以后到了我的队伍里,你必须给我拼到最后一分,不管你还有没有力气’。”张洁雯认为,训练、比赛不只有输赢,她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最基本的集体荣誉感和运动精神。


在其他大学,同样有很多知名运动员的课程受到学生喜欢。


来自北师大的向杨在大一抢到了《运动减脂与塑形》课,由北京奥运会吊环冠军陈一冰授课。“他喜欢分享自己的经历,比如怎么吃更健康、以前怎么训练的等等。有次我摔伤了腿,坐在教室后排。他特意走过来关心我,还用自己运动员时期的受伤经历,来教我如何养伤。”


体育老师,也逃不过科研


顶级运动员当体育老师,在运动技能上,他们有着天然的优势。不过,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永瑞观察到,对于怎么教好学生、怎么适应高校环境、如何达到高校考核要求……运动员还面临不少挑战。


“考核主要分两类,一是教学,二是科研。”范振国介绍道,教学质量是中山大学考核老师的首要标准。“每学期结束后,学生会给老师打分,包括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沟通能力、课程收获等多个维度。老师需要有一半的课程得分排在前70%。”



如今广受学生好评的张洁雯,曾经也为不知道怎么教学生而苦恼过。“从小就是教练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从没想过怎么分解动作,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


为此,她会趁着午饭时间向其他同事请教上课技巧,比如这个动作怎么教、每节课该如何安排、学生可能遇到哪些问题等等。而且,张洁雯发现,现在的学生很有个性,喜欢思考,总是问她“为什么”。通过关注学生反馈,张洁雯对羽毛球技术的思考甚至比当运动员时更加深入,“也要感谢学生,是他们让我一直在进步。”



除了日常教学,科研也是大学体育老师绕不开的要求。范振国介绍,在聘期内,老师需要拿到一定数量的厅局级课题,要有教学型的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运动队的比赛成绩、编写教材等不同形式。


对于大多数运动员出身的青年高校教师而言,科研往往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范振国介绍,其他的大学老师,从本科阶段起就开始看文献、写论文,接受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训练。相比之下,由运动员转型的体育教师花费了更多时间在体育训练、比赛上,大多数老师的科研基础比较薄弱,很难申请到国家级项目或者在重要期刊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



目前,中山大学把大多数体育教师作为教学型教师管理,竞赛成绩、教学成果、课程建设等体育教师能够完成的工作,在考核时也被认可。但张洁雯注意到身边的同事,为了晋升职称或避免“非升即走”,还是免不了在论文上发力。


“他们基本都晚上下班回家写论文,有小孩的老师还要先把小孩哄睡了,经常从晚上十一点写到凌晨三四点。”

人才引进只是第一步


运动员的转型,不仅需要时间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


首先少不了的是运动员的自我管理。“英国有句俗语:‘饮马河边易,逼马喝水难’,自驱力是最重要的。”李永瑞认为,如果运动员有退役后当老师的目标,就应该早做准备,以适应高校的考核要求。“自主学习、自我发现和自我管理,永远是进步的最好良药。”


其次,对于优秀运动员,高校引进只是第一步,还要引导他们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



范振国介绍,年轻体育老师进校后,中山大学会组织培训,通过教学技能竞赛等方式,帮助他们在2-3年内达到教学要求。“我们对体育教师的科研要求也会比其他院系低一些,尽量减轻教学型体育老师的压力。”


除此之外,李永瑞和范振国认为,对于优秀运动员进高校,在政策层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应该加强引导。


“这需要更完整的运动员管理、培训体系。无论是人才引进经费、体育教师发展空间,还是办公设施等等,要完善的还有很多。”范振国说道。


比如,在中山大学,如果是奥运冠军或者世界冠军入职,学校会根据他们的经验提供帮助,安排科研优秀的教师指导。但如果是普通运动员入职,得到的资源相对较少,也没有资金支持。



范振国还建议,应该大力推行竞赛成绩作为教学成果,作为教练员评职称的指标之一。也就是说,教练员可以通过带队训练、比赛的方式,获得个人能力与教学成绩的评判


“现在全国有3000多所高校,入职高校的奥运冠军不会超过200人,相当于每10所高校才有1个奥运冠军。”李永瑞估算道。


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中山大学共引进了4个奥运冠军和一批国际级运动健将。他们的到来,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体育水平和运动热情。范振国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优秀运动员走进高校,发挥所长。



甲辰年
七月十二
2024-08-15
监制:李绍飞
编辑:杨瑞‍‍‍‍‍‍‍
审校:小溪‍‍‍‍‍‍‍‍‍‍‍‍

原创声明:本文为央视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央视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