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有人拼爹,有人拼颜值,如果你什么也没有,也许就只能拼格局了

2017-06-08 晏凌羊 现代与经典

点击上方蓝色“现代与经典”即可关注我们,添加小编个人微信xdyjd2005,可私聊。

(一)

 

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年年底,我拿到了年终奖,一共将近一万来块钱。

 

这笔小钱简直把我高兴坏了,可一想到国家助学贷款、我弟弟还没大学毕业,我还是发愁,所以总是不敢乱花钱。

 

那时候,我一直住在集体宿舍和出租屋里,有整整五年的时间里,我都一直没买洗衣机,所有的衣服都是手洗的。

 

一开始我不买洗衣机,是为了省钱,早点把助学贷款还清;后来我不买,是觉得自己一直住在集体宿舍或出租屋,若买了大件家电、家具的话,怕将来搬家麻烦,而且我当时是单身,也没多好衣服可洗,没多少食物要装进冰箱。

 

当时,我有一个堂姐,也跟我一样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我拿到工资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还贷款,而我那个堂姐,工资一发下来就被她拿去各种买买买,学生时代被压抑了的购物欲,在她拿到工资以后全面爆发。

 

我问她:“你这么花钱,你助学贷款怎么办?”

 

她回答我:“不还了。”

 

她的逻辑是:“反正我都毕业了,手机号码一换,银行就找不着我。我给银行留的是老家的地址,而我老家的人都去城市里打工了。”

 

刚毕业的我,其实根本不懂什么是信用征信记录,也不知道这玩意儿会对将来造成怎样的影响。我只是觉得: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银行给我贷了款,让我读完了大学。那么,毕业之后我就必须要还上,因为人要懂得感恩,何况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

 

我的想法和做法遭到了堂姐的唾弃,她说:“你真是傻。那么多人不还,就你上赶着还。而且你以为银行给你贷款是在做慈善啊?人家也是赚了你利息的。”

 

事实上,那几年,国家给所有大学生的助学贷款利率是市场利率的一半。而且,我们每个人需要偿还的助学贷款本息合计才三万余元。

 

我跟堂姐说:“如果人人都跟你一样,大家都不还助学贷款,那以后谁还愿意贷款给大学生?那些真正读不起大学的孩子,怎么办?”

 

堂姐说:“我自己都管不过来自己,我管别人那么多!”

 

十年过去,当初有没有还上这笔钱,给我们带来的境遇千差万别。

 

毕业两年后,我还清了助学贷款,之后,不管我是申请信用卡还是申请房贷,一路畅通无阻。

而我堂姐,被列入了银行的黑名单,不但连信用卡都申请不到,想贷款买房更是天方夜谭了。而这几年间,房价涨了多少,她因为贷不到款买不了房而错失了多少机会、折损了多少财富,只有她自己清楚了。

 

(二)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个企业家面试湖畔大学的视频。

 

湖畔大学是怎样的一所学校?

 

这所学校的校长是马云,发起人包括冯仑、史玉柱等等,学费36万起,相当于是中国顶级私人会所、工商界的“黄埔军校”,能进去研讨的全都是国内最顶级的CEO,比如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文、俏江南的汪小菲(大s老公),演员兼创业者李晨、胡海泉等。

 

这些牛逼闪闪的元素,令互联网精英趋之若鹜,但又限于定向招生大多人只能却步。你想进去与其他企业家交流,先得过一轮面试。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段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88l8pfs3&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这个视频里,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女)说的一段话,让我思考良久。

 

“永远是放弃短期利益,专注长期利益。当我碰到一个大的机会的时候,我就问自己这是诱惑呢还是机会?如果是诱惑,我就可以放弃;如果是机会,我就长期坚持。”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时不刻不经受着各种利益的诱惑,有些是长期利益,有些是短期利益。如何分辨遇到的利益诱惑,到底是长期还是短期,取决于人们的认知程度和对利益的渴求度。

 

清醒一些的人,能抵抗“利益陷阱”,明白自己接受眼前这种利益后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而急功近利的人,则趋向于服从利益的诱惑,进而陷入泥潭之中不能自拔。

 

短期的利益陷阱,通常会打上“过时不侯”的标签,你总觉得这一趟车如果赶不上,就来不及了。


然后,在仓促之下做了决定,等你清醒过来以后,自己已经上了车。


这车开得越远,你就会发现当初那个选择给你造成的损失和痛苦远远超过了当时那一刻的满足。

 

愚者盯紧的是眼前的“鱼”,而智者关注的是“渔”。

 

写就《蜗居》《心术》的著名编剧六六,曾经说过这样一个事:“《双面胶》我没拿剧本费,活儿是我白送的,甚至在电视剧的编剧名单上,都没有出现我的名字。当时我挺着大肚子在怀孕,还连天熬夜写剧本,我妈一直以为我是看在钱的分儿上……其实我内心里很感激滕华涛,如果不是他为我打开了电视剧这扇门,我的作品也许直到今天都藏在深闺无人识。”

 

这个故事影响了我良久。

 

现如今,我也一直走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很多时候,我看到那些比我更差劲的人赢得了比我更好的机会,也会心浮气躁,但后来,我慢慢发现,他们身上也有很多我所不具备的闪光点,而我,只是积淀不够、时候未到。

 

一个编辑跟我吐槽说:一个跟TA签约的作者,在最后结算版税的时候,一直为几块钱误差跟TA不停掰扯。


那个作者认为图书公司少给TA结算了几百块,可最后掰扯的结果是,图书公司的计算方法是对的,但这一掰扯,浪费了双方很多时间。

 

这个编辑说:等我给TA结算完稿费,就把TA拉黑。

 

除非是能畅销几十万册的图书,作者出一本书其实赚不了几个钱(版税低到可能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像我出本书,几乎就从来没计较过稿酬,我也知道所拿的那点版税根本没法让我的生活得到什么根本性的改善。

 

一个人去主张自己的权益当然无可厚非,但我觉得这种主张“适可而止”就好,为了几百块钱没完没了的掰扯,你很有可能损失掉别人对你的信任,接着,很有可能就与那个人能提供给你的机会、资源失之交臂了。  

 

(三)

 

有很多刚毕业的毕业生在后台问我:“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待遇重要吗?”

 

我的答案是:“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

 

一个不跟你谈钱,只跟你谈情怀和梦想的老板,不会是一个靠谱的老板,因为薪酬待遇就是对一个人工作能力的最大肯定,说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没什么用;但如果,一个雇员只跟老板谈钱,那这个雇员也不大靠谱。

 

我倒觉得,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待遇合理就好,也许我们更该看重的,是自己能不能从中学到东西,增长见识和技能……这些,有时候比薪酬待遇更重要。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个开有三家公司、拥有一个慈善基金会的大咖。

 

他今年已年近六十,但已经去过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去到了南极。讲起自己的旅游见闻,他手舞足蹈。

 

有一次,他跟我讲了他的发家史,说是1997年金融危机,他得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某国际品牌在中国大陆的独家代理权。

 

当时的他,很想启动这个项目,需要两千万的资金,而他当时只有七八十万的资产,从银行里也贷不出来巨额贷款,身边也没有能借到很多钱的朋友,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又不想错过,怎么办呢?

 

刚巧他认识的一个朋友有几笔银行汇票(到期才能承兑那种),他就把那几笔汇票借了过来,以贴现(提前汇兑)的方式拿到了一笔钱,用仅有的七八十万积蓄作为贴给银行的利息,赢得了半年的可贵的资金周转时间……

 

这两千万中的一千万,他拿来租场地、装修。剩下的一千万,他拿来进货。

 

场地租赁和装修的合同价是700万,后来他直接给对方奖励了50万。要知道,当时的50万对他而言,也是一笔巨款。他愿意做出这种让利,只是为了让合作方感到心里舒服,然后愿意加班加点赶工期。

 

他说:“让跟你合作的人气顺了,生意也就顺了。”

 

半年过去,他不仅还清了两千万,又赚到了两千万。赚到钱以后的第一件事,他就是去还债和报恩。当年愿意借他银行汇票的朋友,每个人都从他那里得了一大笔收益,远远超过银行利率的数倍。

 

那会儿他是乍富,但他“有暴发户的命,没有暴发户的病”,没有因为暴富而自我膨胀,然后花天酒地、穷奢极欲。赚来的那些钱,除去报恩,除去购置生活和做生意必须的房产,都被他投进了更有前途的行业。

 

再之后,他感觉钱就像洪水一样向他涌来。他不去找钱,钱都会来找他。

 

让他总结自己创业成功的原因,他只说了一个字:命。

 

我说:“您真谦虚。”

 

沉默了一会儿,他才说:“我觉得一个人为了赚钱而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很容易失败。在发家之前,我也创业过,但因为太想回本和创造利润了,所以失败过几次。可到了后来,我做代理的时候,一方面的确是想赚钱,但另一方面,我真的是把它当成一个梦想去做的,又或者说,其实我是在解决行业问题……结果,就神使鬼差赚到了钱。” 

 

(四)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这话听起来很鸡汤,但却时常在我脑海里回响。

 

曾国藩所说的格局,大概就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


前面几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要么有眼光,要么有胸襟,要么有胆识。这些,说到底,就是格局。


格局小的人,做一件事往往只看眼前利益。TA们的心量不够大,所以没法站到更高的位置,看到更远的地方。

 

每当我感到心浮气躁的时候,每当我坚持不下去想偷懒的时候,每当我对周遭牢骚满腹、觉得纵然是拼了命也得不到肯定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这句话。

 

俗话说,“心量太小,难成大器”。我虽没有“干大事”“成大器”的野心,但这话还是认可的。

 

只要我们的心量够大,那么现实世界中那些东西对我们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直至可以忽略不计。


有时候,努力和拼搏不一定能给你带来成功,我们再奋斗几百年可能也成不了世界首富,我们拼了老命去练习游泳也游不过菲利普斯。


当我们认清了这一点之后,就可以确立一个长远的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少计较眼前的蝇头小利,多关注长远的机会,然后在坚持努力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这个好习惯,或许真能让我们受益终身。

 

《格局逆袭》的作者说过一句话:“有人靠天分逆袭,有人靠身份逆袭,如果你什么都没有,也许只有靠格局了。”

 

与你共勉。

来源:晏凌羊

好消息:第24届现代与经典

暑期(黄山)教师专业成长专题研讨会

时间:2017年7月6日至7月8日
地点:黄山
欢迎各学科老师报名参加 

了解详情与报名请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