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张华:孩子来学校不只是“学知识”,更是过一个美好的、有境界的理性生活

2018-01-17 现代与经典

点击上方蓝色“现代与经典”即可关注我们,添加小编个人微信xdyjd2005,可私聊。

12月22-23日,由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学习共同体研究院主办的“2017学习共同体教育峰会”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家园实验小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位教育者围绕“如何保障每一个孩子的高品质学习,创建学习共同体”展开交流。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张华在演讲《迈向“理解本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分享了自己十几年“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经验,他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价值和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生活理解力和创造力,以及直面生活问题的态度和情怀


张华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荣誉主席


演讲实录:


尊敬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同行,各位老师:


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够利用这个济济一堂的机会和基于共同体的理念,与大家交流一些想法。


我本人也是一个学校老师,不过由乡村中学老师变成了大学老师而已。我专门从事教育研究,但我说的并不是教育的规律,只是某种观点和假设。大家教授的知识,也不是真理和规律,不过是一套假设!一切知识都具有假设的性质,如果不能把我们所教的教科书知识变成一套假设,它就变成了限制我们的东西。我们基于一切知识的假设性,或者观念性去投身行动,才可能发展素养。


所以,我今天借这个机会,把我在浦东探索了十来年,在全国也探索了十来年的一件事情、一个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大家谈谈一些想法。


我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对中国的教育要充满自信,对哪方面要自信?我们要怎样培养孩子?

中国教育有两个宝贵传统



无论当今无论综合实践课程还是今天整个的“素养本位”教育,我们一定要牢记两个宝贵传统,这两个宝贵传统,一个在中国持续了2000年,一个在中国短暂的持续了38年。只有把这两个传统恢复了,我们才能面向未来的时候有扎实的基础。

 孔子与梁漱溟 


其中一个传统就是中国的儒家传统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儒家的创始者孔子,我的同乡。右边这位是国际上被称为“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哈佛大学历史系有一位博士研究生在博士论文中就把他称做“最后的儒家”。儒家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在思考。


昨天晚上,我在网上找到一幅唐朝吴道子画的孔子教书像。大家看孔子坐在那里,他的弟子有站有坐,这是不是班级授课制?是不是系统的传递学科知识?


没有。我想与大家分享《论语》中的一个片断:有一天孔子的四个弟子围着他,与他聊天,看上去就像一个小型学习共同体,和佐藤学的一模一样。共同体本质上不是一个形式,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尊重与交流。尊重了思想的差异,从差异当中学到东西,并协作解决问题。所以,教学变成了合作解决问题,才叫建立了教学共同体,这是最根本的。而且共同体还有更根本的一点:让人在民主审议当中学会审议、学会讨论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让人学会审议,学会民主得解决问题,这比一切都重要。



大家看,那天与孔子在一起的有哪几个弟子呢?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一个叫公西华,还有一个曾点。他们四个坐在一起,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不过比你们年长了几岁。无所谓,你们天天说没有人知道我,没有人认识我。假定有人知道你,你打算干什么?


子路站起来胸口一拍说:给我一个大国家。多大国家呢?就是过去的中国。像中国一样的国家,设于两个大国之间,设于前苏联和美国之间。天天准备打仗,饿殍遍野。不出3年时间,我就能富国强兵,让他们都打不过我,这是子路的回答。


子路说完,孔子笑了笑。冉有就说了,给我一个南汇这么大的国家,多大?方六七十里,如五六十里的地方。我比及三年,不出三年我要让它使民族置于礼乐以俟君子。礼乐之教,等君子来了再说。孔子没有吱声。


然后,换了公西华。他说:“非曰能之,愿学焉”,我没有我两个师哥那么厉害,我顶多在庙堂之上做一个做吟来颂往的小相,孔子也没有吱声。


后来,轮到曾点。那段古话记载:“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他弹琴的声音低了,站起来整理了了自己衣服,对孔子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我不同意三个师哥。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大家谈谈自己的志向嘛。他就说了: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什么意思呢?就是春天的末尾,衣服也换好了,在沂河里边洗洗澡,舞雩台上吹吹风,带着五六个大孩子,六七个小孩子,唱着歌回家了。孔子听罢,轻叹了一声。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就是我的志向和曾点是一样的。这是《论语》当中最有名一段话,因为深深影响了后面的宋明理学当中,从这个故事当中大家读出了什么?


首先,所谓教育就是珍视、珍惜、植根于今天的生活,包括今天的生活乐趣和美好体验。


2500年以来中国最伟大的老师孔子,因为他终身快乐,并不是没有问题,其实也险乎丧命,但依然快乐;2500年以来,中国最伟大的学生是颜回,终身快乐,所以乐学乐教。


尊重今天的日常生活,植根于生活,让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学生来到学校当中不是为了学那点知识,那点知识怎么都能学会。过一个美好的、有境界的理性生活,这就是教育。


第二,教育不只是伟大宏大的理想,不只是为了五年计划、十年计划,不只是为了生产复旦北大交大,更重要是让今天的生活过得充实和美好。这是不是中国宝贵传统?所以我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生活探究课程。它延续了中国智慧传统,也就是尊重当下生活,让教育植根于美好的生活体验之中。 


第二个传统是五四运动以后兴起的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


20世纪上半叶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开始了教育现代化和民主化。当时兴起了教育世界的教育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有三个基本构成:第一个构成就是北美进步教育运动;第二个构成是欧洲的新教育运动;第三个构成就是中国民国时期新教育改革运动。以杜威的弟子陶行知、胡适等为代表。



杜威与陶行知


杜威1949年4月30号来中国,他到中国几天后,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他在中国待了两年零两个月,并参与了五四运动,他也是民国时期1921课程改革的主要参与者。


他在那个时候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给世界留下了什么?看这两个人,陶行知是杜威最重要的教育弟子。左边这张是杜威60岁的时候拍的照片;右边是陶行知,陶行知到去世的时候也只有50多岁。



这一位是杜威协会的主席Leonard J. Waks教授。几天前,我和他在杭州看了一所小学,因为他在杭州师大也主持了一个报告。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种种研究表明,初中学成绩好的人,高中成绩好。高中成绩好的人,大学成绩也好。而大学成绩好的人,往往是一批自私的人。成绩好的人往往是自私的人,而一批自私的人进入了我们的领导岗位,在管理国家。于是,他们用考试竞争的方式控制这个国家,由此培养了一个考试参加者构成了社会,而不是一个由人构成的社会。


我一听,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考试参加者构成的社会,而不是人构成的社会。是不是这个问题? 



我想举一个杜威当年在芝加哥实验学校的例子。这是杜威亲自画的图。你看,学校一定融入社会当中,与家庭紧密联系,与公园和花园这些都联系在一起。


小学什么样?教室,我们现在传统的赫尔巴特意义的教室在杜威看来没有意义,他主张废弃传统教室,让教室变成一个一个的工作坊、商店、纺织厂、餐厅、厨房……公园里种的菜,到厨房里加工,加工好了,高年级孩子照顾低年级一起吃饭。衣食住行中衣服哪来的?自己纺织,遇到问题,自己到图书馆查资料,老师不会把答案告诉给学生。


这是小学,中学呢?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博物馆、艺术馆、艺术中心,音乐中心构成学校的教室。


这个过程中,老师做什么?老师的主要的角色是三个:第一是学生活动区的设计者。注意!老师把活动区设置好,才能让学生活而不乱。


第二,当学生投入活动的时候,老师为学生提供帮助和咨询,学生在花园中观察的时候问:老师,这个昆虫是什么?你知道也不要告诉他,告诉他这里有一本关于昆虫很好的书,我们去查。


第三,学生有了丰富经验之后,老师再去讲解教科书的系统知识。


这就是当时的教学。这是100年前的事,陶行知当年办的晓庄师范也是这样的。成人的角色就是设置活动空间,提供咨询和帮助,然后让所有的学科知识都和职业相联系。


这是杜威的原始图片,这是他们的一间教室。




这是杜威学校今天样子,2003年我去的时候拍的。当时陪我去的就是前面提到的Leonard J. Waks教授,著名课程理论家。他们当时邀请我做报告,我就提了一个要求:让我参观杜威学校。他右边是高中部的校长和高中部教导主任,最左边是15年前的我。


“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丰富的理解”,这是杜威的话。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来中国两次,他说:中国虽重教育,但其所谓教育,仅限于书本之上知识,故其教学的方法,亦仅限于此,即无教育可言……中国教育如果想加以革新,像这样思想,赶紧排除掉才好。”这是一百年前的话。


我总结一下,百年以来,人类教育的成就:


第一,教育即生活,不是为未来生活的准备。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学生过好今天的生活。我们不能预测明天的股市和房价,更不能预测孩子的未来。因此,我们要在当前应试体制下保护我们的孩子,老师们、家长们,善莫大焉。不摧残不可能,因为有恶性竞争。


第二,人只有在活动、操作中改变了世界,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真正的知识是操作与创造的产物。通过讲解训练获得的知识,很短暂,很快就忘记。这是一百年来两个传统。


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种课程又是一种理念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我就讲两点。


第一点,“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这个课程,它的根本价值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生活理解力和创造力,以及直面生活问题的态度和情怀。


什么意思呢?因为人的生活由问题构成的。我们培养人重要的目标,就是让人遇到问题的时候,直面问题,并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生活理解力和创造力。因为人一方面要面对学科知识,也要面对你的生活,所以我们课程有两类课程,一类学科课程,一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生活课程,跨学科课程,发展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必修课程。既是一种课程、一种形态,还是一种课程理念、一种学习方式。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十多年以后我们该怎么定位,我提了三点:


第一,回归社会实践,这个一开始我们就重视了。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门学科,那就是完整表现的生活。    


第二,运用学科思维,这是我反复讲得一点,我们今天培养核心素养,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学科思维与理解。什么叫做深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就是遇到生活中的问题、现象和事件能够用你所学的知识,学科知识、观念和思维探索解决提出自己的理解。


为什么有学科思维呢?因为在信息时代,有了搜索引擎,一切准确无误的外部知识瞬间可以拿到身边,一部手机就是一座移动的世界性图书馆,我们不需要再去查知识、记知识了。我们需要运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所以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加德纳,他是布鲁纳的学生。他说:在未来的信息时代,如果一个人不至少碾碎一门学科,成为一个学科领域专家,他就不能幸存,因为机器在替代你的工作。


最后一点就是践履社会责任,每个人是环境中的人,社会中的人,关系中的人,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没有他人的服务无法活下来,所以我们要服务他人,所以践履社会责任当中学会服务。


最后,我谈一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策略。


首先,超越五大误区:技能化误区、常识化误区、简单化误区、形式化误区、空无化误区。


如何走向深入?第一走向深度探究;第二走向深度融合;第三在空间上让学生走出校外活动;第四,时间上让学生有可能运用大单元时间活动。不要一节课30分钟,40分钟,而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综合素质评价深度融合。


什么叫做综合素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做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和之后的评价。不做综合实践活动无综合素质评价。最后一点,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不一定花哨,慢一点也没有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当中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把研究型课程转为生活探究课程,每周有点时间来做。


第二种模式是课程整合,把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领域,比方说品德与社会,科学,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他每周至少有一下午可以撒欢的探究。注意,深度探究,无论幼儿园孩子还是小学、高中生,探究就要有探究的样子,就是经历基本过程,符合基本要素,探究报告,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证据,引用的证据、别人的证据,表达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教育。


最后一个模式,是把所有的课程,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我把它称之为整体融合走向理解。山东潍坊有一些学校在做这种探索,课程已经全部打乱,所有的孩子每天来到教室、活动室,每个学期用一个半到两个月的时间探究一个主题,把所有知识和主题建立联系,老师模糊了活动边界,就是在活动,孩子学得又熟又好。(“第一教育”不久前亲赴山东潍坊采访了其中的一所学校:“神奇!这个课堂没有铃声,把世界当教材,学生们都不愿下课点此回顾


最后,我想说:教育在生活中,由于生活,并为了生活;在创造中,由于创造,并为了创造;在理解中,由于理解,并为了理解,让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成为做中学,用中学和创造中学,让我们每一个孩子拥有强健身体,创造的欢乐,思想的尊严,并散发人性的光辉。


来源:佐藤学学习共同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