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无问西东》爆红!电影里的6点教育启迪,这样讲给孩子听!

2018-01-21 现代与经典

点击上方蓝色“现代与经典”即可关注我们,添加小编个人微信xdyjd2005,可私聊。

老师家长,你的朋友圈,最近是否已被电影《无问西东》刷屏?


上映之后,这部文艺片褒贬不一。喜欢它的人,被其所传达的精神所感动。觉得影片不好的,大多认为电影在剪辑、特效等方面存在硬伤。


但是,无论如何,这部文艺片所呈现的家国情怀、人生态度都让肃然起敬。


因为它所传递出来的价值,是教育应该重视的价值。


一个微博网红“回忆专用小马甲”跨界写了个影评:“刚去看了《无问西东》,最戳我的点是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的爷爷奶奶拥有过比我们波澜壮阔的青春啊。


我们现在去看祖辈们,可能会感觉他们老了、思维陈旧了、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但我们忘了,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经历过战乱,经历过饥荒,经历过寒冷,经历过苦难的一切。他们年轻的时候拥有过怎样向命运抗争的蓬勃的生命力,那是何等的绚烂。”


那么属于祖辈的这种绚烂,还存在于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身上吗?


有人说,电影的“高级感”来自它的高度和格局,中教君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也许,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在《无问西东》中解读出这些教育养分。


1

电影讲述了四个不同时空的故事


《无问西东》涵盖了四条时间线——1923年、1937年、1962年以及现在。横跨百年,多时空交叉叙事:

1923年 北平


清华学堂学生吴岭澜,在选择学科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梅贻琦点拨他,让他追求“真实”。而后他又听到泰戈尔演讲:“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之后,开始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索,终于放下完全不适合自己的实科,转去学了文。


1938年 昆明


时局艰难,为“不绝国家弦诵之音”,三大名校南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大。沈光耀,出自三代五将的大家庭,琴棋书画修车武术无一不牛。国家危难,家人希望他独善其身,他却矛盾于忠孝不能两全。最终,国难现状还是令他投笔从戎,加入飞虎队。


1962年 北京


王敏佳、陈鹏、李想,三人发小,各自胸怀伟大理想。一场意外的检举,让三人命运发生巨大差异。李想为了获得支边名额,背叛了王敏佳;王敏佳因为虚荣的童年谎言,遭受了严酷的审查;而陈鹏选择默默守护王敏佳,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2012年 北京


张果果,高级白领,现实让他很困惑。一边,是要不要“为欲望奋斗”,因为人心难测:遵守行规的他,被职场斗争淘汰出局,得知阴谋后,他纠结于是否同流合污、以牙还牙。另一边,是要不要“坚持善意”,同样,因为人心难测:他善心救助了某个贫困户,但对方的需求窟窿眼看越填越大。


四段故事的陌生人,最终被无形的线索牵连起来——曾经迷茫的吴岭澜成了沈光耀的老师;被启发的沈光耀,救了幼年的陈鹏;陈鹏敲醒了误入歧途的李想;李想学会了牺牲,救了张果果的父母……


“真实”的生命力看似微弱,但却延绵不绝,薪火相传。


有人感动于那一群年轻人在人生迷茫时执着地追求内心真善,有人感动于少年气概在硝烟中逆境下的从容绽放,还有人感动于青春和爱情经历患难之后依然有最深情的眷恋……


2


1、关于正义


“如果提前了解你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1937年,华北沦陷,清华、北大、南开的师资学子被迫撤离。以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为首的教育界精英,携领数千人来到破落的昆明小城。


他们用茅草修建校舍,在荒郊野外支起黑板,授业读书。他们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成为了陈寅恪、冯友兰,杨振宁、邓稼先……


沈光耀,是他们的一份子。



沈光耀明确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一次窗外的眺望,他对军人产生向往。他心中萌发起止不住的激情,想去参军。却被母亲拦住。沈母搬出家训,对他说——


身死名灭者如牛毛

角立杰出者如芝草

故不得以有学之贫贱

比于无学之富贵也


言下之意就是:我们不要用功名利禄,来评判人生的价值。不要因为追求人生的幻光,从而失去生命。


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就连命都没了。



沈母让沈光耀懂得,自己幻想的徽章荣誉,是多么幼稚。他向母亲发誓,自己永不参军。可没过多久,日军轰炸昆明。防空警报拉响,他在校舍附近,遇到教授吴岭澜。他让吴岭澜先走,吴岭澜却说——


哪有学生不走,老师先走的道理?


之后,他看到吴岭澜捧起鸽子笼。原来,吴岭澜每次空袭都来这,是为了救白鸽。



救白鸽,简单一个细节,不仅表现出极富善良和浪漫主义的处世之道,更让沈光耀寻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日军连续轰炸,昆明一片狼藉。沈光耀看到街边,少年被炸断手臂,幼子躺在母亲身旁,还未懂事,就已成殇。


他想,哪有弱者死去,强者逃生的道理?


参军并非为了别人眼中的虚妄荣光,而是为了维护世间正义,维护自己心中至关重要的真理。



于是,他加入了由宋美龄、陈纳德开创的“飞虎队”。飞虎队,是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空军。无论军衔高低,总要在战场上,与敌人近距离搏斗。只要战争不结束,哪怕再优秀、再幸运的空军,也很容易战死。


如果 46 39226 46 18209 0 0 1616 0 0:00:24 0:00:11 0:00:13 3118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沈光耀鼓起勇气选择的,是一个明知会死的人生。1937年8月19日,沈崇诲放弃逃生机会,同战友陈锡纯一起,驾驶飞机径直撞击日舰,与敌同归于尽。


沈光耀与其历史原型沈崇诲对比。


正义不是被外界灌输来的,它来源于每一个孩子自身的品性。是在我们犹豫之后,做出的那个最忠于自己的决定。


2、关于无畏


1962年,陈鹏在清华大学读书,一心想要保护王敏佳。某天,王敏佳目睹自己中学老师被师母欺负,便和好友李想一起写信批评师母。不料,这封信竟成为“批斗王敏佳”事件的导火索。


可明知自己将要堕入深渊,王敏佳仍选择独自担当,不出卖一同写信的李想。没过多久,她就被批斗。她用释然一笑,作出最后的斗争。大家向她扑来,扔石头、拳打脚踢……终于,她停止了呼吸。只有陈鹏一人,守在她身旁。



当然,有人认为这种无畏不现实,毫无逻辑性。


为什么不现实?是因为很多人不相信。


很多人不相信,在一个吃不饱饭的年代,还会有吴岭澜这样的人舍命救鸽子。


很多人不相信,有人愿意丢掉荣华,丢掉高贵完美的人生,而甘愿跑到落后乡村,成为空中的一缕英魂。


很多人不相信,有人宁可直面深渊、粉身碎骨,也不肯背叛理想,放弃坚守自己心中对的东西。


很多人不相信,王敏佳仅拿着一个水壶,就敢来到大西北寻找陈鹏的足迹。


为什么不相信?因为我们恐惧,我们没勇气、做不到。


西南联大中文系全体师生在教室前合影


清华校歌里写:“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需要坚持真理,为前人所不能为,为今人所不能为,为东西方所不能为。若能抛开世俗,我们将何其强大。


3.关于同情


“做什么会让你真正开心,你要问清楚自己。”


同他的先辈一样,张果果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一名精英。但同他先辈不一样的,是张果果所处的时代,好像越来越不近人情。



在公司,他被上司背叛,被当枪使。回到家,光顾了三年的菜店,店主居然在肉上偷动手脚。城市高楼林立,带来的不止便捷,更催生出信任危机。救了家庭贫困的四胞胎婴儿后,身旁人却向他警示:


你当心啊,别陷得太深了

我救助过一个孩子,开始一年没事

然后先是提出来到北京上学

然后,他的父母提出来陪读

再后来,孩子哭着和我说父母没工作

让我帮着找工作

你说我这哪是救济孩子呀

我这不是认了门亲戚吗!


但是张果果的父亲却告诉他——


做一个好人,要比做一个没原则的人

付出更多的代价

可是,做什么会让你真正开心

你要问清楚自己


张果果父母的命,是李想救的。数十年前,陈鹏用善念和对自我的坚守,启迪并救赎了李想。李想又在荒漠中,用这份善念救了张果果的父母,以及还在腹胎中的张果果。



多年以后,张果果是否会被自己救的四胞胎,无止境地索取?这个问题,他不会问。他知道答案,他不在乎答案。


当社会存在信任危机的时候,我们更不能袖手旁观,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现实是什么不重要,超越现实才重要。


4、关于真实


“真实是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1923年,是中华民国的和平年代。学子吴岭澜(陈楚生 饰)考试落榜,只好转入文科。他心存不甘,梅贻琦看过成绩后,问他:


如此天资,你为什么不学文科,而偏要念实科呢?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啊?


他答——


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

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

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

我何用管我学什么?

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当所有的学生都在读实科,都在钻研技术。当老师和家长都在告诉你:“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


但还有一件事,它比读书学习更重要。它是人生的基础问题,也是终极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该去哪?”


大学的第一使命,应当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去探寻真理?如何引导学子,觉醒自我意识?


梅贻琦说——


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

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

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

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简而言之,要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再去钻研专科技术。



所谓教育,要先以人为本,以培养「自我意识」为基础,再让学子根据「自我」找到卓越的人生追求。


当吴岭澜心存不甘想要读实科时,梅贻琦对他说——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

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

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

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梅贻琦这段话,即是火种。不久,泰戈尔访华,点燃了这颗火种。


吴岭澜看到,在泰戈尔的眼神中,在林徽因、梁思成等人的眼神中,传递出来的正是这种平和,以及对自我的不断探索。

告诉孩子,真正的真实,是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然后,再不断地自我探索和发展。


5、关于善良


“在最痛苦的时候,也不会出卖别人。”


关于《无问西东》的主题,章子怡在采访中说过——就是一个字:“善”。


“我演的王敏佳,她那么小的一个角色,在最痛苦的时候,也没有出卖别人,坚持住了自己的善良。”




电影中有很多细节带给我们感动的善意,每一个善意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沈母怀着丧子之痛,仍不忘给报信军人送上一碗银耳莲子羹;


由于校舍简陋,下雨时被吵到无法上课,老教授安然地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


在炮火声中老师淡定地讲着黑格尔哲学理论,学生们冒着生命危险搬运着恐龙骨架。


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泪崩,因为纵使这世间给予了他们极大的邪恶,但是他们依然选择坚守着内心最初的善良!


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善良,能让我们内心安宁,一生无悔。


6、关于信念


“大学精神,浴战火而不催!”


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不能亲赴前线或参加战斗,只有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坚持谨严创造的精神,治学不倦,以期有所贡献于祖国。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茅草舍下、在防空洞里做到了,其情何其赤诚、何其热烈。


(西南联大部分教授合影,他们坚信,文化不灭,国家不亡)


当时西南联大条件的艰苦也在电影中体现出来——学生们几十人挤在铁皮、茅草屋顶下上课;雨季来临时,教室里常常在“下小雨”。防空警报响起后,教授们便在防空洞口授课。


但是,即使如此——图书馆前学生依然排队如潮,暗淡的灯光下,总是一片鸦雀无声的自习景象;朱自清穷到连乞丐都嫌弃没钱,校长梅贻琦卖掉了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妻子当街卖早点,闻一多为补贴家用,不惜刻章卖钱……


(在简陋图书馆里刻苦学习的联大学子)


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一部部为当代中国科学奠基的著作在硝烟中问世:华罗庚完成了开创性的著作《堆垒素数论》;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结构》被视为该领域的经典。


张青莲的《重水之研究》、赵九章的《大气之涡旋运动》、孙云铸的《中国古生代地层之划分》、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马大猷的《建筑中声音之涨落现象》、闻一多的《楚辞校补》、冯友兰的《新理学》、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汤用彤的《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等等都是珍贵的奠基性论著。


不仅如此,西南联大师生的爱国还体现于自己清贫如斯,却仍能心系百姓苍生。孔祥熙曾拨十万大洋给学校改善条件,但联大师生全体投票,一致同意:“将这笔钱捐给昆明人民,以报收留之恩。”


当我们的孩子面临困难时,我们需要想起西南联大的精神。这就是刚毅坚卓,这就是文人风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