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米脂“4.27”事件:“校园欺凌”埋下的种子到底有多可怕?

2018-05-01 现代与经典

点击上方蓝色“现代与经典”即可关注我们,添加小编个人微信xdyjd2005,可私聊。

就在昨天(27日)下午6时10分许,陕西榆林米脂县三中学校门外巷道上,一名90后男子持匕首袭向放学回家的学生们。截止目前,导致9名学生死亡,19人受伤。

经初步审讯,犯罪嫌疑人赵某交代其在米脂三中上学时受同学欺负,遂记恨学生,今天持匕首杀人。

图为事件现场,出于保护学生目的,此图做模糊处理。

网上流传了不少片段视频和血腥图片,隔着屏幕都能让人感受到恐怖的氛围,在此小编不再过分扩散传播。

在这样的悲剧下,我们首先要明确立场,无论嫌犯有怎样的理由,残害无辜的行为,最为懦弱、最为卑劣。而以暴力针对手无寸铁的弱势学生,嫌犯不值得我们同情。

暴力之恶会传染,而一以贯之不会获得弥补和救赎,只会让受欺凌者再次坠入深渊。

其次,我们需要再次强调和明确,对于校园欺凌现象,必须给予更多关注。因为多一分重视,就可能扼杀多一点恶的种子。

“校园欺凌”会带来什么后果?

尼采的《善恶的彼岸》中有一句:“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

“校园欺凌”对被欺凌的学生来说,是身心的双重创伤,是难以平复的长期阴影。这也使得部分学生人格恶逆化,由受害者转化为施暴者或其帮凶。

2017年《教育蓝皮书》对北京市的12所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校园欺凌现象展开调查。书中指出了欺凌经历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具体如下:

影响学生人格发展,诱发心理问题

有过或者有更多受欺凌经历的学生,其未来人格的发展中宜人性人格(即信任、直率、利他、温顺、谦逊、慈悲等)、稳定性人格(焦虑、生气、敌意、沮丧、敏感害羞、冲动、脆弱等)、尽责性人格(即自信、秩序、责任感、为成果努力、自律等)的表现比没有或更少受欺凌经历的学生更差。

也就是说有过欺凌经历的学生,在往后的人格发展中更易怒、冲动、敌意、沮丧和脆弱,会存在着更高的焦虑、抑郁和自杀的风险。他们缺少社会责任感,不愿为成果努力,且自制力偏差。这样的情况,遭遇欺凌程度越深,表现越明显。

图片来源:《教育蓝皮书(2017)》

影响学生自尊和意志力水平,认知力下降

部分被欺凌的学生,会遭受孤立,不被同学喜欢,从而有较低的自尊感。报告分析表明,遭遇校园欺凌的学生自尊水平普遍偏低,即更不认同自己的价值,并且随着受欺凌程度水平的提高,自尊水平逐渐下降。

意志力水平通常被认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及其未来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能力。而遭遇过欺凌的学生意志力水平更低,更偏向外控型,表示更难以保持对长期目标的坚持和热情,并且更相信是运气和命运主宰了他们的生活,有可能更无助和被动地悲观面对生活。

影响行为情感投入,学业受损

受过欺凌的学生的学校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外在表现一般为更少拥有学校归属感,对学习兴趣更少,投入学校生活更少,且学业成绩表现出较弱的负相关,主要在关系欺凌(联合孤立)这一维度体现。

图片来源:《教育蓝皮书(2017)》

“校园恶霸”必须严惩!

要想对欺凌者产生足够的威慑力,就不能让惩罚仅仅停留在校内处分。

去年11月,北京西城人民法院宣判一起校园欺凌案。五名未成年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赵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法官肖志勇说:“对学校而言,学生犯了错,光处分是不行的,要加强教育力度。所谓加强教育力度不仅仅是针对犯错的孩子,应该让所有的孩子认识到校园欺凌是不应该的行为,这样才能杜绝一个更大的错误。

12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出台《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首次明确了“校园欺凌”的界定范围,行为的鉴别要件因素就是看其“主观故意性”的, “嬉戏打闹”再也不是欺凌者的借口。

* 相关文章:“嬉笑打闹”再不是欺凌借口!11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

今年,一个被欺凌9年的普通女孩王婷婷(化名)以诽谤罪刑事自诉的方式,将网络霸凌她多年的一名校友告上了法庭。

当事人王婷婷(化名)

2018年4月12日,浙江温岭市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蒋某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严重,其行为已经构成诽谤罪,判处拘役三个月。

这些都是惩治欺凌者的正面例子,但是,像王婷婷这样站出来的,还是少数,绝大多数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还在冰山之下。

《教育蓝皮书(2017)》中将校园欺凌类型分为“身体欺凌”、“语言欺凌”和“关系欺凌”,调查了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

调研显示,46.2%的北京中小学生有被故意冲撞的经历,有6.1%的学生几乎每天都遭受身体欺凌;40.7%的北京中小学生有被叫难听绰号的经历,有11.6%的学生几乎每天都遭受语言欺凌;18.6%的学生有被同学联合起来孤立的经历,有2.7%的学生几乎每天都在经历这种关系欺凌。

已有的霸凌调查显示,孩子们很多时候并不会向身边的大人诉说自己的情况,或者害怕对方报复,或者觉得大人也无能为力,但就是因为这种隐蔽性,我们反而需要时刻注意身边孩子们的安全成长。

如何减少被欺凌?

那么,我们如何减少欺凌的发生呢?对此,《教育蓝皮书》中从学校、同伴和家庭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给出了我们一些启示:

与老师建立信任,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当被欺凌者在黑暗中独自挣扎,找不到可以诉说的对象,也没人愿意拉自己一把时,往往会发生悲剧。调查显示,遇到问题能主动跟老师沟通的学生,更少遭遇校园欺凌。

改善同学间关系,结交同班好友

显著性检验表示,有同班好友的学生的受欺凌情况显著少于没有同班好友的孩子。但受欺凌情况与在其他班或校外是否有好友的相关却不显著。

这些证据表明,要改善受欺凌情况(包括语言欺凌和关系欺凌),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让孩子对同伴关系抱有合理的预期和期望,可能是一个积极的策略。

避免父母缺位,尽量亲自照顾孩子

父母经常不在家的孩子,被欺凌的频率显著更高。从综合受欺凌指数来看,母亲缺位比父亲缺位的相关更高,但在具体项目表现上略有不同。例如与母亲缺位相比,父亲缺位和孩子被联合孤立的关系更紧密。

父母需要理解和正确引导孩子

当发现孩子遭受欺凌时,父母的理解与正确引导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统计检验显示,学生的受欺凌经历和父母的教养方式表现出紧密关系。其中,父母采取拒绝型(指父母常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惩罚的教养方式)和过度保护型(指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的教养方式)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身体、语言、关系欺凌及综合欺凌指数都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反,父母采取情感温暖教养方式的儿童更少出现被欺凌的情况。

这说明,父母采取正向的教养方式可能会有效减少儿童遭遇校园欺凌的可能性。

相信,当孩子愿意对父母把自己的积怨和负面的东西展示出来,那他就有可能也有能力走出阴霾,向健康的方向迈进。

写在最后:

“明明再上一天学就放假了,这9个孩子却等不到了。”

这类悲剧的发生,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在严惩凶手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我们的孩子有没有获得更多的关注与爱护。


愿所有孩子都能够在安全下读书,愿逝者安息,生者得愿,罪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参考来源: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北京市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现象的调查及分析》、宝丽格《面对校园霸凌,我们还有多少不知道......》、中国经营报等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教育思想网(ID:eduthought)


第26届现代与经典

全国教学观摩研讨会报名中

时间:2018年4月至6月
地点:南京、深圳、台州、扬州、杭州等。
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班主任、名师工作坊等  

了解详情与报名请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