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故?

人民网 2019-11-25

■ 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厂凋零、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维艰,电源结构单一,电力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 “现在,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南海之滨的海南岛,都有一个互联互通的电网覆盖了,这真是一个伟大的世界工程。如果你现在到西藏,在夜晚,拉萨的八廊街灯火通明,和内地的大城市没有什么两样。再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老旧电网,真为我们国家的建设成就而自豪。”

■ 70年来,我国电网建设由独立分散、多头弱小,发展为全国互联、互通、互供,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交直流互联电网,形成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电网互联格局,拥有全球最高输电电压等级、最长特高压输电线路、最大新能源并网规模,主网架结构进一步优化,电网安全运行水平、供电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



电力是国家基础工业,事关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突发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将给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影响,也会造成供水、交通、通信、金融、商业服务等相关行业和领域的运行瘫痪,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近些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故。但在中国,近几十年不但没有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故,而且经过坚持不断的发展更新,目前电网安全运行水平、供电可靠性均位居世界前列。


这背后,是中国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的显著增强,是中国电网实现了互联互通互供,是一大批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技术的成功应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关键密码。


电源结构日趋多元化 

电力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厂凋零、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维艰,电源结构单一,电力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1949年,全国发电总装机为185万千瓦,全年发电量43亿千瓦时,仅相当于现在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用电量;人均用电量8千瓦时,仅相当于现代家庭柜式空调几个小时的用电量,全国无电人口达80%以上。


“我老家在安徽六安农村,小时候家里用煤油灯照明。上世纪70年代,村里用小水库发电,但发的电不够用,家里的电灯经常亮不了,停电更是家常便饭,蜡烛、手电筒是家中常备之物,直到1987年村里才通了高压电,基本上不停电了。”说起自己亲身经历的用电变化,家居北京60岁的刘女士回忆道。


为尽快增加电力供应,根据“富煤、少油、贫气”以及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的特点,我国优先发展火电,大力发展水电。同时,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非化石能源不断发展壮大。


“2018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19亿千瓦,是1949年的1027倍。其中,煤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核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三、在建规模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40%左右。”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自豪地说。


位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千万千瓦级光伏电站。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如今,走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湛蓝色的天空下,一排排光伏组件整齐排列着,一望无际,与天同色,熠熠生辉,源源不断地释放着电能。它们与40公里外的龙羊峡水电站,组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水光互补工程——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自2014年投产以来,电站累计发电突破7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00万吨。


在世界规模最大的在役火电厂——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公司(简称“托电”)厂区,一期至五期厂房自西向东有序排列,五根烟囱整齐地矗立在一条直线上,见证了70年来我国火电技术的演进升级,展示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一路辉煌。“少了它,北京的夜晚就少了四分之一的灯火。”这已成为托电人引以为傲的谈资。


在湖北宜昌,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2018年全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累计发电已超过1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19亿吨,减排二氧化碳8.58亿吨,惠及上海、湖北、河南、江苏、广东、重庆等省市,受益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


“如果按照每千瓦时电量产生12元GDP计算,1000亿千瓦时电量可以支撑我国1.2万亿元GDP。”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琳表示。


多元化的电源结构,增强了我国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为我国几十年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障。


“今后,要清洁高效发展煤电,增强核电战略保障作用,高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稳妥开发水电,有序建设抽蓄电站,协调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加快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着力完善多轮驱动的能源供给体系,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国家能源局综合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输送通道建设稳步推进 

电网实现互联互通互供


2019年9月17日,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开工建设,彻底结束全国最后一个地级行政区——阿里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使西藏主电网覆盖全区74个县。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电网联网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施工现场。来源:国家电网


我国电网包括输电网和配电网两部分。1949年,我国成型的电网仅有东北地区和京津唐地区两个,东北地区是当时全国最大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也只有220千伏。“1999年前,我国各区域电网互不相连,各管各的。在地广人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又分为若干个小的地方电网。”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曾撰文回忆道。


与此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电力紧张情况。以当时的浙江为例,企业饱受拉闸限电之苦,“开三停四”成了家常便饭,居民基本生活用电也难以保障。“重发轻供”问题凸显,电网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此,我国加快开启电网互联进程,推进东北电网与华北电网、华中电网与西北电网互联互通,加强海南岛与大陆联网和大陆向港澳供电等工程。2011年12月,青藏联网工程投运,标志着除台湾省外全国电力联网格局基本形成。


“现在,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南海之滨的海南岛,都有一个互联互通的电网覆盖了,这真是一个伟大的世界工程。如果你现在到西藏,在夜晚,拉萨的八廊街灯火通明,和内地的大城市没有什么两样。再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老旧电网,真为我们国家的建设成就而自豪。”张国宝曾感慨道。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能源生产和需求逆向分布,80%以上的能源生产集中在西部、北部,70%以上的能源消费集中在东部、中部,能源大规模跨区输送势在必行。


因此,作为我国电网主网架结构,特高压在提升电力跨区输送能力、推动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电力高速公路”。


2018年,广东全社会用电量破亿,南方电网“西电东送”送广东电量达2175亿千瓦时,相当于广东全社会用电总量的三分之一。2018年夏季,江苏用电负荷连续破亿时,由多条特高压从西南、华北、华东等地送入江苏电网的区外来电,高峰值超过2100万千瓦,基本满足了当地电力供需平衡。


“截至2018年底,我国电网保证了19亿千瓦电源稳定并网发电,满足了6.84万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需求,服务人口位居世界首位。” 能源局综合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9年9月26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的苏通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GIL(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综合管廊工程投运,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实现合环运行,标志着连接主要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的华东特高压交直流骨干网架初步建成。


70年来,我国电网建设由独立分散、多头弱小,发展为全国互联、互通、互供,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交直流互联电网,形成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电网互联格局,拥有全球最高输电电压等级、最长特高压输电线路、最大新能源并网规模,主网架结构进一步优化,电网安全运行水平、供电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


三道防线加技术护航 

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居世界前列


“电力供需是瞬时平衡的,就像一个天平,让它平衡的支架就是电网。一旦供需不平衡,电网的频率和电压就会发生波动,电网容易发生故障。”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简称“国网江苏检修公司”)运维检修部主任郝宝欣告诉人民网记者。


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早在1981年,我国就出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规定了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继电保护,一旦电网发生故障,能及时、准确地切除;第二道防线是安全自动装置,允许切机切负荷,让电网运行维持稳定状态;第三道防线是低频低压减载装置,允许在极大的扰动下,切除负荷,避免电网崩溃。这是我国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调度控制中心系统运行处处长罗凯明说。


作为电网安全运行的“中枢神经”,调度在维护电网安全运行中的作用明显。“国外一些国家的电力调度机构是独立的,与电网运营企业是分开的。处理大停电事故时,这样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是不协调的,处理反应慢,下命令慢,电力恢复供应也慢。”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表示。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国网能源院”)专家认为,我国实施电网调度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统一高效的调度管理和电力系统协调运行,有效降低了重大电网事故风险,为确保电网的安全和可靠供电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力作为一个公用事业非常强的商品,我国非常重视供电可靠性,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的,也是我国几十年来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最重要原因。”曾鸣强调。


新时期,新挑战。一方面,当前我国电网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网络安全等新的风险因素与自然灾害、外力破坏等传统风险因素交织叠加,也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为此,我国持续开展柔性输电技术攻关,提升了驾驭复杂电网的能力;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用户最多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增强了电网应对故障能力和互动水平;构建了国际领先的电网安全防御体系;自主研发建成了仿真能力最强、计算效率最高、模拟精度最准确的新一代仿真系统,电网安全运行技术全球领先。


2017年5月24日,世界首套“大规模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在江苏投运。2018年,系统正式升级为“大规模源网荷储友好互动系统”,为电网安全运行增加了一道“保险锁”。


“该系统可以调控电厂发电和用户用电,让两边在不停变化的‘天平’中达到毫秒级的瞬时平衡。在清洁电源波动、突发自然灾害,特别是用电高峰时期突发电源或电网紧急事故时,用电客户主动化身‘虚拟电厂’,参与保护电网安全。”国网江苏检修公司苏州运维站木渎变电运维班班长吴伟斌表示。


江苏苏州南部电网500千伏统一潮流控制器科技示范工程现场。来源:国家电网


2017年12月19日,江苏苏州南部电网500千伏统一潮流控制器(简称“UPFC”)科技示范工程投运。UPFC被称为电网智能导航系统,让电网潮流由自然分布转变为智能化灵活控制,不仅可以保障电网安全,还可以让电能流动得更经济,增强已有城市电网的供电能力。


2019年7月24日,世界首个配网网格边缘代理系统在苏州建成。系统将配电网划分成一个个独立的网格,一个网格停电,不会影响到其他网格,提高了区域供电可靠性。“目前,系统可实现1秒内锁定故障位置,30秒内隔离高压故障恢复供电,每年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从原来的1小时减少到5分钟。”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运维检修部主任丁敏表示。


国网能源院专家表示,这些技术成果支撑了我国电网不断升级,保障了电网长期安全运行,为我国电网发展为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规模最大、安全运行纪录最长的特大型电网作出了贡献。


“今后,通过推动电网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电网的感知能力、互动水平、运行效率和自愈能力,会使电网的运行更加安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简称“国家电网”)互联网部副主任汪峰表示。


增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攻坚


众所周知,各种自然灾害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很大。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的停电,是每个国家必须应对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地域辽阔,输电线路分布广泛,途径冰冻、山火、暴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目前,我们建立了一整套完备、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以及互联互通的应急指挥系统;组建了省、地市、县三级应急抢修队伍,强化了培训和演练;构建了由应急发电车和小型发电机组成的应急电源系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可以迅速响应,从容面对。”国家电网有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加大技术攻关的工作也在衔枚疾进。以冰冻灾害为例,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对输电线路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开发了冰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24小时在线监测;并且还研制出一大批输电线路除冰“新武器”,比如,移动式直流融冰装置可以在90分钟内融化100千米线路的冻冰,相当于100个工人7天的人工除冰工作量。


2008年1月28日,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宣城供电公司水东供电所员工冒着大雪抢修线路。李晓红摄(新华社发)


2017年,中国南方电网公司首次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在28个重要城市建设保底电网,以推动电网防灾抗灾从“被动抗灾”向“主动防御”转变,打造本质安全电网。据介绍,保底电网要保的“底”,就是重要城市的重要负荷和民生用电的需求,做好面对极端灾害的准备,力争城市核心区域和关键用户不停电、少停电。


电网坚强了,电网运行安全稳定了,人民美好生活对电力的需要也更有保障了。


“记得在没有电网供电前,家里只能依靠一块光伏板照明,晚上将就着能维持几个小时的照明。2017年电网建到了家门口,家里买了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夏天也能吃到新鲜的牛羊肉,寒冷的天气里阿妈也不用再去草原的小河边洗衣,手上皲裂多年的伤痕也逐渐好了。”谈起家里的用电变化,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托叶玛乡曲龙村牧民扎西拉旦的脸上笑开了花。


“以前喂养牛羊,需要大量购买加工好的玉米,一吨就要3000多元。”青海省循化撒拉自治县雨田农牧开发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闫利明告诉记者,“现在好了,村里通了动力电,合作社购置了搅拌机、秸秆揉丝机,我们可以自己加工饲料,省了不少钱,合作社一年利润有35万元到40万元呢。”


今年,国家电网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总体部署,打响了“三区两州”电网攻坚大会战,全力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的电网建设。“三区”即西藏自治区,四川、甘肃、青海三省藏区,南疆四地州;“两州”即四川凉山州、甘肃临夏州。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黄化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杨海林表示,实施“三区两州”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将进一步扩大电网覆盖面,提升供电质量,帮助贫困地区从“用上电”转到“用好电”。


祖国大地上的一个个电站、一座座铁塔、一根根银线、一张张电网,交织成点亮人民美好生活的万家灯火。在这背后,是无数电力人的坚守与奉献。他们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更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于担当,不辱使命! 

人民网“70年70问”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


第1问:中国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中国”?

第2问:故宫为什么能成为“网红”?

第3问:什么是“找领导办事”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4问:“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持续圈粉?

第5问:为什么新中国第一部法律是婚姻法?

第6问:中国为什么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7问:为什么乒乓球能成为中国“国球”?

第8问:中国为什么会有假期“黄金周”?

第9问:中国5G发展为什么能引领全球?

第10问:为什么中国高铁能领跑世界?

第11问:“大妈经济”为何引起国际关注?

第12问:垃圾分类为何能成为“新时尚”?

第13问: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厕所革命”?

第14问:为什么中国有“马背上的法庭”?

第15问:中国为什么要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

第16问:为什么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飘香中国?

第17问:中国为什么能在三年内重建“汶川”?

第18问:为什么中国有能力建设超级工程?

第19问:中国快递,为什么这么便利?

第20问:为什么中国要为英烈保护立一部法?

第21问:中国为何能建成全球最大的社保网络?

第22问:为什么“中国小草”能走向世界?

第23问:长江经济带为什么不搞大开发?

第24问:“争相跳农门”为何变成“我要回农村”?

第25问:中国为什么要对“洋垃圾”说不?

第26问:中国的高考如何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第27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活”的?

第28问:中国为什么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

第29问: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多政务新媒体?

第30问: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夜间经济?

第31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第32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开展党内集中教育?

第33问:粤港澳大湾区靠什么引来“金凤凰”?

第34问:中国的民营企业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建设?

第35问:为什么马斯克要在上海投资500亿元建超级工厂?

第36问:中国为何能做到减贫贡献全球第一?

第37问:为什么说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

第38问:中国人为什么爱跳广场舞?

第39问: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第40问:为什么第一个自治区比新中国成立还早?

第41问:为什么说巡视制度是“国之利器、党之利器”?

第42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被称为“人民军队”?

第43问:中国为什么会有“相亲角”?

第44问:中国的“小巷总理”为什么管用

第45问:中央政治局为什么能坚持集体学习?

第46问:中国为什么要做强做优做大国企?

第47问:中国为什么有“朝阳群众”“西城大妈”?

第48问:为什么“国学热”持续升温?

第49问:希望工程“大眼睛”为什么能够牵动亿万人心?

第50问:为什么说民营企业是“自己人”?

第51问:为什么全球第一家互联网法院诞生在中国?

第52问:中国为什么设立“全民营养周”?

第53问: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自然保护区”?

第54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为何上升为国家战略?

第55问:为什么中国是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第56问:中国人为什么重视外语学习?

第57问:中国的治沙经验为什么会受热捧?

第58问: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区”?

第59问:为什么有了纪委,还要设立监委?

第60问:为什么中国偏远山村也能上网?

第61问:“小吸管”为何能跟世界做“大生意”?

第62问:乌兰牧骑为什么能长盛不衰?

第63问:中国外交为什么“结伴不结盟”?

第64问:为什么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能在中国实现?

第65问:为什么中国没有贫民窟?


责编:翟巧红 | 编辑:蔡静


来源:人民网 王静 杜燕飞

喜欢本文,请点这里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