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阿妈,回娘家!

人民网 2020-08-20

5月20日,彝族老阿妈克迟支支莫,乘坐5619次列车前往普雄走访亲戚。(李锴 摄)


77岁的彝族老阿妈克迟支支莫,乘坐5619次列车从下普雄前往普雄走访亲戚。阿妈很爱笑,也很健谈,因为牙齿几乎掉光,她笑着的时候总是害羞地抿着双唇。她说:“1968年,25岁从上普雄嫁到了下普雄,走了一天多的山路,才到夫家。两年后的1970年,小慢车开了,40多分钟就可以回娘家下普雄。”


2020年是成昆铁路通车50周年,作为服务民族地区、助推地方经济、巩固国防建设的钢铁大动脉,成昆铁路串起了沿线群众的幸福生活。5619/20次和5633/4次两对公益性“小慢车”与成昆线同龄,在悠长岁月里传承“铸道精神”,穿行于大凉山腹地,往返于燕岗与普雄、普雄与攀枝花之间,最长运行里程353公里,停靠26个车站,自1995年以来票价从未变过,最高25.5元,最低2元。


5634次列车运行在成昆铁路喜德至联合乡区间。(胡仲平 摄)


成都客运段5619次、5633次“小慢车”串联起彝族老乡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张张朴实无华的笑脸,让小慢车充满了阳光和温度。


5月20日,燕岗开往普雄的5619次列车停靠在崇山峻岭间。(李锴 摄)


“小慢车”不仅是彝族老乡的“省亲”车,还是彝族老乡的“致富”车。他们通过“小慢车”将自家种植的农作物、饲养的家禽、采摘的土特产带到县城里出售。为了方便日常彝族老乡运输家禽、牲口。“小慢车”贴心地将行李车厢增设了牲畜拴挂处,每趟车进行消毒,实现了牲畜与旅客分开,让车厢环境更卫生、整洁。列车5至11号车厢内部分座椅被拆除,改造为大件行李车厢,并对拆除座椅对应的窗户加装防护栏,极大方便了老乡码放货物,也让老乡上下车更顺畅。


5月17日,乘坐5633次列车的彝族老阿妈。(李锴 摄)


5月17日,乘坐5633次列车赶集的两名彝族旅客准备下车。(李锴 摄)


5月,正是大凉山采收蕨菜、青岗藤、蒲公英、党参等土特产的季节。5633次尼波站开车后各车厢大件行李处都堆满了农产品。有的时候,这些土特产在“小慢车”上就完成了交易,老乡们在车厢里拿出秤杆子,当场称重交易,省时又省力,在到达终点前就已经把手上的土特产出售一空。


5月17日,5633次列车上,三名乘车赶集的彝族旅客正在进行交谈。(李锴 摄)


布尔伍莫的随身物品很简单,一个皮质挎包、一杆秤。他此次乘车的目的是收购蕨菜。他穿梭在车厢里,不断寻找心仪之物,终于在8号车厢的大件行李处找到了几大包新鲜水嫩的蕨菜,在与货主沟通后,布尔伍莫拿出秤杆子,一袋一袋地称了起来,这一趟车布尔伍莫收购了300多斤蕨菜。


5月17日,5633次列车上,布尔伍莫(左二)正在称重蕨菜。(李锴 摄)


5月17日,5633次列车上,布尔伍莫正在查看秤杆显示的重量。(李锴 摄)


“眼下是收购党参补贴家用的好时机,过了这段时间就没有了。”70岁的阿各伍哈说。平时阿各伍哈老人和老伴帮着儿子在城里带孩子。到了5月初,他每隔两三天就坐上5633次列车,从尼波站、乐武站上车的旅客手中收购党参,再带到西昌贩卖。


5月21日,阿各伍哈在5633次列车大件行李处,展示收购的党参。(李锴 摄)


当日,阿各伍哈老人从车上收购了200多斤党参,初算这些货物能赚将近400元。老人说这是他今年第五次在“小慢车”上收购党参了,算上这次的成果,已挣了2000多元,老人谈到自己的“战果”朴实的笑了起来。


近年来,列车党支部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不断优化“彝乡情”服务内涵,完善便民利民措施。将民俗风情与列车服务举措结合,设计制作了带有彝族文化元素的揭示揭挂,列车方向牌和车内引导标识都标注了彝汉双语。同时,班组服务小分队坚持到车厢、到座位进行安全服务和文明乘车宣传,一并提供针线包、胶带、捆扎绳等便民服务,列车广播还增加了彝汉双语播报服务,车内乘务员“彝语”“汉语”双语言上岗。


26岁的俄木日古就是班组服务小分队的一员,他在“小慢车”上工作3年,他在11年前就与“小慢车”结下了不解之缘。俄木日古每逢周五、周日都会准时坐这趟“小慢车”往返家与学校之间。


5月21日,5633次列车彝族乘务员俄木日古向彝族旅客宣传安全乘车注意事项。(李锴 摄)


为了供俄木日古上学,父母通过“小慢车”销售家里种植的烤烟、土豆、玉米。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俄木日古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2017年,铁路部门履行扶贫承诺来到学校招工,俄木日古与另外5名彝族同学脱颖而出,成为“小慢车”的乘务员。得知儿子能够在“铁路部门”上班的消息,一家人都高兴坏了。俄木日古的妈妈说,“这下俄木日古既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又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


从乘客变为铁路人,“小慢车”一直温暖着这位青年的心。两个月前,俄木日古“升级”成为了父亲,每当看到乘车上学回家的孩子们,他就想到自己的过去,更加热爱自己的岗位,对孩子们的未来满怀憧憬与祝福。“看到这些孩子能够安全的乘坐‘小慢车’往返家里和学校我真的感觉很幸福,想想我的孩子在7年以后也能够坐上这样安全平稳的‘小慢车’我感觉现在我的工作责任重大”,俄木日古骄傲地说。


“小慢车”是绿皮车,烧好燃煤茶炉是工作人员的基本功。


5月21日,5633次列车供水员王青海,推着送水车在车厢内穿梭。(李锴 摄)


凌晨5点,离5633次发车还有2个多小时,52岁的供水员王青海已从宿营车起床,来到茶炉间开始生火烧水。水烧好后,他再将送水桶装满开水,推至车厢的5个保温桶进行灌装。完成以上步骤,至少需要3个小时。供热水的工作他一干就坚持了7年,平均每天走2万步,最大的体会一个是“热”,特别是夏天茶炉周围的温度最高能达40多摄氏度。为的就是让彝族老乡喝上一杯热水。“小慢车”上,还有7名像他一样的供水员坚守着这个“最热的岗位”。


近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大凉山沿线学校陆续开学,“小慢车”变得更加热闹。


因为票价便宜,每逢周五、周日,“小慢车”途径沿线的孩子们都会选择乘坐这趟“校车”回家、上学。车厢里随处可见埋头学习的孩子,他们不愿意浪费这宝贵的“慢”时光。


5月17日,5633次列车抵达喜德站,学生们等候上车。(李锴 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曲木史古莫正在座位上背诵《木兰辞》,课本上写满了译文,对部分文字还标注了拼音。她说,非常佩服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心和勇气,她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好好孝敬父母,还要为家乡发展作贡献。


5月17日,5633次列车上,曲木史古莫正在学习《木兰辞》。(李锴 摄)


23岁的罗洪五加,在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读大二。5月21日,疫情放假5个月后,她迫不及待地从喜德登上5633次赶回在西昌的学校。谈及理想,她想成为一名教师,为家乡的孩子服务。


5月21日,乘坐5633次列车前往西昌的彝族大学生罗洪五加。(李锴 摄)


“长大后我想当一名舞蹈老师。”阿合小花说。当天,8岁的阿合小花和6岁的阿合金学,在妈妈苏克的莫的带领下从西昌乘坐5633次前往德昌,准备学前班报名。


5月21日,苏克的莫(左一)带着两个女儿阿合小花(右一)和阿合金学(中间),乘坐5633次列车前往德昌。(李锴 摄)


50年来,“小慢车”上一张张面孔,见证了大凉山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喜变化,凝聚起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大家都在看


造谣女儿遭老师体罚吐血的女子被刑拘

河南:全面取消义务教育特长生招生

游泳网课场面太壮观!老师:“我当时害怕极了...”


责编:翟巧红 | 编辑:乔梁


来源:人民网-图片频道

喜欢本文,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