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世界经济是怎么运行的?还会再来一次大萧条吗?

小美 大壮和小美 2023-03-14

开篇前,小美还是一贯的来吐槽下经济学

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公众号不欢迎经济学专业毕业的读者,抬杠受不了。

我们先来思考下,这个社会懂经济学的有几类人?

第一类:经济学专业毕业的 ,毕业后从事不相关其他行业,比如转去国企或公务员或去互联网公司作产品和运营的。这类型除了极少数有独立主见的,大多数是在似懂非懂的年纪被强行灌溉了大量经济学概念术语知识,反而永久丧失了真正理解经济学的资格。

第二类:经济学专业的,从事经济相关研究工作的,比如读了博士当了教授,去券商做了宏观研究院,当了专家的。这类型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或报告来满足工作要求、学业要求的压力,很多为了承受各种学术指标上的压力,不得不绞尽他们的脑汁,耗尽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与精力构建了无数光鲜艳丽的理论模型来换取他们所需的名誉与地位(同时在不经意间让经济学看起来越来越复杂)。世界五大最著名的经济学期刊每年为此发表成千上万篇构思精巧的论文,好在我的读者们没有必要去逐篇钻研它们,也读不下去。

第三类:精英层,没有学术和荣誉压力的,比如极少数体制内决策层(如美联储和央行),比如管着千亿美金的基金大佬们(巴菲特达里欧之类的),但从绝对人数上,这部分精英绝对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即使在这个系统内的人也基本是个螺丝钉,属于上面第二类。

第四类:其实也就是我们公众号的目标读者群体们。非经济学专业的,大多数是理工科毕业,有一定积累算是中产,数年的社会阅历后意识到经济学思维其实是更高一维的社会能力,想要创造和守住财富突破到下一圈曾所必须掌握的,从而自发的期望从本质上来理解看透社会经济的运转从而开始研究学习,没有任何学术论文压力,完全用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完全为自己的生活和财富负责。

其实上面第一类人最惨,被剥夺了思考本质的资格同时还具备了喷的能力;第二类人每天发表无数的文章观点来毒害第四类人,为发表观点完成任务而发表的东西给第四类人看,时间长了就被称为了“砖家”,而第三类人更多的是自己思考指导自己决策,哪有功夫出来深入浅出的给你分析,最多抛个结论观点混淆在了第二类人海量的信息里。

那么第四类人,也就是我们,该怎么办呢?理想的是能去掉鱼龙混杂,不被第二层海量的信息给扰乱了,同时能抽丝剥茧精准的向第三类人学习,可惜这个太难了,第三类精英传递出来的信息极少有限且不成体系,这时候其实是需要做大量客观研究工作的,首当其冲的是研究历史。最后你会发现,政治和历史学,本质也是经济学,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来,我们进入正式吐槽环节,小美认为,大学经济学专业,纯属扯淡,大学经济学专业,是所有专业中唯一教授的不确定所学知识是否正确的专业

理工学科不用说,同样的定理公理,不管古代还是现代,放之四海而皆准。

历史学,历史上客观发生的事情,最多是因为某些原因被篡改了,但已经发生的不存在正确与否,政治学也一样,让你学习了解当今社会客观上正在采用的政治治理方针政策,强制学习的。

人文哲学,本身出发点就是百家争鸣抒胸立臆和美感表达,无需计较正确与否。

但经济学这个东西,文不文理不理,前些年还信奉的大师理论可能突然来个危机,就全部被推翻了。完全不同观点的两个大师的理论模型可能放在一本教科书里。文的层面底层思想层面还不一定正确,却把99%的精力去放在理的层面数学推导上,运用的数学模型越复杂越先进发论文就越容易。

核心矛盾点就在于,大师们总认为,经济学是一门严谨的社会科学,它的每一步推导和结论,都建立在牢固的逻辑基础之上,但往往条件和假设基本上都是错的。

哈佛大学教授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被奉为经济学入门教材的圣经

所以,这反而是我们第四类人的独特优势既拥有探究社会经济运行本质的初心和原始动力,又没有被也不需要被传统经济学理论和专家所束缚,能更好的拨开云雾拥抱常识。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你这大师主义还是那牛逼学派,能让我们保值增值财富的,就是好的经济学,老子又不需要考试也不需要发论文,一切只为自己的真金白银负责。

当然时间精力有限或比较懒的同学,可以关注大壮和小美,随着每篇文章积累下来,我们一起研究学习进步。尤其是后面我们自己建立了一定分析框架,对常识具备一些定力以后,再回过头来去挨个分析下传统经济学大师理论,反而更会融会贯通。



好,扯完蛋了我们现在回到今天正题:这个世界经济是怎么运行的?还会再来一次大萧条吗?

这个世界经济是怎么运行的?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话题,这些年小美也至少被几十个角度所吸引分析过,每个角度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现实中很多事情都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二百五。

确实现实中很多事情有无数种影响因素,每种因素确实是有真实的影响,而且单独思考这个元素再放大,可能会发现每个因素极端影响起来都是致命的。而把每种因素都罗列出来,以及深入分析每种因素带来的影响,正负相关,甚至把历史数据统计出来建个模型,从而让你豁然开朗,这个反而是很容易的。

打个比方,我们是个消费品企业,我们的产品销售怎样,受什么影响呢?产品质量、包装质感、品牌营销、渠道建设、成本优势、定价吸引度、社会需求度等等等,罗列几十项出来没问题,单独分析每一项,我们都能清晰的得出结论来,每一项是如何影响最终销售效果的,以及每一项几乎如果做不好都是致命的。但现实是,我们既没法客观评估每一项自己到底做到什么程度了,又没法每一项都做到想象中的100分,牛逼的企业家往往是能根据行业和自身情况,抓出来最核心的那一两项,去往90分100分去做,其他几十项做到60分就可以了;而大多数被淘汰的企业家,陷在各项当中,每个项即使做到60分了但是看到丢失的那40分,一顿操作猛如虎,东一耙子西一耙子。

所以我们这个很大的话题,世界经济是怎么运行的,如果小美还是把几十种影响因素逻辑都罗列出来每个都细讲,看似很有道理,但读完以后发现毛用都没有,对现实没啥指导,啥都讲了相当于啥都没讲。小美尽量从常识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一一排除影响因素,留下看似很重要的因素,然后再一一排除,几轮下来直到精简到只剩三个因素逻辑

留下的这三个影响因素逻辑,绝对是独家的,看似非主流的,但一定出于人性的、出于常识的、撇去干扰的、直击本质的。



第一部分开始:

现在我们开始第一个逻辑

先罗列一些常识:

  • 常识一:不考虑权力满足欲等带来的快感的话,纯物质上我们比古代皇帝都要幸福多了,他能随时吃到美味的冰激凌吗,他见过阿拉斯加帝王蟹吗,他能玩王者荣耀吗,他下江南出个差都得几个月马车有我坐飞机两小时舒服吗,大热天他的仆人给他扇扇子有我空调舒服吗?配图:大壮说好像还是不如人家幸福,人家后宫三千小美说滚犊子

  • 常识二:我赚钱要干嘛?对大部分主流人群来说,农业社会我赚钱要给老婆孩子买吃的买穿的要是能每月吃一顿肉那就更好了,40年前我赚钱要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30年前我赚钱要买彩电冰箱洗衣机,最近这20年我赚钱要买房买车买电脑买诺基亚买最新苹果,我赚钱要出国旅游住五星级打高尔夫给小姐姐打赏,那么十年后,二十年后,三十年后我赚钱要干什么?假如20年后,主流消费品还是房子、家电、车子、手机、餐饮旅游这些,而没有新的大件出来,比如脑机AR设备、家用机器人、火星旅游这些可能翻天覆地改变人类生活消费的都没成为主流,而在过去几十年赚钱容易的时代,我赚100万从小平房搬进了100平米地暖精装修楼房,赚20万从挤公交到买了自己的小汽车,而在未来随着赚钱越来越难,可能需要付出之前几倍的努力外加运气,才能再额外赚100万从100平米房子搬到一个精致小区140平米房子,额外再赚20万从普通小客车升级成豪华客车,好像与付出的努力比性价比没那么高,也许升级品质带来的那点幸福感压根都抵消不了额外付出苦逼的努力,何况还得靠运气。移动互联网诞生经济火热时候,自己又从来没出国旅游过而充满了好奇新鲜,赚钱又容易,花5万出国旅游一趟,收获慢慢的幸福感,但你说20年后,赚钱了还是这些消费选项,之前对出国旅游也体验过了没那么新鲜了,你让我苦逼三个月工作去换那一周不怎么新鲜的旅游,我还不如这三个月舒服点好好歇着呢费那劲干嘛。当然如果你说花100万可以去火星安全旅游一趟,那说不定我可以考虑夜以继日拼命赚钱,为梦想努力。

  • 常识三:我有车有房,虽然没什么积蓄也攒不下钱基本月光,但房子不会塌车子再用十几年没问题,交点水电取暖费,小日子还可以啊,赚更多的钱没那么容易也不会让我躺着打王者荣耀更舒服。但如果遇到天灾人祸地震战争了,我们的房子车子都没有了,那我也没办法,只能调整心态重新拼命干活,直到再靠勤劳的工作,把着房子车子对应的GDP再创造出来啊。

上面这三个常识,牵扯出个概念,每个社会根据当下科技水平,都存在一种生活最优状态。


高于生活最优态,消费边际幸福感会成倍下降,花十倍百倍的成本可能最多换来一倍的幸福感提升,而赚十倍百倍的钱需要付出的努力可能是百倍千倍的难度还得外加运气和积累。

而低于生活最优态,大家会有足够的努力动力,能获得的生活幸福感也是质的飞跃,而由于需求体量的巨大,工业化规模化又使得这个达标过程成本尽可能的降低,同样努力带来的边际幸福感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不管生活最优态是何种水平,微观上这个世界总会分层次的,即使实现所谓的共产主义,更多是连最穷的人也可以天天吃香喝辣住独栋别墅衣食无忧,而那时候的中产家家游艇富人月球旅行火星移民。

(tips:目前这第一个逻辑讲的生活最优态是纯静态的,针对当今科技下最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最优态,而国家分工链条会导致每个阶层国家的生活最优态也以此为上限而顺势排列,这个我们会放到第二个逻辑里来讲,给他动态化)

那么这个生活最优态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呢,也就是对GDP有什么影响呢?

这里再引入一下小美独创的GDP增量幸福论

我们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来具体理解下,假如有下面三种情况,你觉得哪种情况的居民更幸福呢,GDP更高呢?

我们假设有ABC三个国家,人口数量一样都是100万人,我们把生产力简化下,仅限吃住行,也就是面包房子和车子。

情况一A国家已经达到了生活最优态,也就是人人都有房子车子了,不需要新修房子和制造新车子了,那么A国家今年的GDP就是100万人口需要吃的面包,假设每人每天一个面包,那么就是365天*100万人=3.65亿个面包,每个面包1块钱,那GDP就是3.65亿。

情况二B国家还没有达到生活最优态,还有一半人民没有房子和车子,这部分人民还很有动力去搞建筑和工厂生产,那么B国家除了面包的3.65亿GDP,还包括了当年新建房子和制造车子的GDP,可能加起来得有10亿GDP,是A国家的3倍。

情况三C国家,本来跟A国家情况一模一样,结果去年底有一半人口的房子和车子都毁了,可能是因为战争也可能是因为地震海啸,反正都毁灭了。然后因为房子车子没有了,大家只能挽起袖子干活重新建设,所以今年的GDP除了3.65亿的面包,和B国家一样了,还得包括当年新建房子和制造车子得GDP,加起来得有10亿GDP,也是A国家的3倍。

那么这三个国家,哪个国家更幸福呢?哪个国家GDP更高呢?大家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两分钟,然后再拿你的思考对比后面小美的分析,注意!没那么想当然。

这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幸福和GDP的关系,背后是人性和常识。这块小美必须讲透,因为对我们从本质上看待世界经济运行实在太重要了。

经济学的本质,是通过发现问题总结理论指导未来,让人类变得更幸福,这个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对吧。只不过人类怎么才算幸福呢,真要理论学术化了,发现很难找个指标出来量化幸福,但又不得不做。比如空气这个东西,对人类幸福很重要,但是空气货币化角度又不值钱,但是你去开发火星可能一半的生产力用来制造空气。再比如假设一个北极圈的国家的一半生产力GDP用来取暖,而另一个同规模热带国家不需要这一半生产力,GDP是你一半,幸福程度是一样的。

但即使不严谨,也必须需要个指标来衡量幸福,以此才能开展经济学研究,因为即使不精准但也能对现实产生很正向的指导。这个指标,目前看来公认的就是GDP。所以目前经济学几乎99.9%以GDP为目标进行分析研究的情形下下,起码GDP完全代表幸福这个最初的条件假设就已经产生了误差。

GDP是什么,本质是一个增量,每年的GDP就是指当年新生产出来的商品服务总和。比如上面的国家A和国家B,B的GDP已然是A国家的三倍,但是从存量房子车子资产角度,只是A的一半,只有一半居民有了房子车子。

那回到上面的问题,A国家和B国家,哪个更幸福呢?可能大家想当然会觉得是A国家,B国家你GDP再高,不也是朝着A国家的最终状态去努力吗?

非也非也!

上面讲的生活最优态,是指当前科技水平下的最优态,这里我们再引入一个概念:生活最低态,就是与朝代和科技无关的,一个能影响人幸福的最低的生活状态,其实也就是温饱态

试想如果你要研究过去2000年的GDP发展,以什么为基准呢?因为各朝各代货币都不一样,物价都不一样。但如果我们定义了生活最低态,那么这个研究就容易了,比如一个人最基础的温饱需要每天1个面包,那么不管什么朝代什么国家,我们衡量居民收入,都可以按照他的收入能够养活几个人来计算,然后随便取个基准换算成货币就行,比如1900年1美元可以买1个面包,那么1000年前甭管你用什么货币,你赚的钱可以养活自己家4口人,也就是正好按当时物价能买4个面包,那么就可以说1000年前你的收入每天是4美元,统一这个标准。事实上牛津通识读本的《世界经济史》就史按照这个标准来量化计量整个世界经济GDP史的。

那么什么是幸福,按小美的观点,就是身心都愉悦,就是饱暖思淫欲。在最低生活态之下,幸福就是实实在在的温饱物质层面,完全可以量化,属于身心愉悦力的身,饱暖思淫欲里的保暖,就是GDP;而在最低生活态与最优生活态之间,除了基础的饱暖,幸福更多的是心,更多的是淫欲,更多的是精神层面。而从人性角度,更多的是跟增量正相关,而不是存量。比如你觉的汽车这个东西是保暖还是淫欲呢?反正我觉得古代皇帝八台大轿花一上午时间去郊区出游,比我开个小汽车去郊游要爽多了,三十年前有辆破桑塔纳比现在有辆宝马要爽多了。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实也是一个道理。

所以,上面的A国家,其实是不如B国家居民幸福的,甚至过一两年,都不如C国家幸福。

为理解这个,先再举几个常识例子:

  • 猪八戒一口吃掉人参果后,营养物质已经都到肚子里了,跟他眼巴巴看着正在一口一口品尝的沙和尚,谁更幸福?(明知道每人只有一个人参果的情况下,一口吃掉还是慢慢吃?明知道目前科技水平已经达到生活最优态,下一轮科技爆炸还没眉目的时候,该什么尺度宽松货币放大信贷透支刺激生产力,跟三十年前一样尺度吗,甚至更大吗?)

  • 清朝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微服私访,饥饿难耐,无奈求助于路边的一处寺庙。到了尚田普济寺,厨子端上饭菜,饭是普通的米饭,菜是菠菜豆腐汤,可乾隆却吃得津津有味,连称赞:“好吃,好吃!”。回宫后乾隆请御厨做出一模一样的料理,却不是他在庙中吃到的味道,让乾隆气得将做这道菜的御厨全砍了。
  • 抖音上很多视频想火爆,要制造反差,suprise,穿着破烂老头转眼去开跑车,路人扮猪吃老虎,甚至屌丝逆袭穿越之类的。幸福感在于增量而不是存量。

  • 就连著名的动画片电影《怪物史莱克4》讲的也是经历过上一部3之后,在打败一条恶龙、救出一名美丽公主和拯救他岳父的王国之后,有了美丽的妻子过着富裕安详的生活,成为了名人来合影的络绎不绝,存量不变了,一点都不幸福了,快抑郁了,然后又一直想要再享受一天真正妖怪的生活,签下了合约重新开启惊险刺激的怪物冒险之旅。


常识和人性,一定是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上面的A国家,在现实中,一定是不如B国家幸福的,B国家的居民,也一定会羡慕A国家,把A国家居民的生活状态当成最终奋斗目标。

就像过去20年的日本居民,男人苦逼工作一天晚上去酒吧排解,年轻人失去了奋斗希望,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压力巨大自杀率很高,真幸福有追求也不会去自杀对吧。而我们去旅游的时候,极度羡慕他们的干净整洁,文明礼仪,消费品丰富多样,简直是梦中生活状态。我们看到的幸福,不是本地人的幸福,更多是如果我们能移民日本,同时拥有着国内的发展机会且过上日本人这种状态的生活,那是真幸福。(所以润党别来PK我,我是理解你的,小美不是个偏执的人,是个凡事都看人性和常识的人。你赚够一辈子的钱润出去躺着享受,我尊敬你的明智选择;你说你放弃国内机会,出去呼吸着帝国空气送着外卖,我骂你句傻逼你敢答应吗)。

好,那么现实中B国家比A国家更幸福这个事,可能从心态上理解会有点牵强,下面我们会把财富市G率概念引进来,实实在在的现实财富层面,来感受下B国家为什么更幸福

在《什么是财富》这篇文章里,我们详细解读了财富,最终结论是:

如果全社会人都积累了大量财富,没人干活了,那么所有人所有积累的财富将灰飞烟灭。所有人的财富,都得体现在当下和未来正在干活的人的产出上。你当初拼命干活赚钱,是为了将来即使不干活也能享受,而你享受到的是将来有人通过干活给你带来的生产和服务,而这些人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干活为更将来的自己积累财富。

首先,大家之前赚的和积累的总财富,因为有GDP,从而可以用来在今年购买新生产的东西,总而言之,历史资产或者说财富因为当下GDP而有了实实在在的价值历史的资产和储蓄价值,是通过现在的GDP来背书的。

其次,大家历史的负债,将是未来居民参与生产创造GDP的强力主观鞭笞,你说你的房贷逼迫你以后30年每个月工资的大头都得用来还债,能不努力工作生产吗。正常来讲是这样的,也会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比如,你想努力工作,再努力都找不到工作了,再比如出现了极端通货膨胀,当时借了100头猪的钱,现在搞一头猪卖的钱就够全还清了。

再次,GDP对财富而言是天然带杠杆的。GDP强势增长时期,那我资产价格可以放心涨啊不担心未来无法兑现。这就特别有点像股市的市盈率估值。你有这么高盈利且增长喜人,那市盈率搞高点一点不担心啊;你有这么强的GDP和增长,那资产价格与GDP比值搞高点倍数,同样不担心啊。


一个国家居民的总财富=市G率*GDP

市G率=总财富市值/GDP

总财富,其实直接相关的就是资产价格,房市股市这些资产

GDP增长强劲的时候,市G率就高,每个人对自己的财富未来兑现商品服务有很强的信心,同时GDP又高,两个乘积必然高,对应资产价格必然会高。

完全类比股票市盈率就好了,把全社会所有资产当成一只股票,GDP是利润EPS,市盈率是倍数。炒股我们知道如何抓10倍股,找一只高成长股票,利润猛增3倍,同时因为增长趋势喜人市盈率也增长3倍,3*3就是接近10倍了。相反,一家公司利润低于预期出现下滑,往往会带来市盈率也下跌,两个一相乘,股价会跌的更多。

回到上面A和B国家的例子,表面上看着A国家底子好,但因为没有大的科技发展,导致最优生活态上限没有突破,反而没增长空间了,导致GDP一般般,低于B,这个时候往往市G率不会高的,这也是人性感受常识决定的,就像追涨杀跌的股市人性一样。

还拿日本来举例,我们身边大厂码农朋友们,过去这些年踩着互联网大势,年薪四五十万还有股票很正常,前两年去日本旅游,被干净文明的小日本打动了,真是好啊梦中生活状态。然后一打听,咦房子好便宜啊,东京五环位置一套别墅也才折合人民币一两百万,太便宜了来一套;再跟一日本普通白领聊天,你咋这么惨啊,买个最新iphone这么吃力,去泰国旅游一趟都不敢想?看俺们同事朋友圈,这国庆七天基本不是在马尔代夫澳洲就是在韩国日本夏威夷啊;还有几个男同事昨晚去你们红灯区为国争光了。啥?你们股票三十年没涨了?我拿的腾讯股票去年赚的比工资都多啊,这次出游费用都是股市赚的。

怎么样?有没有感受到?讲了这么多幸福感,好像洗脑忽悠人一样,A没有B幸福?小美是在忽悠鬼吗?

所以那咱就不从主观幸福感出发,从实实在在的消费力出发,是不是比你幸福?你所有幸福的生活,俺有钱啊都能买到,唯一就是移民政策限制老得办签证延期,以及得放弃国内诱人的火锅和酒肉朋友。

所以大家看到过去这些年,我们中国人在海外奢侈品店买买买起来,能震惊当地人;大溪地南极这种奢侈旅游目的地,也到处都是中国人。当年日本GDP高时候,虽然存量底子比美国差多了,但日本人也是全球买买买,羡慕煞美国人。

更何况,过去这三十年,有着电脑和手机的科技爆发,日本还压根没有达到A国家那种生活最优态限制,也在蓬勃发展。如果接下来几十年真的遇到科技大瓶颈了,生活最优态几乎稳定很难突破了,那才是真正的感受。

好,有了上面最优生活态、GDP增量幸福论、财富的市G率几个概念的铺垫,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基于这个框架开始分析了。

先总结下上面讲的:在一个最低生活态早就得到满足的社会,无论从主观的幸福感人性出发,还是从客观的高增量带来高市G率进而高的资产价格而言,增量都要比存量显得重要。但是因为科技的限制,一定的科技水平下,最优生活态达到后就很难再突破上升,从而同时抑制了增量(GDP)的需求和动力,也即边际幸福感大幅下滑和边际收益难度大幅增加。

那么这时候怎么办?比如上面的A国家,很明显只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向上突破生活最优态,也即再创造出一个像房子电脑手机这样的超大全民需求来,其实也就是新一轮技术革命。比如上面讲过几个例子,像电影头号玩家里AR技术突破,每个人再穷也得赚钱买个设备,就像前些年的智能手机,再穷的底层农民工也得弄一个来打游戏刷抖音看微信;以及智能全能机器人,或者马斯克的火星旅行之类的。就拿旅游来说,过去几千年的农业封建社会,进京赶考都得赶路几个月,没有高铁飞机技术下,跨省旅游对普通大众来说绝对不是个啥需求,但是到了现代有了这些技术,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报个团去云南桂林或首都北京旅游一趟,绝对是个刚需,对互联网中产来说前几年至少出个国旅行下也绝对是个刚需,技术使得成本足够低廉,淡季几千块钱就能新马泰一周,大家有足够的动力努力赚钱去实现。

第二种:向下打破生活最优态,也即返贫,就像上面讲的C国家一样,或者天灾后的重建,或者战争后的重建。二战后欧洲日本被炸的稀巴烂,然后诞生大量的需求,也就是GDP动力,也即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我们传统上也有很多谚语: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深蹲是为了更好地起跳,小别胜新婚,延迟满足感,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拔河里的一二节奏战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等等等,其实背后都有这层韵味。蹦床突破几次高度配图

上面的逻辑应该还是很清晰易懂的,下面我们拿投资来举例对比强化下:

过去这十几年,搞VC和PE风险投资的都有些共识,比如看一个公司是否值得投资,首先看这个赛道行业规模有多大,潜在用户规模多大,决定了成长空间,投资人在乎的是投了你之后增值的部分,而不是你存量规模有多大,你说你还只有个ppt收入为0,但是有故事有未来,我可以投;你说你已经规模很大但进入成熟期了市盈率只有10倍,也懒得看你一眼。

但一家创业公司会遇到一个明显困境,比如我是个三国题材手机游戏开发商,中国毕竟有那么一两亿对三国题材感兴趣的青少年,拉新打广告,前5000万用户可能花三个月就买到了,每个用户10块钱营销广告费;第5000-8000万用户用了1年时间,每个用户的营销成本得50块钱;超过1亿用户后,发现我即使花200块钱、1000块钱,都很难买到几个用户了。

所以上面第一种办法向上突破生活最优态,搞个科技大爆炸,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如我们所愿,真遇到理论瓶颈的时候,你研发成本涨10倍100倍1000倍,可能都不会有多少加速。在一个基础科学理论诞生,大幅提高了理想最优生活态的情况下,腾出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实际生产应用通过研发投入,GDP飞速成长,往往研发投入占比高的公司,成为了行业的标杆领头羊。但在应用层面研发出来的成果把科技理论空间填的差不多的时候,比如芯片都到1纳米,手机性能都远超过10年前PC的时候,该行业研发投入边际收益会急剧下降。

不看清楚这个背景,一味的去跪舔或抨击研发投入,就是耍流氓。达到了生活最优态以后,基础研究不突破,加大投资边际成果会极低,真到了某个瓶颈,你说投资1000亿甚至1万亿研发突破比10亿会快吗,可能未必快多少。看看已经基础理论成熟、大规模量产、基本技术原理连自媒体都知道的芯片行业,一个国家大基金砸那么多钱进去都得需要很多年被卡脖子,何况连基础理论都没有得靠四处乱撞才能爆发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呢。纵观人类史,基础研究需要长时间的稳态社会,钱多也没用,急也没用。

何况,为什么要那么急呢?

公元元年到公元1400年,全世界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仅有0.05%,换言之,经济总量翻番需要1400年,所以在公元1400年之前,没有一个思想家发现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与发展。15世纪以后,世界经济走上了增长之路,17世纪的荷兰曾是当时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其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0.5%,这就是说,荷兰的经济总量每过140年就会翻一番。这样的状况促使亚当·斯密思考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这样的问题。17世纪下半叶,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英国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2%,如此35年,经济总量就会翻一番。19世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如美国和德国,其经济年均增长率竟然达到4%左右,17.5年经济总量就要翻一番。而20世纪的东亚诸国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其经济年均增长率破天荒地达到8%至10%,每过七八年经济总量就要翻一番。

你看,前面长达千年的跨度,没什么科技爆发,社会照常运转,这是历史常态。可现在的世界体系存在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你去随便问一个经济学家,假如接下来50年,科技都没什么大突破,生活最优态没有质的提升,GDP会停滞下滑50年,这个社会会怎么样?毫无疑问大家会觉得很严重很严重。

为什么会很严重呢?小美觉得,核心就是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太“急”了。

这个急,怎么解释?其实中间蕴含的都是不可避免的人性和常识,举两个例子

  • 一个演出是8点开始,固定座位不需要排队,正常我们6点步行出发,7点就到了,不影响观看。但演唱会在那里等着啊,我迫不及待要去会场,打了几针肾上腺素,给我猛冲过去。到早了激素副作用也开始显现了,很难受。

  • 这周一给你发14颗糖,以后周一或不定期还会给你发,可能发更多颗糖。正常每天给你免费吃一颗的量,你要想多吃,就得每颗透支欠债1块钱,以后需要拿糖还债。结果因为好吃,周一周二就把14颗都吃掉了,周三开始没糖吃了,还透支欠了很多钱。


这个急,就对应例子里的肾上腺素!

这个肾上腺素,就对应现实里的信贷!

终于引出信贷这个话题了,这也是小美经济学的独特视角,从人性和常识角度引出信贷。

信贷本身就是当前社会想要快速达到生活最优态的肾上腺素,确实管用,但也确实有副作用。尤其是快要达到生活最优态的时候,也就是产生耐药性的时候,再打没用了,副作用也发作了。很多激素确实能治病,但就像鸦片一样,少量用在合适场景下,就是药材,就是精华;但没病过量抽,就是糟粕,透支了未来让当下爽的东西。而最初冰毒也是德国科学家发明后,发现可以提高连续工作效率,二战被纳粹德军和日本军人广泛采用,各种闪电突击敢死特工队立了大功。

就像央视曝光的“速生鸡” 大量喂食抗生素和激素,42天就能长到5斤,而散养土鸡得一年才能长到5斤。但鸡毕竟是鸡,基因的限制,再喂更多激素也不可能像猪一样长到几百斤。不得不承认,快速生长这42天是真的爽,不然我们哪有那么多便宜的啤酒炸鸡去享受;但也不得不承认,土鸡有土鸡的价格和价值。没有孰优孰劣,更多的是人性和常识。

人类经济社会是否该打肾上腺素?是否应该有大规模信贷?这同样不是我们该讨论的范畴,同样没有孰优孰劣。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从人性和常识出发,去了解这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从而来指导我们赚钱,就是这么俗!何况我们也不是美国总统,也没权力来规划,而且即使我是美国总统,可能也没这个权利,即使有这个权利,老子可能还得考虑选票忽悠,我爽了就行问题留给下一任。

从人性来讲,基础科学构建了一轮生活最优态上限,不远处有实实在在的金山被勘探出来了,达到生活最优态后的小康社会图景清晰且可行,那必然是打满肾上腺素往前冲。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乐不思蜀听天由命、得过且过花天酒地、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等等。

那么这个信贷是如何加速让大家达到生活最优态的呢?我们下面构建一个简单的社会示例来形象化解释下:

这个示例是极简化的,我们另有一篇万字长文,会以我们的小美经济学框架来更加深入详尽分析信贷这个东西。

假如我们去了一个社会,我们是老板,我们同时要充当政府和银行;而人民群众分为四群人,A群人的技能是劳动搞食物,B群人技能是织布制衣,C群人负责搞建设,D群人无所事事靠捡椰子挖野菜维持活着。也就是ABC分别负责衣食住,D是闲置劳动力

一开始,我们作为老板假如不加干预的话,对A群人来说,就产出最基本的食物量,只够自己吃,外加找B换一些衣服,C群人的日子过得和D群人也差不多了多少,因为A和B产出那点食物和衣服在过期之前,根本不足以兑换让C帮他们努力干活几年才盖个房子。

后来,我们作为老板,通过自己的暴力权威,发行了货币。

那么对A群人来说,你可以多生产一些食物,除了买B的衣服外,还可以有一些积蓄。而我们靠暴力保证A攒的钱,以后可以用来兑换B的衣服,攒足够多了以后,可以找C来盖房子。

这时候A手里攒的钱意味着什么?其实是这个社会欠我的衣服和房子,未来我随时能用这笔钱去兑换的,其实也就是个欠条,这个社会欠我的债,需要将来有人干活还给我,比如10块钱一件衣服的话,那我手里的10块钱本质就是未来社会欠我的一件衣服。

而因为多产出的食物和衣服不怕过期,可以换成钱,那么A和B就会加大干活力度,多生产一些换成钱,但是A多生产出来的食物需要有人消耗啊,不然就过剩了,同时大家没有太多钱买,供大于求,物价就通缩下跌了。

那这时候一方面A和B自己改善下生活,多吃点吃好点,同时我们作为老板也需要吃穿啊,那就收点税以及印点钱,保证物价不下跌,A和B还能继续努力干活卖钱。

同时我们手上收了税有了钱,除了自己吃穿外,该干嘛呢?可以找来C,你给我盖政府大楼修路修桥啊,我给你钱,你可以找A和B买吃穿,A和B就可以更努力干活,生产出来的东西多了需求方了。

这个模型里,A和B都是先生产食物衣服卖钱,攒够房子钱了才能找C买房子,然后C可能还得需要几年时间给你盖好卖给你。这样AB人群里每一波人可能需要20年攒够钱给C然后再花几年盖好房子,然后C有钱了改善吃穿,然后A和B里就有下一波人能赚到钱,再花20年的周期买房子,比如得花100年来五个来回后,才能让A和B都有了房子。

我们作为老板政府收税印钱,可能得花好几百年才能把我们的地盘上都修好路建好桥,同时我们可能还需要养只保安队伍维持秩序,俗称军队。

这时候,我们作为老板,肯定会想着,能不能加速这个过程呢?

一方面A和BC还有空余生产力,还没有996呢,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闲散人群D,有的是肌肉但没活可干,游走在生存边缘。

简单,你A和B两群人必须干20年攒够全款才能买找C买房子,那你A群里的一个人干了10年了,够一半的买房子钱了,你可以把这些钱存在我们这里,然后然后我把他借给另一个人,这样另一个人不就可以立刻现在马上找C买房子了吗,C人群就可以立刻撸起袖子干了。然后C群里接这单生意的人,收到这笔房款利润后,除了买吃穿,剩下的又能存我们(银行)这里。

而买吃穿的钱到了AB人群那里,也最终会存银行。这样一笔钱,可以循环无数次,让每个经手的人都动起来加速干活,即使规定我们银行存款100只能借出去90块(存款准备金率),那么90块到了另一个人腰包后存进来又能借出去81块,这样循环n轮下来,100块也能促成1000块钱的提前收入和消费。这时候我们调节存款准备金率,俗称降准或加准,就能让同样100块初始资金,在社会流通的实际潜在资金规模大幅变化。

但是如果这样的话,肯定所有人都来我们银行借款,没什么代价提前消费多爽啊,但很多人又不愿意来存款。所以这时候我们需要引入利率调控下,让借款的人未来还得越晚就需要还得更多一些,存款也是存的越久就能得到更多利息。而很明显利率越低,大家越喜欢多借钱消费,那么A借钱提前买更多的衣服穿,就会让B有更多的收入,从而B又愿意买更多的更高端的食物,让A收入更高,这就是降息,加息反之。

上面这两个简单的策略,加息降息和加准降准,就能非常显著的影响大家兜里的钱,因为一个人消费的是另一个人的生产和收入,进而影响着全社会生产力,也就是GDP。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财经新闻,说这次降准0.5个点,就可以释放万亿的资金出来,其实也就是银行一下子可以多万亿的资金放贷了,这部分资金因为之前必须满足国家规定作为准备金,不然都贷出去了用户来取钱就没钱了。而利息又决定了多出来这万亿资金放贷的容易程度,利息很低的话瞬间就贷出去了,想贷款得找银行关系求爷爷告奶奶;而利息高的时候,如果你是那种守信优质客户或有资产抵押,行长反过来求着你贷款。

回到我们这个例子来,会发现之前需要几百年才能让大家都好吃好穿住上好房子,而因为信贷的引入,全社会的资金一下多了几十倍,所有人都撸起袖子猛干,几十年就全部过上了小康生活

这就是信贷的威力,这就是肾上腺素的威力

但是这个信贷激素的副作用是什么呢?

副作用的定义,本来就是指打激素比不打产生的多余影响,副加作用。

那想了解信贷的副作用,唯一的方法就是我们回到假如没有信贷的社会观察下,也就是我们花了几十年和花了几百年达到表面同样的生活状态,背后有什么不同。正作用很明显,快速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就不展开了。

没有信贷,几百年后,大家都有吃有穿有房子住了,公路桥梁基础设施都很完善了,每个人没有负债,房子都是全款买的居住价值;同时大家都没攒太多钱,因为可以假设存款准备金率100%,全社会所有人的资金很有限;算算平均财富,每个人都得踏踏实实干活,抚养子女赡养老人,踏踏实实过日子;不能贷款搞规模企业,也就意味着没什么太富的人;我们政府也没有债务,也是靠实实在在的税收踏踏实实的搞基础建设。

而在有信贷的刺激下,几十年后就大家都有吃有穿有房子住了,基础设施也很完善了,但这时候呢,很多人群有大量的贷款,房子只有三分之一首付是自己的;房子等资产价格很高,算算平均财富,人均100多万,那岂不是有房有车每月交点电费取暖费买些外卖,够所有人躺几十年了,所有人都不用干活了;同时存在着很多富豪,头部2%的富豪占着全社会80%的存款;我们政府也欠着很多钱,债主这几十年给你哼哧哼哧卖命干活,是为了哪天想退休了开始享受了,可以随时拿着债条找你换钱然后去高消费。

有了上面的情景描述,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总结下,信贷带来的几个明显的副作用:

  1. 资产泡沫。把正常几百年的发展靠信贷刺激压缩到几十年,导致这几十年内GDP高速发展,再加上高涨情绪带来的高市G率,让大家惯性认为这是常态,未来一直会这样持续下去的。财富建立在兑换未来的产出上,且有GDP绝对值和市G率的杠杆加成,财富估值一定会高涨,也就是资产价格,在这个社会越来越接近生活最优态的时候,生产力的提升必定会边际递减,必定无法支撑按之前惯性预期下的资产价格,体现出来的就是资产泡沫,表现出来的就是所有资产价值都会下跌。价值下跌无非要不体现在绝对价格下跌上,要不体现在绝对价格没跌甚至上涨,但钱不值钱了通货膨胀了,对应价格的实际购买力缩水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我们后面会有专门文章展开分析。

  2. 严重的贫富差距。信贷的刺激下, 必然会让机会集中在少部分胆大勤奋的人手中,然后规模化复利发展,贫富不均是必然的。GDP能高速发展的核心,也恰恰是由这批人先富起来,再带动所有人拼命干,期望达到共同富裕。这种背景下,共同富裕只能是消灭贫困人口保个底,把下限提高,不可能把上限拉下来,绝对贫富差距是一定的。看招商银行数据就知道了,2%的人掌握着80%的存款。而贫富差距副作用的表现,也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学层面会导致动乱和阶层矛盾,经济学角度会导致消费不足,你给普通大众发1万块钱,会立马各种买买买,啥都缺,你给马云一个亿,他明天也不会多花一分钱。所以货币政策的放水有时候不一定会刺激经济,有时候也不一定会导致通胀,穷人改善生活是他努力干活的动力,富人有时候赚钱本身就是他满足自我实现的动力,钱真的只是个数字,但看着数字上涨他愿意拼命。所以贫富差距,会导致货币政策影响没有像教科书讲的那么走,有时候会出现穷人通缩富人通胀,这一条我们后面也会有专门文章详细展开分析。很多时候市场表现会让传统的经济学专家懵逼,但一切从人性从常识从底层本质去分析研究,你会喜欢上这种独醒的掌控感的,尤其是它让你赚了钱之后。

  3. 大众负债和政府负债,导致经济结构承压,也即债务危机。拿上面有无信贷的例子对比,没信贷几百年后达到生活最优态后,GDP再下跌,我们政府好像不用担心房子大贬值,哪怕贬值十倍,老百姓都有住的地方,财富都是正数,不会对经济结构有什么大的影响;而信贷刺激情况下,大部分老百姓都有负债,虽然大家一算账,自己的总资产是正数。比如我们国内,根据泽平宏观和新湖财富联合发布《中国财富报告2022》(数据不一定准确但是相对比例可以参考),大概户均资产130多万,出于直观我们就按100万整来算,那么按比例算下来大概房子市价70万,存款股票等金融资产30万,户均负债60万,这个负债里房贷又占一半,户均净资产40万。有没有感受到这个大众负债对经济结构产生的压力,无论如何,必须稳住房价,万一房子从70万跌到50万了,然后走法拍啥的再打个8折,所有人一算自己净资产几乎为0了,那肯定会很麻烦,起码首先消费就完了。政府的负债也一样,这个压力使要考虑方方面面,不然一不小心就危机崩盘了,什么阿根廷委内瑞拉津巴布韦案例多了去了。这一块也是很大的内容,后面同样我们单独文章详细分析背后底层原理,大家在这里能感受到信贷导致负债带来的这种压力就好了,这就是副作用。

  4. 信贷带来的额外资源浪费。我们来思考花几百年和靠信贷花几十年,同样达到生活最优态所付出的资源总量。我举两个例子,让大家形象的感受下。

    1. 例子一:我们开车去一个目的地,同样100公里,一种是匀速启停正常限速去到达,另一种是一绿灯就踩死油门百公里加速极限去冲,迅速达到250公里时速限制,然后红灯猛停。当然后者快,但是肯定后者耗油多,也就是付出的资源总量。

    2. 例子二:我开饭店的,第一年投入100万开一家店赚了100万,然后连本带利再贷款100万,第二年开到3家店赚了300万,连本带利再贷款300万,第三年开到了9家店赚了600万.....到第十年的时候,已经开了1000家店,当年赚了10亿,如果就此收手,手上有10亿现金,可是按照惯性,第11年除了利润10亿又贷款10亿,开了2000家店,结果各种原因环境变了,亏损了,一分钱没有了,连最初的100万本金都没了。其实国美苏宁恒大,都是这样的。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能很形象的理解信贷带来的额外资源浪费,信贷的刺激加大了投入基数,高额的利润营造了持续投资惯性,在宏观环境改变,比如社会越来越接近生活最优态时候,实际投资边际收益会大幅下滑,但是高投资基数和投资惯性下,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资源的浪费本质是GDP的浪费,根据我们的理论,最终是社会财富的价值缩水。

  5. 长周期的痛苦等待。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靠肾上腺素快速达到生活最优态之后,而基础科学的研究需要长时间的稳态,即使超大额的研发投入也未必会等比例加速,那么在下一次技术革命之前,越快达到生活最优态,需要等待的时间越长,而根据我们的GDP增量幸福论,这段时间主观上会很痛苦,而根据我们提出财富市G率,GDP的潜力缩水,客观上又会影响资产价格,从而在实质消费上也让我们很痛苦。不光痛苦,还得等很长时间,没办法,这就是激素的副作用。


至此我们就把信贷这个事讲清楚了,实际现实中,上面讲的靠信贷加速达到生活最优态然后又因为等技术革命而产生危机,本质上就是很多传统经济学家讲的信贷长周期,有些人总结是60年一个轮回,有些人总结是100年一个轮回,都是按照过去三四百年的历史经验来总结的,小美觉得这都是表象,那你怎么不说再之前的1500年都没轮回呢,可能恰好过去每100年左右来一轮技术革命,所以不要迷恋数字,多少年了该来个大的周期了,只需要关注大的科技进步即可,如果300年后还没啥大的科技爆发,到时候市值最高的还是苹果特斯拉这些企业,那这个周期就得超过300年。

但是实际操作中,政策总会不停的微调,偏左了往右调整下,偏右了往左调整下,这个与生活最优态和科技革命没关系,是很正常的小周期,不是啥大问题,比如小美觉得08年经融危机也属于这种小周期。

所以我们静态考虑单个国家的话,我们的经济运行就是以生活最优态为基础旋律大周期,以信贷为肾上腺激素,伴随着日常的微调小周期开展的。

这也是我们的第一个逻辑,我们引入了原创的生活最低态、生活最优态、GDP增量幸福论、财富市G率、信贷肾上腺素这五个概念,本质上是一个闭环逻辑。

这个闭环逻辑一句话总结下:因为科技革命带来的理论生活最优态上限提升,释放出生产力GDP提升空间,而信贷这个肾上腺素能加速这个过程,高GDP增量给大家带来幸福感,以及高的市G率带来实实在在的财富账面幸福感,而在连年的高生产力发展后,社会慢慢接近和达到生活最优态的时候,信贷肾上腺素的副作用会发作,之前打的剂量越足,副作用发作力度和周期越长,直到下一次生活最优态的上限提升。

小美本身是个理科生,开始的时候讲了很多幸福感的类似人文的东西在经济学分析里,是不是有点太虚了?恰恰幸福感这样的感官的东西,从底层人性常识角度出发的,会影响到实实在在的最优生活态,而生活最优态又是当今科技条件下,对生产力最重要的底层影响因素,一方面是人民的干活动力,一方面是投资的边际收益率,这都是对GDP影响很实实在在的东西。也是对我们分析世界经济大形势最重要的根本,进而指导我们把握大的投资周期。

文章开始时候我们提到过,小美尽量从常识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一一排除影响因素,留下看似很重要的因素,然后再一一排除,几轮下来直到精简到只剩三个因素逻辑。

上面这就是三个因素逻辑中的第一个逻辑。很多其他影响因素和逻辑,只要不考虑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决策者的影响,基本都能用这第一个逻辑来解释,是这个逻辑能推导出来的子逻辑,可以说是基础根逻辑。而小美也一直不能再找个更上层的逻辑,毕竟这个逻辑基本都是从人性和常识出发的。

但这第一个逻辑,更多的是静态的去分析的,比如假设这个社会只有一个大一统国家的情况下,实际现实中,是存在很多国家的,每个国家之间本质上是竞争抢资源,但可能阶段性互利合作。就像一片疆域,第一个逻辑下只引入一艘大船,靠基础科学研究勘探未知领域,已勘明领域即是可开采征服空间,打着肾上腺素轰足马力去占领征服,征服的差不多了也就达到生活最优态了。

而因为实际疆土里有很多国家,也就是很多艘船,每艘船的尺寸马力不一样,资源和优势不一样,指挥的船长和船员管理制度也不一样。那么必然这个船队中存在实力最强的制定规则的,也得有打下手干苦活的,也得有提供资源的,什么时候竞争什么时候合作,这个世界关系一定会影响到每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逻辑的,也就是会影响到我们上面第一个逻辑。

这里对剩下两层逻辑做个预告:其实每个国家分工竞争合作的基本逻辑,也是比较固定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逻辑,大方向上是可以清晰客观的判断出来的。但决策层是人,人与人之间的人性和常识大致相似,我们不去研究希特勒和特朗普本身的决策差异,这种差异只会干扰经济的进程快慢而已,但因为人本身的人性也是有一定客观共性的,毕竟再不同的两个人的DNA重叠率也有99%,所以对世界经济怎么运行这么大个话题,第三层逻辑就是研究人这个物种作为掌舵者决策的影响



第二部分逻辑开始:

现在我们开始第二个逻辑部分,也就是引入了多个国家,考虑分工竞争合作。我们去尽可能分析清楚什么情况下会合作,什么情况下会竞争,什么情况下怎么分工才是稳态。

一个系统中,必然会有层级,通常情况下,这个层级不会少于3层,也不会多于5层,我们举几个例子:

  • 赛车比赛中,几十辆车在同一起点一起出发,很快就有头部领先者、垫底者、紧跟头部有机会超越者、以及排在中间的;马拉松比赛中,几千名选手站在起跑线,一声令下开跑,过一个小时侯一样分层了。

  • 企业管理中,甭管他是员工上万名的美国知名企业,还是非洲几百名员工的一个小工厂,都得有高层管理层,各种C*O,也有中高管,各种总监,下面还得有基层组长经理,最后是基层员工。

企业再牛逼,也需要清洁工客服等基层人员;企业再弱小,也有领导者老大。

所以回到我们上面的生活最优态概念:

科技再牛逼,生活最优态上限再高,这个世界也一定是要分几个层级的,比如第一层是老大,第二层是老大的近亲小弟,第三层是努力干活的初级生产型国家,第四层是没啥产业的资源国。

科技再落后,哪怕生活最优态几乎就是生活最低态,比如天天饿死人的农业社会某些时代,老大贵族依然可以极尽奢华吃香喝辣铺张浪费。

所以,我们的生活最优态概念,如果考虑世界范围内多国家的体系,不可能是说最底层的资源国都达到生活最优态了,那时候生产力空间才开始受限制。这是个动态过程,基本上只允许前两个层级的国家达到,为啥呢,今天我们会把他掰开了详细来分析下。
我们还是从人性和常识出发,类比当今世界格局,站在老大的角度,用情景例子模拟来从根上来展开:

就当我们是老大,你可以想象成在丛林社会,或者干脆想象成混黑社会也好。

刚开始,我们开疆拓土,前面有广袤的潜在地盘待拓展,我们冲在最前面。但是因为我们人数劳动力有限、资源有限,那么为了尽快的发展,我们肯定要把剩下的兄弟们带动起来啊。能出力的出力,能出资源的出资源,都动起来。但是呢肯定不会把成果按贡献给你分配,因为我是老大,我是开疆拓土带头人,我给你分配多少,取决于如果给的更低了,就没人干了,在保证有人干的前提下,给你越少越好,这样留给我的就更多。另一方面,我们老大开疆拓土发现和生产新东西,这时候所有人都是我们的客户,大家出钱出力赚的越多,最终还是体现在购买我们新产品的消费能力上。

而下面的人呢,有一群是跟我关系比较亲近的,受我控制的,比如我有打手驻扎的,这部分人我们称他为老二,因为这层关系,那肯定油水好的重要活优先分配给老二,我吃肉给你骨头啃

然后再往下有一群人,对他掌控力不如老二这群人,但是他们人数众多吃苦能干,而所有活都给老二的话,老二忙不过来,那就把其中一大部分脏活累活分给这群人,我们把这群人称为老三

然后剩下的人,我们称为老四,也是人数最多的人群,因为活没那么多给老三干基本足够了,但老四这帮人占着大量地盘,有着大量资源,我们开疆拓土必须需要这些资源,那我们作为老大一般会怎么干呢?肯定是尽可能的威胁掌控你,掠取你资源,同时对一些重要资源又不能剥削的太过了,还得保证你不撩挑子供应稳定。

上面这个情景的背景,还是社会存在很多潜在空间,已勘探未开采空间还很大,也就是科技研发到位了但是还没有达到生活最优态的过程,老大继续发展,只需要时间人力和资源即可。这时候老大还在努力干活吃肉,老二也努力干活但只能啃个骨头,离老大的生活水平还差一大截,老三喝汤老四闻味儿

类比当今社会,差不多就是二战后到70年代这个期间

  • 老大美国人均GDP遥遥领先,同时老大带头干活,制造业等都在美国国内,但自己身负重任,半导体等更重要的行业需要自己去开拓,那么像汽车这样的产业毕竟已经快100年了,可以陆续交给最亲近能掌控的国家,比如二战战败国日本和德国,自己驻军能完全掌控。

  • 老二就是欧洲日本韩国这几个,对老大唯马首是瞻,而且越恭敬听话,能分到的骨头越多,这不汽车产业啥的都转移给老二了。至于那个反派苏联,也根本不算老二,在老大眼里,他就是古惑仔里的乌鸦,争不到老大就是小小弟,我们就暂不考虑了。

  • 老三老四就是其他国家,这时候也没那么多活,现有产业人家老大自己撸起袖子干一部分,剩下的交给日韩欧洲这些亲戚就足够了,老三老四只能卖卖资源,用大米换飞机,就连石油资源极度贫乏的中国,那个时候都需要靠大庆油田出口石油,来换取点外国设备,例如建设宝钢。

这个时候,我们站在老大美国角度,其实是很爽的。因为科技革命,眼见有太多能做的事情了,前面没有大山阻挡一马平川,离生活最优态上限还有足够空间放心发展。那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是老大,会是什么心态,干些什么事呢?

  • 首先,我是老大我说了算啊,我要定规则大家要听我的,金融上用我的货币,军事上都听我的。军事上绝对压制,这个毫无退让之处,我一家的军事实力必须比你们全部加起来都厉害;但任何管理往往需要红脸黑脸一起唱,所谓军事黑脸硬实力让你服,金融领域还是需要一些以德服人的规则,来证明我不会乱来的,所以当时规定了美元就是纸黄金,任何人拿35美元都可以来兑换一盎司黄金,也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 同时增量时代,我是老大一定是带领大家一起大发展,反正我前面一马平川有的是空间,你们谁发展的快也不会威胁到我,因为我也在发展,反而是帮我分点工,有助于我自身去拓展更前沿的领域

  • 而且这时候我作为老大制定规则,还会充分考虑到小弟们,尽可能把大家都带动起来努力干活。比如我会制定针对发展中国家给点优惠待遇,你弄好点获益五分我会跟着获益十分我作为舰队的旗舰领头人,一定要带领大家整个舰队整体良好发展,这样对我的价值也最大化。


设身处地想一下,自己当老大且有很大发展潜力空间的时候,是不是这么个思路?这样有助于大家从根上理解近代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当年苏联老大哥拼命援助中国,其实也是一个道理,没有无缘无故的援助和翻脸,也没有无缘无故的70年代尼克松亲华,很多政治可能背后都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背后都是人性和常识。

再回来我们的黑社会的例子:

我们作为老大,拼命发展阶段,老二老三老四心悦诚服,和谐融洽。但终有一天,老二觉得自己翅膀硬了,生活水平接近老大了;而老大呢,必须要享受老大的地位啊,什么是老大地位,就是不用太拼杀,就能靠实力获得超额收益啊,不然当老大干啥,做公益吗?

但人都是有惰性的,你老大手下天天动动嘴皮子就能赚到大量收益,那慢慢的动手能力就会变差,而且没有足够收益吸引的话,就会懒得动手。如果别人胆敢来砸场子,你的成本会比别人高很多的,别人手下给100块就愿意出台,你的手下不给200块没人愿意出台的。

同时人又是有嫉妒心的,嫉妒心带来超强动力。就像一烟酒店老板看到隔壁火锅店同样面积,每天赚钱是自己好几倍,心里就开始嫉妒不平衡,然后就想着自己也开家火锅店。

所以这个阶段,老大美国虽然开疆拓土勘探,绝大多数基础科学突破都是自己做的,但是场子大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些老二国家跟自己走的很近,可以共享基础科学成果,国家居民也更卖力,比如七八十年代的日本芯片产业,眼看就要超越老大引领世界。那可不行,老大毕竟是老大,我开出来的疆土,是让你老二亲信去拓荒的,拓荒完大头产权是我的不能你自己占领。拓荒完赖着不走想当钉子户,有的是办法拔掉你。毕竟这些亲信,也是因为我能掌控你,你才能成为我的亲信。

所以你能看到历史上美国无数次下手,用尽各种下三滥手段,搞死很多日本和欧洲的牛逼公司,用在华为孟晚舟身上的手段,对亲信们都用过很多次了。(配图事件)有了今天小美的底层分析,大家看这类历史事件,就能够更容易看到本质了,不会会被很多专家的分析绕来绕去绕晕。

我这里想强调的是,这种老大的下三滥做法反而是契合人性的,也是身为老大该得的。我们日常生活中,自己在医院工作经常帮亲戚朋友挂个号,自己在央视工作就帮亲戚朋友搞张春晚门票,何况世界老大二战打拼后建立了整个秩序,让大家都能和平发展这么些年,享受特权是人性。

但不念旧功只顾当下,古代皇帝各种杀掉功臣,也是人性。我们不辨对错,重要的是尊重人性和常识,审视这个世界并找到规律,为自己的money负责。

然后我们再回到示例来,看看80年代到2010年前后的世界格局:

  • 老大老二基本上都达到了生活最优态,美国欧洲日本人均GDP都到了同一个量级。

  • 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老大吃肉也干活,老二干活吃骨头,老三老四没活干;那么这一个阶段就是老大吃肉不怎么干活;老二也吃上肉了但得拼命干活,但一些脏活累活既然都吃肉了也懒得干了,开始分出去了;而老三中的代表国家开始有活干了,主要是中国,干活动力嗷嗷足,朝着生活最优态的小康社会奋力前行;老四跟着卖资源,掌握牛逼资源的顺势赚大钱,没资源的部分非洲国家还是无法保证生活最低态,生活最优态对他们来说可望而不可及。

这个时候,我们站在老大美国角度,其实是非常非常爽的,要比上个阶段更爽。因为上个阶段是干活吃肉,这个阶段是吃肉不干活。

因为这个阶段,科技应用空间还很广泛,苹果、FACEBOOK、GOOGLE等新一代顶级公司诞生,自己吃肉,放眼望去跟随自己的亲信也能吃肉了,这就更凸显了我老大的威望,跟老大混没错的。

这个阶段如何做到吃肉不干活的呢?

前面我们讲到上个阶段,二战后到70年代,美国当老大定规则,同时自己积极干活搞制造,且以德服人用黄金这么个公认的东西绑定美元,确实构建了一个极其稳定的世界秩序。

但几十年下来,一方面是以德服人差不多了,大家足够信服了,另一方面是也不能一直这么下去,刘强东早期创业自己送送快递可以,但是公司做大后还天天送快递那就没意义也吃不消了。核心原因就是当初规则设计的矛盾,一方面想推动大家都用美元结算,那么每个国家都需要手上拿一些流动储备美元,随着生产力发展会需要的越来越多,美国也希望大家用的越多越好;另一方面美国又承诺大家可以随时换黄金,那这就产生矛盾了,希望快速发展外面美元越来越多,但是黄金储量本身是增长很缓慢的,那么总有一天大家一计算发现你的黄金不够兑换了,就该开始挤兑了,这也就是传统经济学里著名的特里芬难题。

既然以德服人已经做的足够了,美元兑换黄金也完成了它的使命,也没必要了,于是就取消了美元兑换黄金,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布雷顿森林瓦解。

当然布雷顿森林瓦解这个词可不是美国自己说的,当时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电视里原话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实力基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而美国经济迄今为止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因此我指示手下,为保护美元避免投机,取消跟黄金的兑换”。

有了足够的威望,再找一个大家可以用美元兑换的东西还是很容易的,比如石油,大家也认。

于是美元就放飞自我了,不需要受限于黄金了,也就是具备了可以吃肉不干活的工具和能力。二战到70年代,美元总量增长了50%,而70年代到2000年,增长了2000%,2020这波疫情就更夸张了。

为什么不跟黄金挂钩可以放开印钱的美元,就可以白吃不干活呢?他印出去的钱不是负债吗?

我们拿这个例子来直观感受下:国内有很多需要储值的连锁店,比如良子按摩连锁店,他的所有会员储值卡里常年余额有几十亿,其中有10亿是已经一年以上没到店消费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很多国家需要持有一部分以备随时使用,就跟良子老客户需要储备充值卡以备随时消费一样,只要按摩店不倒闭,那么这10亿始终会存在,虽然是负债是欠消费者的按摩次数,但是永远不需要实际还;何况这中间存在大量丢卡或忘记不在乎的客户,比如有人给良子估算过,即使明天宣布关店让大家来退余额,可能也有大概5个亿永远不会有人来退了,那么这部分虽然是负债,但其实是永远不需要还的负债。

那么对国际美元来说,起码最基本的这部分用于支撑流通的最低储备金,以及中间各种黑市脏钱等损耗,就是白吃肉了,毕竟这部分钱当时流出去,都是换回了实实在在的肉。

然后像良子这些储值店,还有一个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后来的人办卡各种充值赠送,以及单次按摩涨价,你五年前充值了1000块,本质是充值了10次按摩,现在去店里说只能兑换3次按摩了,按一次涨价到300了,大家也都能理解,毕竟一碗面比五年前也翻倍了,但细想其实又觉得不对劲。

到国际美元上,其实也一个套路,无限QE放水就类似办卡冲5000送3000,各种通货膨胀也类似单次按摩涨价。你说90年代我们工人没日没夜赚的100亿美金外汇,即使算上买了美国国债的利息,美国只需要还我们当下价值200亿美金的东西,那能一样吗?

好,回到我们的问题,为什么美国这个阶段可以做到吃肉不干活了?大家应该都能很直观的理解了。具体表现就是制造业空心化,全民享受服务,靠金融业复杂的模型达到白吃肉的效果

我们上面分析了70年代到2010年这个阶段,美国老大的情况,现在我们再回来看下。

同时这个阶段,老三里蹦出了个中国,牺牲了几亿人的青春,低福利差环境低保障的拼命干活(当然在中国工人他们看来已经很不错了,总比旧社会饿肚子强),帮我分担各种脏活累活,老二能帮我分担其他活。然后因为你们都需要我美元做保障,才能采购一些生产设备,以及被我掌控的老四手里的石油等资源,我只需要给你印美元就行了。

所以像中国这样的老三,这几十年举全国之力帮我干活,给我低成本的产品,帮我抗通胀,支撑我美国不用怎么干活就能吃到肉,只需要个你们打些绿色欠条即可。而这些绿色欠条呢,理想情况下,就像大米换飞机一样,靠我的高科技产品,随便还点就够了,比如那2980块钱的辉瑞疫苗,一片指甲盖大就卖你100块钱,一集装箱就是几十亿美金,一货轮装满就能把你几万亿美金外汇用光,即使真还债,还的都是我未来的利润;何况我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赖账,文明一点的话就搞通货膨胀加息降息金融收割,逼急了隔壁俄罗斯几千亿美金直接没收都可以,找理由还不容易吗?

但是像中国这样的老三经过这个阶段的发展,量变要引起质变了,要超过老大的亲信们了,也就是要取代欧洲日韩了。这可不得了,这将引发结构性的变化。

来总结下:

二战到70年代这阶段:

  • 老大美国开疆拓土,干活吃肉

  • 老二欧美日韩,干活坑骨头

  • 老三老四贫苦生活,卖资源换点美元,稍微买点老大老二的先进产品


80年代-2010年这阶段:

  • 老大美国开疆拓土,吃肉不用怎么干活

  • 老二欧美日韩,拼命干活也能吃肉了,生活水平基本赶上老大了

  • 老三以中国为代表,拼命干活任劳任怨,啃了骨头,瞄着肉


2010-2020这十年:

本来的老三中国,形势上已经超越欧美日韩了,挤进了老二的地盘抢食了。所以这时候首先原来的老二很慌,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


表面看来,是中国新进成为老二,跟欧美日韩并列老二,尤其人均GDP还差的比较多。

但从人性心理及趋势发展,尤其从老大美国视角来看,这中国俨然是实打实的老二,已经把我的亲信小弟都干下去了,直逼我老大的位置,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必然很慌。那么这时候老大该怎么想怎么办呢?

这里特别像一个例子,就是假如参加奥运会比赛为国争光,本来第一名第二名都是我们自己人,结果别国的第三名现在已经追上来,跟我们的第二名齐头并进了,我第一名肯定很慌,能怎么办呢?

  • 首先,我老大跑的快一些。其实就是加紧研发新科技,赶紧搞个新科技革命,赶紧勘探未知领域给开疆拓土提供空间。但我们上面讲过,这玩意急不来,就像滑冰和自行车比赛一样,前面第一名要承担巨大的风阻,后面的国家在科技研发层面抄作业总比写作业要快一些。

  • 其次,我想办法往后推老二一把。我没法更快,只能让你更慢一些,于是各种贸易战芯片战,让你跑的慢一些。同时联盟第二名亲信欧美日韩,帮我一起使绊儿。当然这个时候欧美日韩停下来拉你一把使个坏,也会损伤自己的速度,但是没办法,牺牲自己利益也得配合下老大。

  • 还有,那不还有第四第五名吗,让这些人帮忙拽住。也就是可以时不时扶持下印度越南抢下你饭碗,或者边境搞点事情让你分心,再不行转头告诉你别跑了,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再东南小岛搞点事情逼你回家处理内务。

其实有了这个情景,基本上很多国际上的时事,大家都能看得更明白,直击本质了。

老大看起来有老大的优势,但他也会有明显的劣势,同时老二也有老二的优势,我们看几个人性和常识例子:

  • 小时候我抄同桌作业,那种他边写我边抄的,最后同桌把我作业本给撕掉了。因为我一直在催他啊,他半天算出一个数来,我一秒就抄到我本子上了,然后我还着急去游戏厅啊,就一个劲催他快点些快点写,你不行啊咋写的这么慢,看我多快。

  • 身边有个码农朋友,之前在大厂每月工资3万多,疫情期间裁员,这都9个多月了一直没找到工作,聊下来其实也拿到几个offer,但是工资只给1万多听起来活还多,他说这么点钱宁愿躺着。

结合这两个常识例子,再回想下我们上面第一层逻辑:由于信贷肾上腺素带来的副作用,老大美国国内会贫富差距严重分化,而普通老百姓又各种小资很难由奢入俭,民粹冲突两极分化,居民懒散动不动公会提福利要求,而后面的中国干啥都成本低廉,生产一个航母成本都比你一个护卫舰要低,相比起来老美维护全球秩序的军费开支日益承受不起,收到保护费终有一天都不够支付雇佣打手的工资,继续印钱继续打肾上腺素,会有更大的副作用。

而老大随着对手的挑战日益严重,自己货币在大家心理的权重越来越低,国内贫富民粹带动下,几乎必然的会自我调节以增强自身实力,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顺其自然的事情,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不管是收税还是暴力,软的还是硬的,都无法避免,不破不立。

这就是老大守第一和老二冲榜的各自优劣势。

但是有个事情特别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即使你克服了上面几个困难,美国老大没有搞定新科技,欧美日韩没有成功使绊儿,后面又没有被老大教唆的印度等拖住后腿,且足够英明的和平摆平了家务事,然后你真的能跑到第一名吗

我们要搞清楚几个事,对未来非常重要的事:

  1. 比赛规则是老大定制的,可以随时变。什么动作会犯规什么时候给黄牌,怎样算胜利,这些规则都是老大定制的,因为当年老大美国实力最强,即使按这些规则他依然能赢得比赛,而且稳定的规则可以把整个赛事盘活,自己得到更大的收益,可以培养高手云集的对手夺个冠军,比如拿个世界杯冠军还是拿个中超冠军对比。

    1. 那么,你在赶超第一名的路上,一定会面临规则的变更以及颠倒黑白。用人家制定的规则想获胜,绝对会充满无数在你之前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比如人家越位进球了,宣布取消越位规则进球有效;甚至你在禁区外甚至自己家半场犯规了,都可以判个点球。那么与其这些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后,自己每次都是不可思议的表情,不如我们提前看透,让不可思议变成顺理成章,同时自然能抓住很多获取财富的机会。我们公众号也会以这个底层逻辑,持续对未来各种事情进行解读,欢迎长期关注。

    2. 在你快达到第一的时候,你的风阻会越来越大。我们可以发自内心的讲,我们有今天也是仰仗老大拼闯且建立的世界贸易规则秩序,没有老大远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之前发展如此之快,也是仰仗于老大已经做出了作业,我们只是抄作业而已,老大一直在前面顶着风阻领跑我们后面没有这个阻力可以放心前行。但一旦我们快达到第一的时候,这些问题必定会面临,这时候必须扛起全球创新重任,否则,永远是小于等于,不会大于。

    3. 即使你达到第一了,引领了基础科技革命,在很多新兴行业称霸了,一定得重塑世界秩序规则。我们不可能在美国构建的世界秩序里当老大,或者说在目前这个雅尔塔世界秩序规则里,美国是冠军球队同时也是裁判同时还是FIFA,不打破这个秩序重建自己主导的秩序,即使你踢个5:0,胜负还是裁判说了算,甚至是否组织比赛是否让你参赛,都是FIFA说了算。而打破旧秩序,主导重构新秩序,会比实力领先滞后很久,且一定充满腥风血雨。众所周知,过去几百年,先是荷兰当老大,后来日不落大英帝国,事实上纯经济和科技生产力,美国在1890年代就超过了英国成为了世界老大,但真正确立美国老大地位,是50年后的二战结束,1945年前后。这五十年间,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才让大英帝国乖乖的顺其自然的退位,才让美国真正成为大家心服口服的老大,想必大家都清楚,如果后面几年我们有时间,可以一一展开,一起成长。

      (其实上面每段,都可以深入展开成万字长文来分析,但为了我们今天主体架构的完整易读性,我们就拿短短一两百字先概括下,来日方长一起成长)


  2. 重塑世界秩序的过程,也一定会跟之前几次不一样。

    1. 荷兰当老大时代,引领了世界殖民地体系,虽然当了老大,但还是得不断通过战争占领新殖民地;

    2. 英国冲刺老大阶段,跟荷兰爆发了数次英荷战争,当了老大成为了日不落帝国,然后在拓展殖民地路上,又发生了不少战争;

    3. 至此大家想想,战争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抢殖民地,抢殖民地是为了什么?赚钱啊!不论是抢资源还是打开贸易口岸,都是发展经济。让全球各国都打开口岸、自由交易资源、最终钱都留到我口袋,那不就是我要的效果吗。所以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手段肯定是越简单成本越低越好。所以,我们战后的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就非常好,通过文明的美元机制,不需要战争,让全球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殖民地,殖民效果一点不比当年英荷靠暴力战争实体占领地盘差,却不用动刀动枪,还能输出文明文化得到大家崇拜,伟大的美国自由民主文明,伟大的自由女神!所以,不管在争老大过程中如何血腥如何战争,但在原老大心服口服了,新老大开始接管各地殖民地的过程中,会少很多战争,通过新的世界经济秩序既可以完成这个事情,就像现在新能源汽车云升级一样。

    4. 那么即使中国在经济和科技创新角度引领了世界,我们也一定不可能惯性完全沿用现有世界体系

    5. 我们讲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肯定不是成为现在的美元,在人民币国际占有率越来越高的时候,必须从根上思考,人民币该怎么设计国际化中的定位;完全抄袭美元之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无法避免,世界各国被这多年来回收割过来,也都明白咋回事了,肯定得不一样;当了老大肯定得有些额外利益,白吃可以,但得设计个规则,有克制的适当的可持续的白吃,不能像美国这些年一样太过了。

    6. 军事上我们也不能沿用美国世界警察的路子,何况这么多年的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外交政策,也不可能因为实力起来了突然大转弯。

    7. 如何克服现有美国构建的世界秩序体系的弊端,新建一个更健康持久稳定的新世界秩序,将是接下来经济学家政治家们的福音,足以诞生一批大师,就像过去百年的马克思凯恩斯哈耶克之类的,兄弟们加油啊!


等这两个非常重要的事搞定,新的老大确立并建立了新的世界秩序,同时开始主导科技创新,并有幸基础科学有了大的突破,生活最优态上限得到提升,这时候就会迎来新的一轮全球大繁荣和稳定。

然后N年后,科技又遇到瓶颈,老大老二都达到了新一轮生活最优态,新时代的肾上腺素过量的副作用又开始显现,可能又有新的老二开始挑战争老大,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周而复始,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世界老大,冠军球队自己当裁判自己定规则。自己水平足够牛逼的时候,能发明各种新战术的时候,自然诚服于众,订一套看着还可以的规则,自己吃肉;白吃肉的代价,就是在白这个字上,这也是老大应得的。扩张信贷借债吃肉,刺激经济,期望正循环能够发明新战术,只要有新战术,后面的人继续心甘情愿。而且在每一波新技术出来一定时间内,后面人追赶需要时间,本质上是现代奴隶,会让肉成本变得很低,白吃低成本的肉。一旦技术停滞了或不恰当的路子上过量了,几个问题都来了,后面的追赶着国家成本更低不允许懒汉白吃了,信贷扩张没有新产业填坑了,然后整体消费和产出停滞导致资产财富缩水,螺旋萧条,牛逼国家老百姓不干了,不论是内部民粹动乱还是外部抢劫冲突,倒逼牛逼领导人的诞生。无解,要不开发划时代新技术,要不各种战争,一种战争是挑拨后面的国家延长时间,另一种战争是打破基础强制腾出需求。

不管生活最优态是何种水平,国家层面这个世界总会分层次的,老大在前面负责基础创新勘探开疆拓土,必然要享受老大的待遇,也就是尽可能的动动嘴皮少干活就能享受最多,也必然有亲信,也有卖力干活的主体,也有些不干活提供资源的甚至都没资源的。在基础科技创新带来生活最优态提升空间时候,大家分工合作齐头并进,世界稳定繁荣;在即将达到生活最优态,已勘探出的疆域基本开发完毕而老大没有勘探出新疆域,也就是没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时期,老大无事可做却还要享受最优待遇,而后面可能会诞生出一个老二能力上赶超同时又勤劳能干没有公主病,旧的世界秩序面临巨大挑战,而新的世界秩序重塑过程中的腥风血雨,从人性和常识角度基本是可以预测的。这将有助于我们大方向上把握态势,指导我们从长周期上赚到钱。

至此,我们第二部分逻辑讲解就圆满完成了。

小美经济学的初衷,就是从人性和常识出发,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示例,阐述最深刻底层的道理。小美看过很多很多大师理论,用复杂的模型和名词话语,最后的结论小美一看,这不完全可以几句通俗的话语就表达出一样的思想和意思吗?

这里随便举个例子,著名的萨伊定律,先看看教科书描述:

是不是看的云里雾里,“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但是后来生产过剩还是出现了,然后很多经济学家就开始PK,凯恩斯跑出来说:“萨伊定律犯了个错,漠视有效需求",马克思又跑出来说:”你们这无异于将经济当作原始时代的简单经济,现在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不是农业社会”。

但这个定律的实质内容,其实我们上面第一个逻辑,已经把他清晰的描述了,简单易懂到你甚至不敢相信原来这么简单的逻辑,还可以是个被大家天天争论的大师定律,而且用经济学名词复杂化了可以看起来如此专业,再引入点数学模型那就更牛逼了。

所谓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在科技突破后给生活最优态带来提升空间以后,只要生产供给出能提升生活最优态的东西,就有需求来消费,因为本身生活最优态就是从需求出发的。汽车这东西有用,哪怕全球没人见过这东西,你去问他有什么需求没人会说我需要个汽车,但这种由科技爆炸带来的能提升生活最优态的产品,只要你生产出来,就有需求。就像乔布斯的iphone4一样。这种情况下,你去根据消费者需求调研结果来做供给生产,就走偏了。但是大家已经达到生活最优态的时候,还通过瞎逼供给,大概率供给的东西没啥用,没啥需求,你就看前些年科技众筹平台上的东西吧,几乎99.99%都消失了,这种情况下,供给创造毛线需求。这就是根据我们逻辑框架下的萨伊定律,是不是更清晰更简单,还比他更深刻?

深刻不是靠复杂难懂的理论堆出来的,深刻往往是靠简单清晰的人性和常识推导出来,然后再用人话说出来的!

好了吹牛逼结束,下面开始第三个逻辑,也就是我们最后一个逻辑



第三部分逻辑开始:

在开始第三部分逻辑前,我们先回顾一下

第一个逻辑,更多的是静态的去分析的,比如假设这个社会只有一个大一统国家的情况下。就像一片疆域,第一个逻辑下只引入一艘大船,靠基础科学研究勘探未知领域,已勘明领域即是可开采征服空间,打着肾上腺素轰足马力去占领征服,征服的差不多了也就达到生活最优态了。一句话总结下第一部分逻辑框架:因为科技革命带来的理论生活最优态上限提升,释放出生产力GDP提升空间,而信贷这个肾上腺素能加速这个过程,高GDP增量给大家带来幸福感,以及高的市G率带来实实在在的财富账面幸福感,而在连年的高生产力发展后,社会慢慢接近和达到生活最优态的时候,信贷肾上腺素的副作用会发作,之前打的剂量越足,副作用发作力度和周期越长,直到下一次生活最优态的上限提升。

第二个逻辑,是引入了多国家竞争合作的考量,毕竟实际现实中,是存在很多国家的,每个国家之间本质上是竞争抢资源,但可能阶段性互利合作。回到这片疆域的比方,因为实际疆土里有很多国家,也就是很多艘船,每艘船的尺寸马力不一样,资源和优势不一样,指挥的船长和船员管理制度也不一样。那么必然这个船队中存在实力最强的制定规则的,也得有打下手干苦活的,也得有提供资源的,什么时候竞争什么时候合作,这个世界关系一定会影响到每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逻辑的,也就是会影响到我们上面第一个逻辑。而从人性和常识角度出发,这第二个逻辑的大方向发展几乎是可以预测到的,每个国家分工竞争合作的基本逻辑,也是比较固定的,跟我们一群小朋友玩过家家没有质的区别。

但光有这两层逻辑的话,还会遇到很多类似问题:

  • 比如这些年很多资金盘、区块链游戏币等,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东西肯定会崩盘,但就是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崩。

  • 那些坚定信念告诉自己不要倒在黎明前的人,也都是知道太阳一定会升起,但不知道什么时候。

  • 美国的债务肯定是个雷,迟早会爆,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真正爆,是温水煮青蛙慢慢爆还是突然惊天动地爆一下。

小美觉得,如果你能搞清楚前两层逻辑,能判断好大方向,已经超过了这个社会99%的人。但由于人口基数之大,想要真正从此获利,可能需要你超过99.99的人,这其中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第三个逻辑的判断。

因为虽然前两个逻辑大方向发展基本是可以预测或者固定的,但决策层是人,而人与人之间的人性和常识大致相似,我们不去研究希特勒和特朗普本身的决策差异,这种差异只会干扰经济的进程快慢而已,但因为人本身的人性也是有一定客观共性的,毕竟再不同的两个人的DNA重叠率也有99%,所以对世界经济怎么运行这么大个话题,第三层逻辑就是研究人这个物种作为掌舵者决策的影响。

掌舵者决策,也就是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细化下来也就是什么时候出什么政策,以及这个政策会对现实经济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政策本身,表面上看起来是一行行文字的颁布,但实际背后是一群人这个物种做出来的决策。

所以对掌舵者决策的研究,其实应该包含决策环境背景、该背景下面临决策时候的人性考虑、以及制定出的政策条款对现实的影响,这是一整个完整的链条。

过去这几十年的经济繁荣周期里,我们能看到很多牛逼的宏观经济学投资专家,其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分析每条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以及预测什么时候颁布什么样的政策。但有两个明显的问题:

  • 第一,即使在经济繁荣周期,回过头来看貌似很清晰的东西,当时很多精英对很多政策的判断都是有偏差的,比如随便翻下几乎从05年到15年这十年房地产行业,每年都有很多精英判断房地产会崩盘,政府不断出政策打压。

  • 第二,即使在经济繁荣周期,同样的政策,往往都有不同的结果。貌似结果与政策目的相反,实则在经济繁荣周期,都在决策者掌控之中。

而且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就在经济繁荣周期里形成的判断习惯,可能对经济萧条周期有着致命的影响。小美在这块的研究中,也是基于人性和常识尽可能的去抓住本质,本着万变不离其宗,尽可能坦然的去理解和判断,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我们先来举个例子:在这一轮疫情加息中,美联储怎么一错再错?

我们都知道,世界老大是美国,宏观分析的核心是美国经济,而首当其冲的又是美联储政策,美联储主要就是两个任务,一个是就业一个是通胀,如果能正确预测和解读美联储政策,那么将会掌握财富密码,但我们来看看2021-2022年这一轮加息过程中,美联储都说了什么?如果你能提前预测到美联储例会内容,能发大财吗?

2021年5月,美国通胀首次突破5%,美联储例会说没事通胀只是暂时性的,是基数和供应链导致的,会随着时间自己消退;打脸了!

2021年6月美联储例会说,经过他们内部科学测试,接下来到2023年通胀都会保持在2%附近;打脸了!

2021年9月面对高居不下的通胀,美联储例会说通胀不是问题,重点还是保就业继续放水;又打脸了!

2021年11月美联储例会表示,通胀依然是暂时性的,否认了就业市场会给通胀带来任何压力;依旧打脸!

2021年11月底,鲍威尔连任后,放弃了暂时性这个词。看起来拖拖拉拉的!

2021年12月,大幅加速收缩,原本预计6个月才逐步关掉放水阀门,缩短到了3个月,并预计2022年只加息3次,同时对就业不以为然。看起来拖拖拉拉的!

2022年1月美联储例会,首次提到了缩表。慢慢悠悠的!

2022年2月美联储暗示加息6-7次,表示3月份可能就加息50个基点,预计3月份通胀就会回落。看起来还是太乐观不够坚决,实际通胀早已失控!

2022年3月,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加息50个基点,结果美联储采取了温和的方式,只加息了25个基点,认为因为俄乌战争所以不能太激进。

然后俄乌战争导致供应链紧张,油价大涨,进一步推升通胀,彻底失控。看起来该谨慎的时候过于乐观,该大胆的时候拖拖拉拉。

看起来,美联储前面不断打脸没有一句是对的,后面拖拖拉拉没有一步是对的

事实上美联储已经是精英中的精英了,难道你一个自媒体都能预测到的俄乌战争推高通胀美联储那帮傻屌们却稀里糊涂,这整件事情该怎么看呢?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并不去追究本身这一轮加息的细节,更多的是跳出来看下掌舵决策层的决策过程,连世界经济决策层的老大美联储都是这样的,那么,一定能有些人性规律总结出来,帮助我们坦然的理解和应对第三层逻辑

上面我们提到过,对掌舵者决策的研究,其实应该包含决策环境背景、该背景下面临决策时候的人性考虑、以及制定出的政策条款对现实的影响,通俗点就是什么时候颁布什么样的政策,以及政策发布后带来的影响。决策环境背景,也就是颁布什么样的政策,主要通过我们的前两条逻辑以及一些大家公认的经济常识来判断分析。

所以我们第三层逻辑,主要来展开这两条:

  1. 掌舵者面临决策时候的人性考虑

  2. 制定出的政策条款对现实的影响


第一条:掌舵者面临决策时候的人性考虑

这条能够帮助我们去感知政策的颁布时间节点和分期力度,从而进一步指导我们的投资决策。

  • 人性决策都是对当下美好形势抱有幻想的

    • 就像上面例子中,美联储认为通胀能控在2%附近的,因为这么多年了,还经历过08年经融危机,相似背景发生过这么多次了,应该问题不大,不必造成恐慌

    • 2021年底,比特币都从两年前的1800美金涨到6万美金一个了,大家热情一片高涨,涨到百万美金一个不是梦

    • 这老百姓对房子信仰太深了,房价怎么摁都摁不住,这些政策放心上吧,不会有啥大问题的

  • 人性决策都是对历史自己的掌控能力具有乐观惯性的

    • 之前美联储的经验,只要扔出来加息预期消息,通胀都会被摁住,都不一定真要实施,即使实施了,即使0.25个点,性质大于实质,信心大于实质,放心吧通胀都在与其掌控之中。

    • 房价和股市这东西,都在我掌控之中,之前涨的太猛了出个政策就压下来了,随便放点政策就起来了,而且我的政策工具包还有大量工具没用,按之前经验,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 即使心底觉得未来不可避免要有变化,人性决策都是尽可能得过且过的

    • 这美债,能拖一天是一天,20年前就有很多人说要爆了,08年又有很多人觉得要完蛋了,这不一直好好的嘛,MMT理论永垂不朽,壮士主动断腕不可能的,没事即使被毒蛇咬了,谁说我就会死,我会活得好好的而且这个手腕也能保住。

    • 从04年开始,就有一堆金融界知名人士开始出来不断说,房市次级贷款是个大雷,即将要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了,但硬是撑到了四年后的08年才爆发,你从04年就开始做空的话,虽然判断对了,但底裤都亏没了。

  • 人性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尤其决策层需要老百姓的心态调整到足够水平

    • 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民主制度导致的民粹,老百姓总是会比部分精英层后知后觉的,你说想当个英雄提前走那条正确的路,当下的选民就敢让你很快没有决策这条路的权利;但更多的是精英层反过来利用这点,走一条有利于自己权利的路,有时候需要标新立异从而鼓动民粹。于是有不少人认为2021年11月前后的加息决策将与鲍威尔连任有关,不管是否正确,这部分人确实是赚到钱了。

    • 即使连中国这样的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些政策颁布前都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去了解民意各种吹风,同时强烈的民意也会潜移默化影响政策发布速度,不管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还是疫情政策的调整,都是这样。

  • 任何时候春江水暖都是鸭子先知的,即使我们是这只鸭子,也不必自傲,也不必愤责决策层无能,放平心态,做该做的,观测链条,静观其变即可。

    • 身边这种人最多了,虽然这只鸭子在大多数其他事情下都没有最先感知到水暖。这更加有助于我们去坦然看待身边的各种人和事,不卑不亢,虚心学习,也无需崇拜。

    • 即使我们是这只鸭子,毕竟鸭子终究是鸭子,就像《三体》剧里讲的,我们终究成不了射手和农场主,即使是决策层也充其量是个火鸡科学家。

    • 即使这份水暖传递到决策层了,还会出现我们在经济学课程里学过的政策的各种时滞,行政时滞、执行时滞以及效果时滞啥的。

在经济繁荣向萧条转变的全球大周期下,出于对形势的不甘心,政策能力的乐观惯性以及得过且过的为民心态,基本所有主要国家政策力度一定会滞后观察,貌似拖泥带水,反复焦灼,直到大家心态上接受,这一定需要长达数年的时间。核心是在折腾中出清了,不论是实质泡沫还是心态泡沫,本质是人性中奴性的体现。

第二条:制定出的政策条款对现实的影响

这条解释起来其实是非常清晰简单的,但也是极为重要的,首先小美举个例子:

在小美之前做过的一个互联网app项目中,产品刚上线后顺风顺水,大量用户涌入,用户涨的太快运营和服务器跟不上了,就可以涨涨价控制下,而某个月KPI还剩一周眼看完不成了,发个两块钱的优惠券,效果立竿见影,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想拉就拉想压就压。那时候就觉得,作为项目后面的人,我有一大堆的政策工具可以用,而且心理非常有底,毕竟才发2块钱优惠券就能完美掌控,何况即使将来发10块20块钱的优惠券项目都还是盈利的,大招都存着呢。

可是经过一段繁荣期后,慢慢大环境变了,突然就感觉一切都变了,掌控感越来越弱,甚至慢慢失控了。之前发2块钱优惠券就能提升100%转化率,现在怎么发10块钱都只提升50%,慢慢的发20块钱都没啥效果甚至还下滑,最后亏钱都搞不定,回想起当初那种掌控感,怎么就都不灵了呢。

过去几十年,是人类史上难得的全球稳定繁荣团结大合作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基本上世界经济都在掌舵决策方掌控之中,随着历史上一条条政策的颁布和见效,不同政策的影响和效果也都深深的烙印在了无数大众脑中,甚至是绝大多数经济学投资界精英心中,以至于成为了下意识的公理,无需证明,进而指导和影响大家投资决策。

但一旦从繁荣期过渡到萧条期,这些深深的烙印,恰恰是让大家亏大钱栽倒大坑的源头

比如,谁说放水加降低首套住房贷款门槛利率,房价就会一定涨?

比如,加息真的能控制通胀吗?也许衰退才是治疗通胀的最佳良药,真想要控制通胀,必须要有人挨饿有人受苦有人破产。

同样的股市刺激政策,可能放到过去十年大盘的涨到3万点,放到这个时期可能勉强能维持住3000。

政策对现实的影响,在经济繁荣周期中,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目标一定能实现无非是力度大小而已,尽可能四两拨千斤,出最小的力来完成目标,以至于让自己觉得还有很大力气没使,因为一切确实尽在掌控之中。

而在经济萧条周期,政策对现实的影响目标,就真的是个目标,要使出浑身解数都要想努力达成,往往需要多管齐下,在很多次失败的探索后,足够长的时间后,所有包袱和雷都出清后,迎来胜利,重回掌控。

而之前四两拨千斤省下的力气,无数自己觉得威力很大的后备政策工具,一股脑抛出来后,发现事与愿违。繁荣时候一点就爆不需要这么多,萧条时候这些也不够用总感觉潮湿巴拉的,十倍的量都不如之前爆的厉害。

不认清这点,一味沿用过去的惯性烙印,怎么赚的钱一定还会怎么吐回去。

尤其是那些有赌性的朋友,这历史的宝贵经验往往会让你一把梭哈死进去,而你梭哈的时候是觉得如此的笃定和前所未有的确定。



至此,我们就通过三个逻辑,闭环讲述清楚了世界经济怎么运行的这个话题。

我们最后再次回顾总结下:

第一个逻辑,更多的是静态的去分析的,比如假设这个社会只有一个大一统国家的情况下。就像一片疆域,第一个逻辑下只引入一艘大船,靠基础科学研究勘探未知领域,已勘明领域即是可开采征服空间,打着肾上腺素轰足马力去占领征服,征服的差不多了也就达到生活最优态了。一句话总结下第一部分逻辑框架:因为科技革命带来的理论生活最优态上限提升,释放出生产力GDP提升空间,而信贷这个肾上腺素能加速这个过程,高GDP增量给大家带来幸福感,以及高的市G率带来实实在在的财富账面幸福感,而在连年的高生产力发展后,社会慢慢接近和达到生活最优态的时候,信贷肾上腺素的副作用会发作,之前打的剂量越足,副作用发作力度和周期越长,直到下一次生活最优态的上限提升。

第二个逻辑,是引入了多国家竞争合作的考量,毕竟实际现实中,是存在很多国家的,每个国家之间本质上是竞争抢资源,但可能阶段性互利合作。回到这片疆域的比方,因为实际疆土里有很多国家,也就是很多艘船,每艘船的尺寸马力不一样,资源和优势不一样,指挥的船长和船员管理制度也不一样。那么必然这个船队中存在实力最强的制定规则的,也得有打下手干苦活的,也得有提供资源的,什么时候竞争什么时候合作,这个世界关系一定会影响到每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逻辑的,也就是会影响到我们上面第一个逻辑。而从人性和常识角度出发,这第二个逻辑的大方向发展几乎是可以预测到的,每个国家分工竞争合作的基本逻辑,也是比较固定的,跟我们一群小朋友玩过家家没有质的区别。

第三个逻辑,我们引入了掌舵者决策者,因为虽然前两个逻辑大方向发展基本是可以预测或者固定的,但决策层是人,人本身的人性也是有一定客观共性的,所以需要研究人这个物种作为掌舵者决策的影响。在经济繁荣向萧条转变的全球大周期下,出于对形势的不甘心,政策能力的乐观惯性以及得过且过的为民心态,基本所有主要国家政策力度一定会滞后观察,貌似拖泥带水,反复焦灼,直到大家心态上接受,这一定需要长达数年的时间。核心是在折腾中出清了,不论是实质泡沫还是心态泡沫,不破不立。而同样的政策对现实的影响,在经济繁荣周期中,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目标一定能实现无非是力度大小而已,尽可能四两拨千斤。而在经济萧条周期,政策对现实的影响目标,就真的是个目标,要使出浑身解数都要想努力达成,往往需要多管齐下,在很多次失败的探索后,足够长的时间后,所有包袱和雷都出清后,迎来胜利,重回掌控。


后记:本篇文章尽可能从人性常识出发,用最浅显的语言来阐述最本质的东西,但仍然写了三万多字,有点长。而且很多文字小美写的时候背后脑海里都有各现实经济现象做支撑,但尽可能脱离了经济学而用人性白话写出来,所以大家读起来可能会觉得似透非透。没关系,基于这篇文章框架逻辑,我们后面可能会写出百篇千篇的文章,来细化分析各种经济时势和大家关心的问题,最终目的是我们能抓住这百年一遇的时代机遇,一起搞钱!



本公众号建立的初衷:目前处在百年一遇的时期,绝非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的量级,至少堪比29年大萧条时期,总该思考点什么,不能吊儿郎当随波逐流了。具体看这篇->链接
为什么起名大壮和小美?:抖音看了200多小时视频后,只记住了这两个名字其他都忘了,你是否也有同样经历?那各类专家财经券商报告每天扑面而来纷繁信息,你是否也只记住了各种宏观词汇,以至于反而迷失在词汇本身而限制了追求本质?那么,大壮和小美,将陪你一起拨开云雾深度剖析,用最浅显的文字揭示背后最基本的常识
适合什么样的读者不欢迎经济学专业硕士博士,请绕道,给我们留一份思考净土。而如果你是理工科爱逻辑爱思考的,有数年工作经验有一定财富积累同时也扛着家庭经济压力的,大厂工作但居安思危的,或富二代不想嚯嚯的,虽然之前没有经济政治学科班背景,但也意识到时代面临变革必须要学习顺应时代大势的,那么请点关注,我们可以一起在这里学习交流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