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判断要人命
周末阅读了些近代史,有几点感悟,记录一下。
如果提起过去三十年我们的好日子得益于啥?大多数人会下意识的说是改革开放啊,这个确实没错,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让我们整个国家和居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就像前两个月跟个朋友吃饭聊天,他出身于农村,过去通过努力读书考入名校,毕业后打拼多年年薪百万混入了中产阶层,去年过年回家,有发小感慨还是读书好啊,知识改变命运,不然我们这样的底层农村人哪能在北京大城市混得开。这个朋友说,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核心是当年父母放下老家农村的一切房子土地,为了供孩子读书,做了个决定搬到城里起早贪黑赚钱供养上学,不然靠老家小山村那1-5年级语文数学都只有一个老师教课,再聪明也啥都考不上,充其量能认识点字。
那么过去三十年我们的好日子到底得益于啥?
其实得益于邓公当年的一个判断,原话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或延缓的”。
在这之前,小平原话是:“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的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
提起大三线建设,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工业迁移,当时因为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国家领导层判断全面战争随时有可能爆发,而我们的防御力量又不足以保证国家基本产业安全,于是开始批量把沿海工业项目迁移到内陆山区,于是在那个国家经济资源捉襟见肘的年代,历经3个五年计划时期,涵盖13个省、自治区,共投入2,050余亿元资金,几百万人力,安排了数千个建设项目。这样的大迁移别说当时那个年代了,即使放到今天都不一定能吃得消。
我们都说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似乎小平同志是个经济专家一样,其实小平同志自己也说了:“我是一个军人,我真正的专业是打仗”。有了这样的基本判断后,大家才能一心发展经济,不受干扰的发展经济。
70年代,解放军总员额增加到610万左右,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从1981年到1984年,邓小平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精简掉了200多万军队员额。邓小平说:”我们国家现在支付的军费相当大,这不利于国家建设““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985年6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云集北京京西宾馆,出席邓小平主持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会上,邓小平发表了长达90分钟的重要讲话,表达了一个惊人的战略意图: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再裁军100万。
伟人的一个基本判断,决定着接下来几十年十几亿老百姓的日子幸福与否。
而当今国际形势,如果伟人还在世,我相信已经到了需要对这个世界形势进行重新审视和再次判断的时期了。
这个判断,也将对我等屁民们未来几十年产生最大的影响!
世界秩序这台电脑主机运行大几十年,各项程序运行已经濒临崩溃,除非尽快升级内存硬件配置,也就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爆发,否则随时面临重启。
而人类的寿命导致大多数人一生中都没有见识过重启,思维惯性和自负,又会让绝大多数人把目前的程序崩溃当作是过往几十年经常会出现的小bug来应对,然后在应接不暇的程序弹窗报错下终有一天不得不面临强制重启。
作为小屁民,我们只能期待着新一轮真正的技术革命,也相信国家领导人的睿智一定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准备!
同时作为小屁民,我们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守护,也不妨需要我们自己能够有相应的判断。
不然,一个判断,真的会要人命的!
尤其是没思考不判断,也就是延续之前的默认判断,那几乎铁定会要人命的!
和平年代大家尽可风花雪月,小资情调,乱世大家一定会更关心时政。
小美的判断供你参考:
和平度震荡下行,将是接下来五年十年的主旋律。
注意是震荡,不是一路,时而会好转,让你产生质疑。
如果过去三四十年改革开放中,我们没有小平同志坚决的判断指导,动不动担心沿海工业被摧毁,经常回头看看三线建设,不是有没有能力而是无法集中精力,试想下今天是什么情形。
本文底层逻辑基于下面这篇文章,万字长文,慎入: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的有那么一丝丝道理,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加个星标,多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