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商超到家业务终局:成为主流商业模式

李华 商业观察家 2019-04-20




■  撰文  |  李华

关注并置顶商业观察家报名参加第三届新零售峰会



《商业观察家》认为,2019年有可能成为商超到家业务模式确认的”元年“,也可能是市场爆发的元年。


从各方面的投入布局,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看,到家业务可能即将进入成熟期。



缘由



到家业务最早是由互联网公司主导推动的一个业务,基于线上下单支付,门店或前置仓发货,1小时左右送达消费者的业务。


它的出现,其实是电商经营的升级。因为物流等用户体验提升了,从以前的隔日达配送服务体验升级到了更快速的1小时达的配送服务。


因此,到家业务的出现及壮大,所能造成的最大冲击,其实是对既有B2C电商的冲击。


同时,由于到家业务实现了更快速的配送效率,它也拓展了电商的经营内涵,延申了电商的经营范围。


比如,有到家业务的电商,实际上能更好经营生鲜等商超品类业务了。这个有望达到10万亿规模的品类市场,既有B2C电商所占的市场份额并不高,原因在于盈利模式难找,用户体验也不好。


商超品类的毛利额低,通过大仓方式做B2C业务,一些商品的运费比货值还高。更关键的是,用户体验不好。以生鲜为例,消费者想要购买生鲜商品时,都是在即将要做饭时,B2C的隔日达配送方式不能很好满足需求。生鲜又易损耗、鲜度管理非常重要,如放在大仓来经营,大仓B2C电商方式是比较难做短保质期的商品品类的。这些限制了其的市场份额提升。


所以,在电商层面,近些年,市场看到了电商正在大力度布局到家业务,大幅进入线下。包括最近盒马鲜生接管天猫生鲜业务,背后的实质之一,可能就是全面开启阿里内部的到家时代、1小时配送时代。


一方面,天猫生鲜上百亿的线上经营体量,未来可能会通过盒马,逐步从过去隔日达等配送方式,升级成1小时达配送方式。


另一方面,则也可能说明现在这个阶段让盒马接管天猫生鲜,意味着阿里对盒马的门店覆盖密度可能“有底”了,即盒马有可能在未来很短时间内实现一二线市场的线下渠道全覆盖。(据称盒马也做前置仓了,在门店承载不了更多线上订单的地方布局),



难点



最初由互联网企业主导推动的到家业务,要持续发展壮大也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到家业务对电商经营能力、用户体验是大幅提升的。发展到一定规模,到家业务可能将不仅是对既有电商造成冲击,也会对线下产生分流,进而重塑市场格局。


另一方面,到家业务要持续壮大也有先决条件。需要进入线下,线上线下结合来做。当下市场的表现是,互联网企业正大举进入线下整合市场,实际上,到家业务最初的“标准”也是互联网企业定的。这种通过线上“传递”线下,在线下端的“应用”,目前来看,是有很多瓶颈问题需要解决的。


对于存量的实体超市来讲,经营到家业务其实很难。


因为增加了一道从门店,或者前置仓配送到消费者家的业务环节,进而在人力、线上流量来源、数字化系统、分拣物流效率等方面会多出一道线上成本环节。


到家业务难就难在如何覆盖这道成本环节。


以生鲜为主的到家业务,是高损耗、低毛利额的业务。模式要跑通,要实现盈利,线上销售的毛利额必须大于物流履约配送费用。毛利额=毛利率x客单价。


按一些市场人士测算,做商超品类,现阶段只有毛利率大于25%,客单价大于80元,才能够覆盖成本,实现线上到家业务盈利。


而对于当下大卖场等实体商超企业而言,综合毛利率普遍在15%-18%。要提高到25%,很难。这不仅意味着商品结构要调整,可能还意味着商业模式要重新调整。


这是当下超市要做到家业务的一个重要痛点和瓶颈。



需求



但这个瓶颈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能做到家业务了呢?


未必。


任何一项业务,首要的不是看瓶颈,而是看需求。瓶颈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可能出现解决方案,但需求如果没有,什么解决方案都没有用。


《商业观察家》认为,到家业务是真实的需求场景,因为他不需要烧钱也能获客,并培育消费习惯。不是说补贴一结束,顾客就不来了。


举个例子,前些天北京迎来首个入冬寒潮,《商业观察家》随机也对很多有成熟到家服务的夫妻店进行访问,得到的回答是,几乎全部都实现了历史性的到家线上单量。


比如,一家夫妻店往常线上到家业务整体单量最高只做到一天60单,而今年寒潮头天,这家夫妻店仅美团来的线上订单就突破了100单,随后一直到现在,订单量最少的一天都超过70单。店主现在对生意好坏的定义都不一样了,没超过100单都觉得生意不好。


而卖得好的品类,你都想不到,高毛利的洋酒卖得最好。128元一台的加湿器(小家电毛利相对也更高)最近一周卖了10台。


"如果不是天冷关门早,订单还能涨很多。"


一次恶劣天气就可以帮你培育消费习惯、培育市场规模,来低成本获客,所以,你并不需要当天补贴促销,消费者也会来,这是一个真实的需求。


因此,关于到家业务的未来其实也是很明晰的,不是需求问题,而是模式、商业组织问题。


到家业务的终局,就是看市场中各大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了,看谁会创造价值,这直接决定能做出多大市场规模。



路径



《商业观察家》认为,到家业务的路径其实就是解决两个问题——每单毛利额问题和成本效率问题。


成本效率包括线上流量成本优化、分拣物流效率优化、补货效率优化等。


这一块,有线上流量来源的企业会有优势,不仅能实现更低成本订单来源,同时,线上流量即数据,数据则能为分拣物流效率优化、补货效率优化等提供支撑。


但在配送等人力成本环节则比较刚性,很难降,从中长期来讲,人力可能会越来越贵。所以,这一块未来还是比较依赖技术进步,实现更多机器替代才能更好实现成本优化。现阶段这块则主要通过数字化能力优化业务流程,以及实现更高的订单密度等来产生规模效应等降成本。


毛利额问题,其实就是提升客单价和毛利率。背后也是要实现效率提升,比如通过供应链改革、去中间化、市场集中度提升来优化毛利结构、优化商品结构,以及发展高毛利的鲜食、自有品牌业务,提升到家业务经营品项数等。


当下市场,到家业务已经开始出现解决方案了。


大润发董事长黄明端近期告诉《商业观察家》,大润发已经找到到家业务的盈利答案。不是可能,而是已经。


大润发现在有13000-15000个品项上线到家业务,未来可能会拓展到20000个品项。品项数多,意味着消费者买得多,客单价就会高。


实现高品项数就是靠背后的效率,技术系统能力、分拣效率、实现更多计划性补货的数字化能力等。


上线到家业务超过6个月的大润发门店,日均订单在1000单以上。而能做到订单密度就会产生规模效应,能导入设备降低成本。


大润发还在大力发展中央厨房鲜食业务,以及自有品牌。这些品类毛利高,毛利可控,且能差异化,可以更好支撑到家业务。


等等。


还有沃尔玛等,头部的一些企业现在数字化领域、到家业务领域的进步非常快。


对此,盒马鲜生CEO侯毅都有感,其曾告诉《商业观察家》:“未来,能对盒马产生有影响的竞争不是互联网企业,而是本身有供应链基础的传统零售商超。单纯从互联网技术来看,盒马在新零售技术上仅仅领先行业半年。而沃尔玛、永辉超市、物美、步步高等传统商超数字化进步很大。”



共振



随着更年轻一代人成为主力客群,这些成长于社会高度分工、互联网便利生活普及、信息更为对称、高度城市化、社会少子化环境下的年轻一代人,他们的一个共性特点就是更”懒“。所以,他们会持续推动到家需求规模。


也正是因为到家业务的需求没有问题,在“资本寒冬”环境下,我们还是看到整个市场在持续对到家场景做大幅投入。这样多方持续投入、各大企业大幅进步的局面下,可能会形成一个”共振“、”合力“来培育市场的局面。多样模式则可能会出现更具效率的跑出者。年轻一代消费升级变化也让到家业务会更可行。


从2019年可能的市场情况来看,领先者盒马过去三年开出了100家门店,而2019年,盒马甚至可能一年就开出超过100家店。盒马要全面覆盖中国一二线市场了。


大润发的400多家门店都已经上线到家业务。并联合推出了主要针对低线市场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盒小马业态。


沃尔玛的数字化、生鲜业务进步,市场有目共睹,门店都开始上线到家及扫码购业务。沃尔玛推出的更贴近社区、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的惠选超市,开得不错,在2018年底开始走出深圳了。


而包括推行前置仓到家业务的电商企业,比如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都在2018年的”资本寒冬“中,宣布了大额融资。


公开信息显示,每日优鲜在2018年9月宣布完成4.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叮咚买菜也是频获资本跟进:2018年5月,高榕资本投资叮咚买菜天使轮。7月,达晨创投、红星美凯龙投资A轮;9月,高榕资本跟进A+轮;10月,老虎基金、高榕资本、琥珀资本参与B轮;11月,红杉资本中国参与B+轮。具体融资额均未披露。据接近叮咚买菜的相关人士介绍,叮咚买菜融了很大一笔钱。


叮咚买菜则在上海建立了150个左右配送站,大打群狼战术。有消息称,叮咚买菜在上海市区加郊区的到家单量已经超过盒马(盒马目前只做了上海门店3公里范围市场,集中于市区)。


二线城市福州起家的朴朴超市则也在2018年8月完成千万级人民币的A轮融资。


这些都预示2019年商超“到家”可能爆发。


《商业观察家》则认为,需求驱动下的商超品类到家业务,有可能成为一个主流商业模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