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听!全国两会上的交大人声音
3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3月11日,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两会期间,来自各行各业的交大人,结合所在行业实践思考,围绕教育、科技、经济等热点问题履职尽责,建言献策。
我们收集整理了媒体报道的部分交大人的观点,包括8位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6位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在两会上的声音吧!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永明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
设立化工新材料中试孵化平台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张永明建议,化工新材料企业设立中试孵化平台,解决目前该领域科技研发存在的难题。化工新材料企业可以提出建立自己的中试平台的申请,由市一级环保和安监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后再审批通过。根据不同的中试平台要求,明确平台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划定平台的环保和安全保证范围。获批后的企业中试平台,在有关部门监督指导、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小试成果的的中试放大实验,尽快把小试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刘艳
上海市闵行区副区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原副院长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人员长效激励机制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作为一项重要性极强、专业性极高的事业,需要一大批对卫生健康事业充满热情、责任与使命担当的专业人才。刘艳建议,保障公共卫生应急人员基础激励,要稳步提升疾控、急救等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薪酬水平,缩小与同级医疗机构同类人员的待遇差距,并形成薪酬水平稳定协调增长机制,将人员经费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全额保障拨付,切实落实相关补贴。
杨元庆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1986届本科
新IT赋能实体经济
促进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新发展阶段的主题。在需求侧,“高质量”的内循环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满足不断增长的新消费需求,激活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以国内市场的增长确保发展,引领发展;在供给侧,“高质量”的内循环还需要通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让“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
点击查看更多
沈晓明
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1届博士
让自由贸易港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应有之义。沈晓明认为没有更大的“蛋糕”,分配“蛋糕”时就会捉襟见肘。寄希望于出台一两项政策就能大幅提升百姓获得感是不现实的,关键还要抓发展,靠引进更多的市场主体和产业项目,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优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薪酬收入。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点击查看更多
曹可凡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目主持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88届本科、1991届硕士
立足媒体人本职工作
助力健康教育事业发展
作为一名学医出身的资深媒体人,曹可凡表示,我国在此次抗疫中表现出来的应对能力和科研能力有目共睹,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康管理系统和健康教育计划,让每一个公民能接受系统的健康管理和教育,也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曹可凡校友希望通过其所负责的节目,让医生和科学家通过浅显的语言,向受众传递更多健康养生资讯,助力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点击查看更多
郭锡文
福建省宁德市委书记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991届本科
加快电化学储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郭锡文提出四个方面具体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电化学储能纳入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电力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规划。二是建立能够充分反应储能价值的价格机制,让储能既要有效果有价值,也要有价格有收益。三是推进“新能源发电+储能”,在光伏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风力资源丰富的东部沿海,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建设。四是建设储能云平台,探索储能在综合能源服务、绿电交易、需求响应、能源托管等更多领域的应用。
杨震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1999届博士
5G+工业互联网是培育新动能的“使能技术”
为培养和发展新兴产业,抢占当今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在国家层面上推动使能技术创新显得至关重要,而工业互联网、5G网络和千兆光网都是重要的使能技术。政府部门须给予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支持,各大运营商包括互联网公司应加速开发更多5G场景应用,产学研用也要适当把人才结合起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点击查看更多
陈鸣波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
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物理与天文学院2004届博士
数字化发展,构建线上线下两个上海
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正是在超大型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新阶段,一个线上的数字上海,实现城市资源的全面数字化、数据化。一个线下的物理上海,由数字上海全面赋能。对于加快数字化发展,陈鸣波建议加强全国数字化发展的统筹协调;试点加快建立健全“数字规则”;强化数字化的创新基础能力;深化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杨振斌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发挥高校优势 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应充分发掘专家智库资源,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推动建设一批环境治理、污染防治等领域的顶尖学科。同时,还应高度重视生态扶贫,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开展,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高校要全面推进服务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深化区域生态治理战略合作,为建设美丽中国不断注入活力。
点击查看更多
林忠钦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动应对全球疫情挑战
加快推动教育变革创新
疫情防控既带来了挑战,更蕴含着机遇。林忠钦认为全球疫情严重影响了学生赴海外深造,也给我校引才聚才带来了历史机遇,广大青年学子应更加由衷地坚定“四个自信”,并就此提出三点建议: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全球优秀青年人才战略储备;以战疫为教材,厚植家国情怀。
点击查看更多
丁奎岭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加快制定路线图助力实现碳中和
丁奎岭认为,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展示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立场,并对此提出三点建议:通过“开源”,拓宽实现碳中和的“承重墙”,聚焦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通过“节流”,搭载实现碳中和的“助推器”,聚焦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通过“政策保障”,添加实现碳中和的“催化剂”,加大制度保障与政策激励,完善碳市场建设。
黄震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加快培养“碳达峰、碳中和”专门人才
黄震认为应对未来在气候、能源方面的挑战,高校要加快相关人才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应依托高等院校设立碳金融、碳管理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要鼓励和支持高校积极与海外大学合作,培养国际化、能投身全球气候治理和全球碳市场运行的专门人才;在人才认证和评估方面,必须建立注册碳审计师、碳资产管理师制度,加强碳审计师、碳资产管理师队伍建设。
点击查看更多
汪小帆
上海大学副校长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原副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制定专业技术能力标准
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
汪小帆建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树立“全国一盘棋”理念,在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加快推进改革落地。选择战略性行业产业,尽快制定专业技术能力标准,组织有关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以突出能力为主的高水平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并面向全国各高校符合基本要求的相关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开放;在相应的行业产业遴选一批“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
陈赛娟
上海市科协主席
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75届本科、1982届硕士
莫让SCI指标拦住学子的成才路
当前仍有部分研究生学位评定存在“唯论文”倾向,研究生学位评定制度亟需改革,莫让SCI指标拦住学子的成才路。高水平、高难度的科学研究常涉及多学科合作,硬性规定共同第一作者的IF分值将阻碍协同创新的研究氛围。为了破除研究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陈赛娟建议打破一些体制和管理上的桎梏,当学生达到相应条件也可获得博士学位,比如研究生期间获得国内外专利或有成果转化项目等同于发表学术论文等。
胡可一
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982届本科
聚焦“碳中和”目标 推进航运能源转型顶层设计
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能源体系乃至整体经济运行方式都必须深刻转型。航运业和造船业必须加速研发更加绿色环保的船型、限制航速和调整船舶燃料结构;从国家、行业和航运造船产业链层面针对低碳能源、碳中和能源、零碳能源三种清洁能源的未来发展制订结构性顶层规划;在顶层规划中对液化天然气(LNG)替代燃料进行重点分析,将生物和合成甲烷燃料作为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过渡替代作用落实到实处。
点击查看更多
赵小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书记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984届本科、1987届硕士
中国计划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设
2021年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关键阶段,而且计划在轨运行10年以上。2021年上半年计划发射核心舱,进行两次载人飞行,发射两艘货运飞船,计划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设。赵小津指出,我国正在通过自主创新和体制改革,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
点击查看更多
凌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
数学科学学院1984届本科
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凌文校友指出,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山东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挥好“科技+产业”创新生态会商机制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大力普及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点击查看更多
陈红专
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民盟市委副主委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0届博士
建设长三角区域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陈红专认为,“长三角”具有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基础发展好等优势,应当积极打造为新时期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先行先试区,为国家推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切实可行的“长三角方案”。建议在“长三角”把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成跨区域共建、防治康一体、医体教联动的中医药特色发展新样板工程,不断提高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扩大“长三角标准”全国及国际影响力。
点击查看更多
沈南鹏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数学科学学院1988届本科
用好科创板第五套标准
帮助医疗器械企业创新
沈南鹏校友在两会期间带来了6份提案,涉及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碳达峰、种子开发与耕地保护、物流数字化、医疗器械企业上市科创板、医疗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和国产信创软件政策保障。具体建议包括:道路交通致力低碳化,人工智能助力碳达峰;支持农业电商打造高效供应链,带动种子开发和耕地保护升级发展;打通运营堵点,提升物流效率;用好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助力医疗器械企业研发创新等。
点击查看更多
曾毓群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989届本科
聚焦碳中和发展
曾毓群表示,“十四五”期间,电化学储能在未来我国能源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越发凸显,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离不开储能政策和市场环境的改善,并就此提出五点建议:加强顶层设计,避免资源无效配置;加快电力市场改革,形成“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化长效机制;制定和完善储能标准体系,确保储能高质量应用;出台政策推动储能云平台建设,支撑电化学储能的充分利用共享化和互联网化;大力推广新能源发电并配套建设大型储能电站,促进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
点击查看更多
王美华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990届本科
加快推动建筑行业大数据应用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当前仍处于高环境负荷下的低质量供给,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发展缓慢,亟须借助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转型对全产业链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王美华建议构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企业大数据应用管理模式;打造合理的大数据产业平台及生态系统;加强建筑行业大数据人才体系建设。
点击查看更多
陈义汉
同济大学副校长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6届博士
建议升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陈义汉认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域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缺乏定期更新升级,系统适用性差;监测和上报普遍缺乏主观能动性;监测和相关判断缺乏客观分析,数据真实度低。对此,陈义汉提出,国家应全面升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定期升级;确立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主体,定期开展考核;构建药品不良反应智能监测体系和智能上报系统。
点击查看更多
戴北方
深圳市第六届政协主席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1997届硕士
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东纵红色文化
戴北方建议在深圳建设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好地宣传、弘扬、继承东江纵队红色文化,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活动,展示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紧密联系。要加大对香港青少年关于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建议请国务院港澳办支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活动,将深圳东江纵队纪念馆作为香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基地,展示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紧密联系。
点击查看更多
王励勤
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届本科
聚焦北京冬奥会、残奥会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王励勤希望借助北京冬奥会的重大契机,大力宣传冬季冰雪文化,推动冬季冰雪运动在我国更好地发展。最后,王励勤希望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向世界展现一场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因涉及人数多,若有信息遗漏或不准确之处,欢迎广大校友指正、提醒
来源| 光明日报、文汇报、人民网等官方媒体
整理|卢雨晴
排版编辑|储沁钰
责任编辑 | 陈方玺 谢婧
推荐阅读
2、【喜迎125周年校庆】第五届“校庆杯”校友足球邀请赛预通知
5、喜讯!交大10余位校友入选福布斯2020中国最佳创投人TOP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