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翁史烈院士90华诞学术思想座谈会举行
春深日暖,风劲花红。5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文博楼报告厅洋溢着喜庆热烈的氛围,翁史烈院士九十华诞学术思想座谈会隆重举行。杨振斌、林忠钦等校领导,王宗光、马德秀、姜斯宪、谢绳武、张杰等历任校领导,与翁史烈共事多年的老同事、老部下和众多学生弟子,学校有关部门和机动学院师生代表等参加活动,副校长黄震主持座谈。
杨振斌代表全校师生,对翁史烈院士90华诞表示热烈祝贺,对其在学校发展历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表示崇高敬意。他指出,翁院士作为教育家,立德树人,为国育才,治学严谨,提携后辈,桃李遍天下;作为校长,与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交大人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为开创学校发展新天地、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不断探索、锐意改革,令人肃然起敬;作为科学家,满怀强烈的报国之心和强国之梦,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希望全校师生倍加珍惜老交大人艰苦奋斗奠定的基业,不忘初心再图强、实事求是促改革、吐哺握发聚人才,在推进建设世界一流的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
“竹色长年青,景气一番新”。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苏义脑院士,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全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等单位和个人纷纷发来贺信,对翁史烈院士的卓越科学成就表示敬意,对其90华诞表示热烈祝贺和美好祝福。
“作为我国著名的动力机械专家,翁史烈牵头组建了中国首批热力涡轮机博士点和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为建设气动力学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做出非常重要贡献,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热力涡轮机学科梯队,先后主持了近10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9次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进步奖,攻克了多项燃气轮机关键技术,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交大叶轮机所所长刘应征以《科学精神永驻,学术贡献永存》为题,介绍翁史烈院士作为“船舶动力先进设计研究开拓者、攀登先进清洁高效能源高峰探索者、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推动者、能源动力学科发展方向导航者、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者”的学术思想和成就。
王宗光、谢绳武、马德秀、姜斯宪、张杰等先后发言,对翁院士九十寿辰深情寄语、深深祝福。大家热情洋溢地讲起一个个与翁史烈院士多年共事中的小故事,对他作为教育家、科学家在学校发展中做出的贡献、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表示崇敬,对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表示钦佩,并衷心祝他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翁史烈的学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孙晓峰在发言中表示,从老师身上深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好的老师、好的工程教育、好的战略科学家,老师的教诲让自己终身受益。
林忠钦在发言中表示,自己也是翁校长的学生,他对翁史烈作为交大校长敢为人先、开拓闵行校区、在交大发展历史上打下的坚实基础表示敬意;对其和交大的深厚感情、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对后辈的关爱提携表示感动,对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积极推动智库建设、打造院士中心建设样板表示钦佩,并衷心祝其福如东海、健康长寿。
“百年学府如陈年佳酿,久而弥新。我和母校一样,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翁史烈对大家的关心和祝福表示衷心感谢,他回顾了自己从1949年进入交大72年来感受到的深刻变化,对学校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取得的辉煌成绩表示高兴和自豪,对学校办学空间、学科体系、师生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深感欣慰,并期待学校勇立潮头,为一流大学群体建设、为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会上,翁史烈奖学金颁发仪式举行。翁史烈亲自给获奖学生颁奖,并寄语大家努力学习,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多年来,翁史烈奖学金已经资助了机械领域80余名学生。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杨振斌、林忠钦代表学校,向翁史烈院士赠送其本科成绩单和闵行二部发展规划复制品作为纪念。703研究所闻雪友院士等单位和个人,作为翁史烈院士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向翁院士赠送了航母舰船动力模型,感谢他在学界、业界做出的杰出贡献。翁院士向大家赠送自己的计算机作画画册留念,并把签名版赠送给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校友名片
翁史烈,1952届工学院造船工程系本科校友。1962年从原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动力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史烈主持承担了我国航空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多用途改型研制。开拓我国新一代热力发动机,提高现代化水平。研制成我国第一台陶瓷绝热涡轮复合柴油机原理样机,完成了我国第一批增压器陶瓷涡轮转子的设计和试验台建设,先后攻克多项燃气轮机关键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并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先后主持了近10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9次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进步奖。从1984年起,他由国务院任命连任14年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在任期间,他根据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把“交大建设成为以技术科学为基础,以工科为主干, 站在若干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前沿的具有理、工、管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多门类综合性的高等研究大学”,全力以赴推进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