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党同行】马运义:用一生去追寻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交通大学与中国共产党休戚与共、同向同行的100年。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从建党百年的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不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办公室特联动相关部门、学院、校友组织等,推出“共祝建党百年,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通过“追寻红色足迹、传递红色声音、重拾红色记忆、弘扬红色文化”等四大板块、十大系列、百场活动,彰显交大人“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的时代风采,传承红船精神,致敬光辉历程,展望美好未来。
今天推出我校1965届船舶制造舰艇设计与制造专业本科校友马运义的故事,他是见证了我国常规潜艇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研制全过程的亲历者,一位为常规潜艇事业贡献了一生的舰船人。
01
磨砺一生的科研者
一望无际的苍茫大海上,潜艇被认为是最犀利的“制敌利器”,由于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隐蔽性,被誉为神出鬼没的“水下杀手”,但与之相伴,却注定了“无声”且“无名”……回首与常规潜艇相伴的近半世纪时光,马运义依然目光如炬,他说:“这份事业让我痴迷,我把他看成自己的孩子,看着他成长、壮大。”
时间的车轮碾过上世纪五十年代,正值中国工业大发展,马运义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在心里埋下了“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种子。
十年寒窗,斗转星移。1968年,他带着清简的行囊踏进了被誉为“战舰摇篮”的701所大门。自此,正式开始了他与常规潜艇相伴一生的熠熠岁月。
每一个“第一次”都注定写满艰辛。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常规潜艇的主要设计者之一,马运义参加了从设计到施工建造的全过程,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解决了该型艇首艇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埋首问题”。他先后参与计算、设绘了5个方案,组织并参加了长达6个月之久的三轮共78次模型试验,为首艇和后续艇选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编写了100多页的课题技术总结报告。功夫不负有心人,“埋首问题”迎刃而解,保证了潜艇的操纵安全性,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其后,马运义又担任了第一代改进型常规潜艇总设计师。他在该型艇的研发中创新开展的声学设计、防腐设计、防漏设计被誉为该型潜艇上的“三面红旗”。
担任我国第二代常规潜艇总设计师期间,马运义提出并推动专项课题40多项。主持降噪指标论证、抗沉性设计、可靠性设计等专题研究,为提高设计水平和该艇综合作战能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后续艇的施工、试航、改装等工程接踵而至,马运义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坚守一线,有时一周出差数次,天南海北,步履不停,常常晚上还在武汉,第二天出现在北京,一夜颠簸后又到了另一个城市。他曾因操劳过度住进医院,却在病床上仍坚持编写、修改技术文件,甚至几次带着点滴瓶、导尿管参加技术问题的讨论、分析。
数年磨砺,利器终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代常规潜艇性能得到跨越式提升,并于200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首艇荣膺“中国十大名船”称号。
02
开拓创新的领路人
从治学到做事,不管是作为一名常规潜艇的科研人员,还是型号总设计师、部门负责人,马运义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对待每一个细节。他从不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而是始终以开拓的精神、敏锐的目光适应着时代、开创着时代。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马运义在了解到国外应用声隐身技术的情况下,开创性提议成立潜艇噪声控制科,并在被采纳后担任该科第一任科长,他也成为了将声隐身技术应用于我国常规潜艇设计的倡导者。
本世纪初,捕捉到常规潜艇将作为海军装备重点发展的讯息,马运义积极配合海装主管部门理清常规潜艇近、中、远期发展思路,提出了以“需求牵引,自主创新,体系优化,跨越发展”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编拟了相关规划论证文件,成为海军制定潜艇装备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他与其他专家一起探索的“新概念常规潜艇”也被总装备部列为重大创新项目,并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马运义重视预先研究,为争取型号专项课题和国防科技预研课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先后主持“潜艇顶层设计及总体优化技术”等5项国防预研重大课题,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多项,并于2001年获总装备部1996~2000年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先进个人。
03
挑战极限的冲锋者
“嘭!嘭!”潜入深海的常规潜艇舱室中爆发出令人惊吓的声响,这是海水重压下船体结构引发的声音。
面对巨响,艇员们泰然自若,坚守战位。无边深海,官兵们挑战极限深度的底气是什么?给他们吃下定心丸的,正是一同参加深潜试验的型号总设计师马运义。
本世纪初,我国两型新型常规潜艇在同一天进行深潜极限试验。这对研究设计单位来说,是考场,更是战场。
了解潜艇的人都知道,潜艇一怕掉深,二怕进水。海水压力巨大,潜艇壳体只要有一个直径一厘米以上的孔,整个潜艇短时间内就会被灌满,有沉没的风险。
面对如此大的技术压力,有人问马运义:“参加深潜试验,您不害怕么?”
“怕就一定是还有漏洞,我们准备充分,所以不怕。”作为两型艇深潜试验的技术负责人,马运义在试验前组织科研人员对两型艇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复查,共清查图纸文件2756份,编制深潜试验操艇方案、各种应急处置及事故危判标准等应急处置预案20多份。
为了彻底消除参试官兵和科研人员的心理压力,马运义组织召开了试验动员会,一句“我和大家一起参加深潜试验!”掷地有声,赢得了全体参试人员的信任,以及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极限深潜试验圆满完成。近六十岁高龄亲自随艇深潜的马运义,荣获集团公司颁发的特等奖励。
04
一丝不苟的铺路人
“学海无涯苦做舟”“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两句话用在马运义身上再合适不过。
几十年来,马运义埋头潜艇事业,他学术精湛,始终秉承并实践着给自己制定的“多看、多记、多学、多想、多写、多讲”的“六多”要求,勤记勤写,硕果丰实。
无论是参加会议,还是研究文献,甚至是电话交流,他都会认真记录在保密本或笔记本上,严格归类。如今,他那摆满了笔记本的工作柜俨然一座档案库,成为了后来者们宝贵的财富。
忙碌的工作之余,马运义主编或合著出版了六部著作,撰写论文四十余篇,其中,《舰船技术与设计概论》至今仍是每年入所员工的培训教材和必备“宝典”。
多年来,马运义一直在业务上悉心给予年轻同志指导与帮助,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他淡泊名利,为了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他主动让贤,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把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人推上一线,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不计得失,申报成果奖时,他不争名次,有时主动退出,将荣誉让给年轻人,为他们尽快成长甘当铺路石……年华易老,学术常青,他热烈地期盼着这一批批“后来者”都能成长为“居上者”。
时至今日,他有时仍然奔走在大小不同的讲台上,而每当讲起常规潜艇的种种,他的眼中依然闪动着灼灼的光——纯粹且久远,那个深藏在心底探索深蓝的梦,值得用一生去追寻。
来源丨中国船舶701所排版编辑丨塔塔责任编辑丨陈方玺 谢婧
推荐阅读
1、【新校友•心关爱】带着母校满格的爱,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2、【新校友•心关爱】坚定信仰,勇往直前——林忠钦校长在2021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3、【新校友•心关爱】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倪军学长在2021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4、【新校友•心关爱】联络不断线,接力再出发——154名2021届本科生校友获聘“班级理事”
5、【母校要闻】上海交大6月要闻盘点
6、【校友新闻】上海交大6月校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