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榜样丨富宁宁:吾志所向 一往无前
前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引导我校广大学生积极就业、科学择业、自主创业,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以榜样力量激励广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积极求职、充分就业,研工部特开展《就业榜样》系列宣传活动。
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榜样力量,指引前行。这些优秀的“就业榜样”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砥砺自我、不懈努力,他们或立志从师,赢得永恒的荣光;或服务地方,践行使命与担当;或精进学业,实现了更高的理想;或自主创业,书写了事业的华章。
心有所向,情必有所依;志有所指,梦亦有所栖。昔时青衿学子入师苑,涵养人生底蕴,铸就事业底色;今朝贤才俊彦赴新程,彰显昂扬风采,谱写时代风流!
富宁宁,中共党员,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人文地理专业2021届硕士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18级班长职务。硕士期间获得辽宁省优秀毕业生,校优秀毕业生,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辽宁省社科联优秀论文二等奖,校一等学业奖学金等奖励;现录取到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
经过本科四年地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研究生三年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的科研实践,我考取到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人文地理学专业攻读博士。在地理学领域七年的学习科研和摸索思考,我对地理学专业、科研和考博等有了一定的感悟,在此分享给各位同学,希望能给有志于考博、从事科研的同学一些启发或帮助。
源于热爱
选择地理学是我梦想的开始。以前我喜欢以“地理人”自称,现在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这就决定了她是一个涉及自然要素(水文、土壤、气候、生物等)、人文要素(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以及空间思维的横断科学。本科期间的学习强调“博”,涉及到各个方向的基础理论、思想和方法等内容的系统学习,而硕士阶段的科研强调“精”,要求我们聚焦到某一个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的科研实践。在本科阶段的学习,确立了我对地理学的热爱,鉴于更喜欢人文地理学一些,考研时便坚定地选择了人文地理学,也正是这种热爱让我硕士阶段的科研多了一些乐趣,考博时我也继续延续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虽然现在强调不同学科的交叉和专业领域的融合,但是形成特有的学科思维和保持研究的延续性对自己的专研也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对于自己学科、专业的热爱是驱动我不断学习探索的重要力量源泉。
重在创新
科研的过程本质上是从以往“学习知识”到现在“生产知识”的过程。这是个创新的过程,而创新必然是要克服困难的,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两点。其一是做科研充满“惊喜与意外”,所以要“坐得了冷板凳”。举个例子,我们确定论文选题时,在一篇文献中刚欣喜的发现了一个好的思路,看完另一篇文献中就有可能否定刚才的想法;寻找数据时发现新指标的惊喜,但搜索后发现无法获取的意外。这种体验时常发生,心态也就变得平和,也让我清楚的想起老师经常教导我们的“做科研要能坐得了冷板凳”。
其次就是做科研不能闭门造车。阅读文献是与前人的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是与会者思想的碰撞,小组讨论则是同伴间的思想交融,这些都很重要。如果把科研比作做饭,阅读文献就好比准备食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阅读文献在我的科研比重中占比很大,厚积方能薄发,这也在我后续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产出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在老师的支持下,我也多次参加专业领域的学术会议,在学习交流中了解了研究前沿,在观摩探讨中结识同道友人;知足中发现自身不足。通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起头脑风暴、突破思维定式,在彼此讨论中发现彼此研究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厚积薄发
对我而言,考博不是一个灵光一闪的想法,而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一是因为选择读博很大程度上相当于选择了未来的工作,博士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化的人才,博士毕业后就业主要还是科研工作,因为我一直向往到高校进行科研教学,所以选择读博相当于选择了未来工作方向。二是考取博士需要一定的科研成果,这也是我们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的直接体现,而科研成果的产出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投稿发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因此,有志于考博就应早做准备,厚积薄发,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应该花在平时。
硕士三年来,我取得的点滴进步和一些成绩,除了自己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我们海洋中心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离不开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精心指导,离不开同学朋友的互帮互助和相互鼓励。每每想起,感激在心!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无论大家选择就业或继续深造,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就能获得不断的成长。在此,祝你也祝我,一往无前,前途似锦!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供稿|海洋中心
责编|周富娜
审核|杨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