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屏蔽
其他


本科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的是电子材料;硕博连读于中科院物理所,研究超导材料的应用;毕业后留所跟随导师体制内创业5年;后机缘巧合加入中科招商投身风险投资,投过的不乏在创业板排队的明星项目……从中科院的副教授转身为中科招商的副总裁,说张强是投资圈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

 

和大多数投资人的气质不同,张强身上带有明显的学院派气息:语速不快、逻辑缜密,看人看事直击核心。但当在谈及所欣赏的创业者资质时,他坦然自己欣赏马云身上的激情和自带鸡血,将采访气氛从温和儒雅的学院拉回残酷、热血的创投圈。

 

在采访时,张强多次强调市场的重要性。在研究所的创业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学院派创业的弊端。“技术上我们可能干到世界第一,但互动性、性价比、和用户需求的匹配方面做得不够好……搞出产品后还是要有客户买单。客户的需求得满足。”

 

技术专家出身的张强,所关注的领域多是鲜有投资人了解的方向。在大多数人跟风追猪的时候,他更愿意去基于自己的背景能力、独立地判断,找到“隐形冠军”。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具有情怀和格局的话题。比如他会跟你谈及我们国家“大国匠人”的缺失;会提到技术创新对国家转型升级的推动力;会坦然自己不喜欢“抢案子”;会将理想中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关系形容为朋友和事业伙伴,等等。


我们将对张强的采访整理分为上下两篇,在本篇中你会看到张强就个人转型感悟和投资理念风格进行分享。

 

Enjoy~~


(文章结尾处有彩蛋)


口述| 张强

整理| 简单创投

 

PART 1. 关于自己

 

简单创投:从学术研究到风投,差别挺大的,是自己主动希望往这方面转型吗?

 

张强:对。在研究所搞产业化各种原因不太顺利,就想着换一个环境、换个方向。我们做这行,在体制内我早就评上副教授了。要是去公司实际上超导这个行业又比较垂直,还没有一个公司、平台可以去做。要么继续做这个事,出去了也是不管在哪都是重头开始吧。

 

我就发现我对创投这个比较感兴趣吧。然后为了进入这个行业,也做了一些准备。机缘巧合进入了中科招商。

 

简单创投:到了中科之后,参与主导过多少个项目?

 

张强:大概十个左右吧。从开始进来,跟着领导做。到慢慢自己去找方向项目,到后来也带人、带团队做。投的最早的一个,现在是在创业板排队。天使基本没有投,投的A轮、VC、PE阶段。偏技术型的项目多一些,也有模式型创新的也投过,但不是主要方向。

 

简单创投: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项目?

 

张强:我印象深的应该是我第一个操刀做的项目。是光伏行业,解决新材料替代的问题。从这个案子来说,一开始接触,(都觉得)光伏行业已经泡沫破裂了,当年的首富都破产了。但你仔细研究这个行业,它有泡沫是因为当年大家对它期望很大、投资产能过剩,另外是市场环境,包括欧洲的双反结合等综合因素造成的。而并不是说这个行业不需要,恰恰是因为这个行业大家看到有巨大需求。

 

我们在15年底接触时,行业经过一轮洗牌,又开始有上升的阶段,每年市场规模是有30%的同比增长,这是一个相对健康的数据。只不过最开始我们的产能是100%甚至更高的,而匹配不了。而且当年做的事就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光伏材料加工组装。它从材料到光伏器械这块,都还是受到很多限制。

 

我们接触的这个项目,之前人家自己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大。人员基础投入也比较大,从国内外引进好几拨人,有学院派的,有国内的上市公司,有国外的上市公司的团队,来攻克这个难题。从销售额来看,增长也很快,差不多每年快接近一倍。当时我们接触时还没有盈利,但是快到盈利的突破点了。确实我们投进去后,当年年底就实现了盈利。

 

印象深刻有两点:从内部看,初一看觉得这个行业没有价值,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个价值。再者,团队创始人很清楚自己的价值。当时不是只有我们一个投资部门在接触,而且我们也不是开得最高、条件最好的。他们这个团队里面有人认可我们的价值——我的背景对他们的理解,这点是最重要的。和他们团队谈,不光是拿钱怎样,最后我们出钱不是最高的。但是我们能够把他们拿下来,包括中间的谈判也相当的辛苦、多次反复。他们是相对成熟的团队,对投融一些细节,人家也是很有经验,也很负责任。有的初创者早期阶段,就是能拿到钱,什么条件都答应。他们是自己有选择,也很在意一些条件,这方面谈的也比较辛苦。但最终能够成功,比较关键是,中科招商的品牌他们比较认可;然后我们团队对于他们的意见,或者他们认为将来的价值。后来也验证了这一点。我投完之后,通过我的一些关系,匹配了市场方面、采购方面一些帮助。这些是拿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简单创投:还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对话比较容易……

 

张强:他团队不光是技术型人。他老板是温州人,其实是市场人才和技术人才都结合了,所以他也不纯粹是学院派。而且他的技术团队不光是从学院出来,也有从国外上市公司挖来的,技术也还算比较成熟的。团队市场比较敏感。这种团队相对来说搭配得比较互补、比较合理。

 

因为我当年在中科院做那事(创业),特别对这种技术型团队比较担忧。

 

简单创投:他们是一个比较互补型的团队……

 

张强:对,是互补型的,而且比较市场化。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搞出这东西后还是要有客户买单,客户的需求得满足。

 

简单创投:现在您比较关注的是哪个领域?或者说在技术型创新里最关注哪方面?

 

张强:大的方向是转型升级、技术替代,甚至期待有团队做到世界第一这样子,都是很大的机会。我关注的很多,当然不会每个方面都去抓。对于哪个方面去抓,有一定的专注度。最专注的结合我的背景,偏材料到物联网这块。一个也是我的背景有这个优势,再一个也是国家转型升级的趋势。

 

原来我们转型升级是做点外贸、做点加工,在后面我们的电商、互联网这块偏软件偏应用这块产品的创新,出现了像滴滴这种共享模式的产品。其实再到后面来说,卡住我们整个国家发展的是材料、工艺、器件这块偏硬件的限制。中国现在是材料、高端设备这些硬的东西做不出来。软件方面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后面再和人家比拼的,就是这些硬科技了,因此在硬科技方面必须要突破了。

 

但是这个突破也不是那么快。它不像软件的迭代。软件的迭代可能相对快点——中国人的勤奋可以花时间去加速这个过程。但是你要做一个新的材料,其实也是不断地找配方。你的材料的加工、制作是有个时间的。你的时间是跑不了的。你要几个小时烘烤、几个小时加热,这些时间是没法像软件迭代那么快的。

 

还有就是从人才到设备这块基础设施的提升,就是我们讲“大国工匠”这种人,在德国日本比较多,中国方面相对比较少一些。人才很重要,就算告诉你配方、工艺,没有好的人才也做不出来产品。更何况我们的配方工艺还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但这个是我们国家现在最需要的。整个行业在这方面都有很大的机会。

 

在硬科技上,从材料到器件、到工艺、高端设备——很多设备最后拼的也是材料和器件。你高端设备做不出来,你下游的很多产品做不到人家德国制造、日本制造那样的水准。

 

简单创投:所以Made in China 现在并不能当成一个很好的标签是吗?

 

张强:对,也许将来要实现全品类的覆盖,现在中低端的比较多。但在低端制造里,现在一方面咱们的人力成本上来了,另一方面还有国外的比如东南亚一些国家都进来了,咱们应该制造一些高端的、科技高的、利润高的产品。中国是不缺研发力量的。就像华为30年基本没有海归硕士这样的。现在海归数量有9000到1万,本科硕士的人也是很多的。只要我们组织好这个力量,符合一些市场化的方式,那么做成这件事的时间可能比当年的华为还要更短。会在某些细分领域,做出100个、1000个华为来。那样的话,创业者、投资人也获得了回报。整个国家也达到了这个前进转型升级的目的。


PART 2. 关于投资

 

简单创投:抢案子的关键是什么?

 

张强:其实我从内心不想去抢案子的。一个是所谓风口、或者抢并不一定都是最好的、投资回报最高的。你去抢的时候,实际上你的意见理性就没了。

 

又或者这个案子可能是好的,但是你的估值很高,像华大基因这样,上市大概是几十个亿吧,但是当年有人投进去一百多个亿了,也许过了两年三年后,他也能从负亏变成富盈,但对你来说,你可能吹牛逼说我投了华大基因,但真正扒一下后面的故事,你可能是不赚钱的。有的时候,你没判断好、纯粹跟风去抢,这个也可能是个大家都看错的案子。

 

投资机构最后还是要追溯到我们个人——投资经理。如果真的是看好这个案子,抢总还是有办法的。既然你(创业者)还能接触到我们,能跟进去投,那我跟创业者如果之前没有任何关系,在这个阶段肯定也建立了一些关系;如果之前有关系,那更好。而且大家可以合投嘛,不一定是你全投了。

 

这个时候你能给他带来你的价值——钱之外的价值——给他对接市场、人脉关系,你肯定是可以挤进去的。对创业团队,肯定不排斥多一个给他带来资源的人。你抢,也得能根据你的优势。你在某些行业的优势,跟人一说,人家考虑进去了,就有机会。

 

简单创投:所以还是不抢?

 

张强:对,最好是不抢(笑)。因为投资,应该说是“反人性”的,人人都看好的东西——刚才说的案例——是好东西也不赚钱啊;还可能不是好东西,你就血本无归了。

 

反而是大家还没看明白,你看明白了之后走下去,这个时候等很快趋势明朗了,再扩充资金资源,大家一起把这个做大了,那个时机点是最好的。

 

简单创投:对今年的投资人焦虑怎么看?

 

张强:投资这个行业肯定会跟经济周期一样,也会有高潮有低谷,这是自然现象。去年资本寒冬,我理解是股灾之后,很多模式创新就不敢投了,资本很谨慎了。其实中国还是钱多,现在纯投模式创新的差不多了,就像共享单车、充电宝啊的项目慢慢变少。这也是阶段性的,互联网更新换代很快,大的创新不太多了。

 

有时候到下半场了,到人工智能之类的。我认为是到了从偏软到偏硬的这块其实还是有很多可投的。当然可能能投硬科技的人并不是太多,因为投资人还是财务和金融相关背景的多一些,偏向于能看得懂的,比如消费类的会多一些。

 

我对投资人焦虑没有太深的感触。投资这块,我可能比较专注。投资是一个起起伏伏的事,是有周期性的东西。都去追风口,可能最后你也做不出一个牛逼的好公司。牛逼的可能是引领风口、找风口或者坚持自己打法的人。

 

简单创投:用三个词形容下自己的投资风格?

 

张强:创新。主要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也不排除,有机会、看得懂的。投资看基础能力,技术创新可能更多些。

 

再一个词是长期。我想长期点,Pre-IPO那种套利的做法能赚钱。但是我的个人兴趣、个人价值来看,不会是最感兴趣的。希望VC,甚至有能力做到天使轮,就是发现一个好的创业者、好的投资机会,陪着公司长大、做大,投资人获得长期的回报。

 

还一个词就是独立。真的风口也好、伪的风口也好,我希望不是盲目去追风口,而是自己有独立的判断。也许不是做的to C的众人皆知的项目,也许我们做的就是to B的。这是隐形冠军,产业链里面做到细分后,它能获得更好的回报。



说好的彩蛋


简单创投平台全新上线「创投微讲坛」栏目,将由一线实战投资人担任导师,为大家讲解创投干货。专注创新、独立思考的张强老师将成为简单创投平台第一位创投导师!!


如果你对转型升级、技术替代、创业投资相关话题感兴趣,欢迎加入张强老师的创投微讲坛,张强老师将定期在微信群进行最新案例分析、创投投资盘点、干货分享。


最重要的是,前两期分享完全免费!!(此处敲黑板)


加入方法:添加下方客服菌妹微信,对上暗语“张强微讲坛”,菌妹通过后即刻拉你入群!

快来报名加入吧!!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