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里“橙点公益榜”:一套自下而上的“公益创业”机制

罗苑 共益资本论 2021-08-07

 

3月3日晚,阿里杭州总部,阿里巴巴第五届“橙点公益榜”颁奖礼举行。现场以向日葵为主要元素进行布置,每个人的座位上都放着一束向日葵。


该奖项被称为“阿里巴巴员工最高规格奖项”,又有员工公益“奥斯卡”之称,还有媒体称之为阿里“最大的年终奖”。


井贤栋、邵晓锋、孙利军等多位集团合伙人出席,并为获奖者颁发奖项,以此表彰那些解决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的阿里员工和项目。


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高晓松上台发言:“一个有共同信仰的组织做出来的公益更具普惠意义。”

 

▲第五届“橙点公益榜”年度十佳项目名单

 

阿里巴巴社会公益部员工公益负责人子略认为,今年获奖公益项目的整体特点是更加下沉,对于社会问题的洞察更深刻,“在历届橙点公益榜的评选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项目是否解决了社会问题、是否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公益资本论”观察到,这10个获奖项目涉猎范围甚广,彼此之间几无业务关联,既有脱贫项目,也有反诈骗、信息无障碍项目,并非自上而下规划出来的项目,而是依托阿里内部“公益创业”机制,由基层员工自下而上生发的产物。

 

一方面,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社会需求,并将需求和集团资源、业务方向等作结合。这并不是一个被设计出来的东西,做与不做,往往取决于员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当然,在另一方面,阿里高层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动力机制,他们提倡的公益理念在整个组织中创造出一种共同的使命感。集团也为员工公益创业提供了诸如资金、资源等方面的实际支持,类似“橙点公益”这样的奖励机制赋予员工荣誉感和成就感。


▲3月3日,阿里杭州总部,园区以向日葵为主要元素进行布置


1


员工的自主性在“1㎡温暖爱心驿站”中体现得很充分。

 

2019年末,哈尔滨大雪。阿里员工潘玉婷在拜访商户时发现,一位外卖小哥躲在一家店的门廊里避雪,他偷瞄着老板,生怕被撵走。

 

外卖小哥的眼神触动了潘玉婷,她当时就跟老板说:“门口一平米的空间也没啥用,不如开放给这些小哥,还有司机、快递员,让他们有一个休息的地方。”

 

潘玉婷由此萌发了她的公益项目——1㎡温暖爱心驿站:商户开放1㎡空间给户外工作者,供其休息、充电,或是喝点热水。据悉,第一批建立了88个爱心驿站,目前已扩展到超过10000家,累计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获得10000多个商家支持,服务了数十万户外工作者。


 

潘玉婷是一位东北姑娘,在橙点公益颁奖礼上,她身着小西装搭配开叉裙,绑着高马尾,一副黑框眼镜,谈吐豪爽干练。


▲阿里特地为此次颁奖礼铺上红毯,显得尤为隆重,图为潘玉婷(右一)及同事走过红毯


第一批驿站主要在东北地区搭建。当时,潘玉婷负责跟阿里本地生活的一线业务员沟通,请他们去联系商户加入,并找企业拉来赞助,作为物料、传播费用。驿站搭好后,再把清单地址等告诉负责物流的同事,由他们同步给骑手。


 

沟通是最大的成本。潘玉婷说,有一段时间,她一天可能会接到几十个业务员的电话。“我要跟100个业务员one by one去谈,可能才有10个人支持我,这10个业务员又可能要跟10万家店谈,最后才谈下来1万家店的落地。”

 

“因为参加橙点公益,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潘玉婷说在颁奖礼看到很多项目把技术和产品结合起来,她感觉很有启发,也很受鼓舞,“驿站这个项目是很接地气、低门槛的,只要有一块地方,有物料就可以去做。如果多借用到阿里的能力,把它常态化、体系化、产品化就更好了。”

 

在潘玉婷看来,这个项目不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在阿里集团的框架下,把业务与公益结合了起来,运用平台的力量,把b端、c端、赞助方、媒体都拉进来,才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我不能说这完全脱离我的工作,但它并不是我的工作目标和KPI。”

 

潘玉婷还记得,有位大姐抬着头对她说:“咱们东北外卖员老有福了。”

 

这句话让她有点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一定要做下去。”

 

2


其实,在许多大厂里,不少员工也有运用平台资源策动公益项目的想法,但公司的日常管理机制很难对此进行支持,但在阿里,一种自上而下的公益文化,为员工跨部门整合资源提供了条件。

 

以阿里巴巴客户体验事业部(CCO)的“小棉袄计划”为例,据发起人霂蓝介绍,参与“小棉袄计划”的项目组成员约有30余人,有做产品的,也有做运营的。此外,还有300多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阿里客服作为志愿者,自愿报名培训上岗,为老人提供电话服务。

 

▲在淘宝输入“小棉袄计划”,阿里客服将为老人提供一对一电话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网上缴水电费、网上购物、点外卖等

 

霂蓝一度负责统筹协调,“例如做好规划,这个月重点要实现什么,产品端要负责什么,这样每个人都能够清晰的知道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什么事情。”

 

“项目组很少开大会,一般通过钉钉群开小会,各种一对一,一对N去沟通,需要什么就去找相应的人对接。”霂蓝认为,最大的成本在于沟通,关键得找到在某个业务上比较有优势的人,找到对的人做,不认识就去打听,比如谁比较擅长志愿者培训,就找他帮忙。


有段时间,霂蓝每天加班到10:00后,还得在各种时间找人聊天沟通。尽管如此,她还是觉得,在阿里做公益这件事相对很顺利。按她的说法,自下而上的意识和自上而下的鼓励及支持都有了。


具体而言,首先,参与者都很认同这个项目的价值,事业群的领导也很认可,并愿意为之站台,上上下下都有共识;第二,尽管入职时间并不长,霂蓝感受到,“在阿里,可以理直气壮的去做公益。”

 

她说,很多角落都有零零散散的机制存在,集团会给予资金、资源上的支持,“小棉袄计划”的5万元启动资金即来自“橙点公益孵化基金”;另一方面,同事们也觉得既然是做公益,能帮则帮。


“小棉袄计划”团队成员众多


很难想象,在别的集团公司,这样大范围的跨部门交流,并且没有KPI的激励,会进行的如此顺利。


3


从2015年阿里巴巴公益1号志愿者马云提出的“人人3小时”公益倡议,到2017年的“橙点公益榜”,再到2020年的“橙点公益孵化基金”,这客观上在阿里内部催发了一股“公益创业潮”。如蚂蚁森林、“团圆”打拐系统等现象级的公益项目,就是这股潮流的产物。


我们的观察中,声称要把公益理念作为企业战略的公司很多,但绝大多数公司,其公益的主要阵地都在企业的一个部门中,要么是企业基金会、要么是CSR部门,企业的其他部门顶多是“配合”,而谈不上有什么主动性。


阿里高层对公益的重视,在中国企业界是非常罕见的。


2017年初,为了鼓励员工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发起公益项目,用创新手法做公益,阿里集团举办了首届“橙点公益榜”,对员工公益项目进行评选。


2020年4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设立“橙点公益孵化基金”,首批投入1亿元,以商业创投的模式激发员工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公益项目,为社会创造价值。


按照阿里的说法,该基金是全球首个员工公益专项基金,此举是为了给这些对公益有热情、对公益有想法的阿里人提供资金支持和舞台,发挥阿里经济体的商业优势、技术优势解决社会需求。


有橙点公益榜的获奖者表示,集团合伙人亲自颁奖,已经是很大的表彰。她说:“平时业务上得做到多优秀?才能获得合伙人层面的肯定。”


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还表示,阿里希望今年能专门设立一个橙点公益名人墙,以此向每一位杰出的阿里人和公益人致敬。


4


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没有意识到,他们虽是由风险资本驱动的私人公司,但提供的却是公共服务。

 

以阿里为例,他们为人们提供虚拟购物场景、线上金融、网络办公环境等服务,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都属于数字时代的公共设施,关系着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本身有着极大的公益属性。

 

当然,作为私人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是应尽的义务,但如何更好扮演“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

 

阿里曾提出,要做一家至少要活102年,力争跨越3个世纪的公司,他们足够清楚的知道这一点,公益,不是手段,而是目的。阿里高层也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履行社会责任是阿里的核心竞争力。

 

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怎么做?如何落地,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赢得政府、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阿里以“橙点公益榜”为特点的一整套企业公益文化非常值得新经济公司借鉴,阿里将自上而下的公益文化下沉,与自下而上的员工结合所长参与公益相结合,并以一年一度的“橙点公益榜”为节点进行归总和输出,这在互联网行业是很少见的。

 

在欧美世界,营利与非营利之间有着相对更清晰的界限,企业的公益活动一般主要由企业基金会来承担,而且往往讲究基金会与公司业务相分离,运作规范,但也缺乏创新的空间。

 

而在中国,互联网公司是新兴行业,公益事业也是新生事物,两者之间有着更大的可能性。这种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公益与业务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探索,也许能够给中国公益带来更多启示。

 

 

推荐阅读阿里内部的“公益创业潮”
阿里扶贫模式浮出水面:“市场的机会就是脱贫的机会”
马云的“脱贫经”
货拉拉跳窗事件:算法系统创造了恐怖的新场景
项飙:今天的骑手,与19世纪的甘蔗园工人没太大差别
反资本浪潮下的伪命题:互联网巨头夺走小菜贩的生计?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