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各大媒体的报道,基本可以这么说:梅州水灾,有可能是今年最严重的水灾。至少是迄今为止,今年最严重的水灾。毕竟中央气象台刚刚(6月24日)发布了今年第一个暴雨红色预警,也不好说之后会不会有更惨烈的灾情。这一波连绵数月强降雨困扰了整个南方,广西、福建、湖南、安徽等省份也同样被暴雨围剿,但广东北部梅州等地灾情最重,平远县、蕉岭县、梅县区等多处发生山洪、山体滑坡,有人员伤亡。截至6月18日,超过16万人受灾,累计转移近7万人。这个数字还将不断上涨。6月21日后,主雨带北抬,华南地区雨势减弱,但仍有间歇期强降雨,梅州等地进入了一个一边抗灾,一边重建的阶段。自6月16日以来,广东省梅州市灾情严峻。连日的暴雨导致洪水泛滥,多个地区受灾严重。《南方都市报》在6月18日刊发了题为《“全部人起床!发大水了!”深夜紧急通知》的报道,文中提到,深夜,一名男子骑着摩托车在巷子中穿梭,扯着嗓子大喊:“全部人起床,发大水了!”另一位村民则感慨:“我活了三十年,第一次见这么大的洪水。”蕉岭县长潭镇堑垣村的徐先生回忆起前一夜的紧急转移,仍心有余悸:“洪水来临前收到转移通知后,不到半个小时,水位就到了膝盖。”老一辈人说,上一次发这么大的洪水还是在1983年。6月17日凌晨,松口古镇的街景更是触目惊心,一位博主拍下的视频显示,水位已经淹没街道,游客中心停车场也积水严重,车辆纷纷撤离。一名自驾至梅州的博主拍摄的洪水画面
此次梅州暴雨洪涝影响较严重的地区包括平远县差干、上举、泗水镇;蕉岭广福、南礤、新铺镇;梅县区松源、桃尧镇等。许多受灾严重地区进出道路受阻,救援人员驾驶橡皮艇到达居民家门口,逐一转移受灾居民。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截至6月17日,平远县泗水镇24小时降水量高达369.3毫米,多个镇村仍处于“孤岛”状态,5人死亡、15人失联、13人受困。面对严峻的灾情,各方救援力量都被动员起来。《财新网》在6月22日的报道《闽粤交界的山区,一场洪水袭来后》中指出,地处闽粤交界的福建省龙岩市、广东省梅州市受灾严重。许多村干部或村民步行翻山求助,救援人员和志愿者依靠直升机和步行运送少量应急食品和饮水。上百个小型自然村深处山谷,呈现典型的灾后“孤岛”特点,地处偏远、经济不发达、受灾损失重、老龄化程度高,将会是路网打通的末站。《九派新闻》6月19日的报道《广东梅州村民讲述:洪水铲平房子,只剩石头和平地》中提及,许多村干部正在抢险救灾一线奋战,不少村民自发参与救援,也有人正在清理灾后的家园。雨断断续续地下,洪水一退,有些地方就已经开始清理道路、淤泥,灾后重建,并不须等到雨季过去。村民清理家中泥水和杂物。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6月21日的报道《梅州水灾第五日:一条横跨闽粤的街道正苦等消杀》中提到,湍溪村中心的街道堆满了淤泥、垃圾、破损的家具和禽类尸体,杂物堆积高度过腰。在连日超过30度的高温中,杂物散发出类似于发酵物的异味。村民日以继夜地用铁铲清挖家中淤泥,担心垃圾和淤泥长期堆积会让蚊虫和细菌滋生,可能会让村民感染疾病,特别是村里老人很多。湍溪村街道上的死鸡。来源:澎湃新闻
湍溪村卫生所的肖医生表示,卫生站物资基本全部被冲走或泡坏,口罩、消毒药物等物资无法分派给村民。他呼吁尽快进行街道消毒,并提供抗感染药物和肠道疾病药物以防止疫情爆发。据《中国青年报》6月19日报道,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与菜鸟网络、天猫超市及盒马联合行动,组成救灾响应小组,积极筹措救灾物资。筹集了首批50万份食物,并运送到梅州受灾地区。阿里还将与当地政府和应急管理部紧密合作,评估受灾地区的进一步需求,计划提供更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截至6月20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共为受灾地区发放人道救援应急箱4234个、米油包2492份、矿泉水9100件、面包3600箱、方便面4620箱、牛奶1500箱,惠及广东、贵州、广西等地。针对近日安徽黄山暴雨洪涝灾害,乡发基会也启动了救援响应,支持人道救援网络伙伴在一线开展救援行动。壹基金持续驰援广东梅州。6月20日,深圳公益救援队在蕉岭县新铺镇、南磜镇开展救灾物资接收及运送、航空转运等工作。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招商局集团、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也以各自的方式对此次南方水灾进行救援。
其实,救灾也不只是应急救援的短短数天,此外,还有灾害发生之前的防灾减灾、灾时的过渡安置,以及灾后的重建与恢复。尤其是灾后重建,耗资最巨,但往往热度退却后就不受重视,事实上,重建阶段才是灾民最需要社会帮助的时候。为此,基金会救灾协调会与共益资本论推出专门针对“灾后重建”的报道支持计划,邀请对此议题感兴趣的媒体伙伴择机报道各地灾后重建的状况,探寻触动人心的解困故事:解困式报道支持计划
灾后重建专题已开启报名!
欢迎填报申请
为更好实现此报道支持计划的使命,我们特意列出了以下几条选题建议,也将优先支持与建议符合度高的新闻选题:
关注生活现状紧急救援阶段结束后,灾区人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关注需求哪些中期或长期的需求是容易被忽视或逐步被重视的?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有效解决?
关注“支持者”灾后很多企业、基金会、社会组织开展重建的项目,项目关注什么?如何开展?怎样切实帮助到了当地?
关注“可持续性”目前的重建工作是否考虑到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果再发生一次类似的灾害,地方抗灾能力是否有提升?
关注“进步”长期的灾害抗争史使得灾后重建的关注度和重要性越来越高,重建工作相较以往有哪些进步?体现在哪些方面?
01
运用解困式报道的理念报道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的媒体个人和团队,机构媒体优先:
02
采访支持对接采访对象,包括专家学者、公益机构负责人和受助对象等。
资金支持一笔不超过8000元的创作资金(每人/团队),用于因采访报道所产生的差旅费、创作补贴等。
(具体金额由申请人申请,经项目组评估后确定)
知识支持不定期举行线上研讨,邀请相关专家分享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
加入解困式报道研学社群,与新闻学者、媒体前辈、媒体同行、内容创作者交流学习。
社群伙伴的推荐语刘栋(澎湃新闻首席记者,气候变化专刊《临界点》主理人,2023灾害解困式报道支持计划获选者)许多人都能发现问题、提出批评,但是很少人愿意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面对这个问题丛生、坏消息不断的世界时,解困式报道给我们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让我们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行动和希望。
李慧琪(自由撰稿人、2023解困式报道支持计划获选者)
当我们和时代一样陷入无力困顿之时,行动起来是唯一的解药。发现“现在”,记录“现在”,解释“现在”,也在帮助形成“现在” 。希望你也能在这次解困式报道支持计划中,拼上属于自己的那片名为“现在”的拼图。
朱玲玉(纪录片导演,2022解困式报道支持计划获选者)
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新闻理念,解困式报道可以为困境人群提供一种向上“托举”的路径,也促使新闻从业者以最有效的报道方式推动具体问题的解决,同时促动了社会各方资源和经验的联结,让公众看到真正“有力”,消解社会无力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