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见义勇为,应是一种无国界的博爱精神

黎宇琳 共益资本论
2024-08-24

综合多方信源,大致可以拼凑出苏州胡女士遇害一事的基本轮廓:
6月24日下午4点左右,苏州高新区一家日侨学校的校车遭人持刀行凶,校车司乘人员胡友平不顾自身安危拦阻凶徒,同时,也有其他民众出手相助,最后在巡警的介入下,众人联手将凶徒压制。但胡友平身中数刀,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事件中还有一对日本母子遇袭并受伤,所幸并无大碍。可以推知,如果没有胡友平的拦阻,校车上将有更多人受到伤害。
事后,当地公安系统提请市政府追授胡友平“苏州市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通报是这样写的:“胡友平在苏州高新区塔园路新地中心公交站台发现有人持刀行凶,立即奋不顾身上前阻止,被犯罪嫌疑人连捅数刀,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官方想把这件事当成普通治安事件来处理,这种顾虑可以理解,但这也从侧面佐证了一个尴尬的现实:在中国舆论场里,“救日本人”是一个有争议的行为。但是,这样的回避和淡化,同样是有争议的。在任何文明社会里,救人性命的行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是正当且被鼓励的,这是一种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但随后几天的网络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官方顾虑,有网民居然质疑胡友平被认定为见义勇为是否合适,理由是“为什么要救日本人”,一些为之辩解的言论则是:“她救人的时候,未必知道对方是日本人”。
甚至有许多极端危险的恐怖主义言论获得了很高的点赞,比如“苏州好样的,消灭汉奸间谍在中国的日本租界”、“虽然我不赞同这种偏激的方式,但是我也禁不住喊一声哪位英雄干的?” 从评论区来看,和凶徒有着同样脑回路的人不在少数。
以至于各大互联网平台都不得不发出处理、打击“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相关内容”的公告。
网易列举了部分网民宣称要成立“当代义和团”的言论:
“近日,有个别用户利用近期的一些事件借机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歪曲、夸大事实甚至编造内容发表不当言论。例如,宣扬“抗日锄奸”,鼓噪成立“当代义和团”;散布质疑苏州救人牺牲的校车司乘人员“是日本特务”等诋毁言论;炮制“最好全日本沉岛,早日种族灭绝”等极端民粹主义言论。”
腾讯列出了禁言、封号的处置情况:
“近日,苏州高新区持刀伤人事件在网上传播并引起舆论关注,有个别网民在网上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炮制各类极端言论。平台坚决打击此类违规内容和账号,共处置相关违规内容836条,处置相关违规账号61个,视违规情况与平台规则,采取包括禁言、封号等处置。”
这些怪现象反映出当下主流舆论的内在矛盾:见义勇为是要表彰的,但见义勇为的细节不必深究;人道主义的原则是要顾全的,但人道主义背后的精神不作具体展开;极端的民族主义是要打压的,但没那么极端的民族主义就备受追捧。
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我们既希望走进基于人道主义精神的现代社会,又不愿意放弃强调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至上的民族主义(或者应该称为国族主义),前者是为了获得认可,后者是为了获得力量。
民族主义的盛行,与我们传统里根深蒂固的“差序格局”不无关系。差序格局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的社会关系结构,它强调内外有别,将人明确分为“自己人”和“外人”。在这种格局下,内群体的利益被优先考虑,而外群体则被排斥甚至敌视。这种观念在政治上很容易表现为极端民族主义,强调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至上,引发对外的敌视和排斥。
想要改变这种“仇外”的局面,就必须改变那种强调内外有别的传统观念,提倡现代公益所主张的“博爱精神”——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信仰,每个人都值得受到尊重和获得帮助。
胡友平的义举就是这种博爱精神的体现。她在面对持刀行凶的凶徒时,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保护了校车上的孩子们,不论他们的国籍和背景。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仅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践行,更是对博爱精神的生动诠释。
见义勇为,不应有国界,博爱精神,应成为更多人的信念和行动指南。
一位博主说得很好,如果不打算移民,我们必须去做点什么。唯有逐渐提升观念的水位,我们才有可能于幽暗的隧道中看见光亮。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公益从哪里来

“公益”往哪里去?| 博雅笔记

面壁十年图破壁:中国基金会究竟应该如何定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共益资本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