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 ┊ 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图书馆的历史文化价值

2016-10-02 微尚工作室 陕西师范大学


2016年6月8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了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图书馆等16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就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图书馆的历史文化价值,谈一点认识。


一、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校址的历史文化背景


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又称老校区)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西南。当年选择这块地方建校是有历史渊源的。


西安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早在秦汉时代,渭河以南、秦岭以北的大片区域属上林苑。这里山川秀丽,河流纵横,风景优美,是王室贵族游猎的好地方。公元582年到654年修建的隋唐长安城,位于龙首塬以南、少陵塬以北的渭河二、三级阶地上,今西安城区及近郊就是它的所在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隋唐长安城东南的曲江池、芙蓉园是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盛唐时代修建的慈恩寺、大雁塔,是佛教文化传播的中心,成为风景优美的文化区。唐代科举考试的进士,要到曲江池举行曲江宴,到慈恩寺书写题名、登大雁塔,称为“雁塔题名”。


唐末,长安城遭到了破坏,后来在皇城的基础上修建的长安城,基本上就是今天的西安市城区。慈恩寺、大雁塔、曲江池、芙蓉园等都处在新修长安城的南郊了。到了明代,科举考试的文举人和武举人,仿照唐代的做法,分别聚于慈恩寺和荐福寺立碑留念,亦曰:“雁塔题名”。可见西安市的慈恩寺、大雁塔等地是历代知识分子向往的地方。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古都西安回到了人民的怀抱。1950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很快编写出西安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蓝图,把西安市南郊的大雁塔到小寨的大片区域规划为文化教育区。1952年,陕西师范大学就是在规划的文化教育区里选址建校的。当年,陕西师大雁塔校区的校址,是南郊的一片高地,没有村庄,便于发展,站在校园高处,环顾四周,视野开阔,南边靠近少陵塬,东边有慈恩寺、大雁塔、曲江池、宋家花园,周围还有芙蓉园、杏园、天坛等唐代遗址,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深厚;西边靠近西安市南北交通主干线长安南路,交通方便;北边是规划的文化教育中心,办事、活动比较方便。这里是一块建校的好地方,我校是解放后国家在西安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此后,国家在西安市南郊建立了一批高等学校。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西安已成为全国高等学校较多的大城市之一。高等学校多,科技实力强,成为西安市20世纪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图书馆的建筑特征


经过1952年、1953年、1956年三次规划设计和建筑,建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图书馆,形成了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校园布局。其主要特征:


(一)图书馆设计独特,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


雁塔校区的图书馆是1956年建筑的,总建筑面积13411m2(包括1980年扩建书库5240m2)。它的设计吸取了我国传统古典建筑外观的处理方法,结合现代设计思想和技术进行设计和建筑,具有独创性。主楼为四层,两侧附楼为三层,屋顶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歇山式,左右对称,错落分明,古朴大方,宏伟壮观。1957年以后,这种建筑在西安不多见了,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图书馆的独特建筑风貌,使它成为那个时代西安地区的代表建筑之一。


(二)校园建筑以图书馆为中心,对称布局。


对称的、轴线明确的布局,突出重要建筑的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规划布局常用的手法。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的校园规划布局,充分运用了这一规划设计思想,把图书馆作为中心建筑,馆址选在东西中轴线的压轴位置,不仅建筑宏伟,而且馆址选择恰当,位置非常重要,突出了高等学校的学术、文化氛围。六座教学楼按轴线对称布置,形成了以图书馆为中心,协调、对称、完整的校园建筑群。这种布局,是那个时代西安地区高等学校中较好的校园布局之一。


(三)图书馆周围环境,清静幽雅。


建筑为空间艺术,要和环境协调一致。教学和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对校园建筑和环境有特殊的要求。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的图书馆是中心建筑,人员流动多,周围留有较大的空间,便于学习和交流;教学楼对称布置 ,楼距较宽,保持清静的教学环境。图书馆前的环境,吸取我国园林建设的特点进行布置。两棵大雪松高大雄伟,蓬勃向上,犹如一对“活华表”,与图书馆的民族风貌相照应。周围绿化与景点,有高有低,层次分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有山有水,有动有静;有花有草,有亭有廊。整个校园协调对称,绿树成荫,宽畅幽静,为教学、科研和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受到人们的称赞。国内外的一些贵宾来校参观,异口同声地赞扬:“师大校园真美!”学生毕业时,都在图书馆前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四)建筑宏伟,馆藏丰富,极为珍贵。


高等学校是知识的殿堂,文明的圣地。高等学校的图书馆是教学、科学研究的知识和信息库,是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是高等学校必备的办学条件。国内外著名的高等学校,都非常重视图书馆的建设。


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的图书馆,建筑宏伟,设备齐全,为学校图书馆的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上个世纪,陕西师大图书馆在民间收藏了一批古籍线装图书、古籍善本、金石拓片、名人字画、地方志等书籍。其中,古籍线装图书25万余册,古籍善本700余部、9000余册;历代石刻拓片12000余通,名人字画收藏丰富;地方志收藏较多,尤其是陕西地方志较为齐全。这些书籍、拓片、字画很珍贵,成为馆藏特色之一。2015年9月23日,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三百卷》,是宋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四川眉山咸阳书隐斋刻本,又是一种稀见的蝴蝶装,距今已有819年的历史,是国内目前发现较早的刻印本。陕西师大图书馆仅存六页,是上个世纪50年代收藏的。原刻本在全国也只有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大图书馆、陕西师大图书馆四家各存一部分,都不全。极为稀有,异常珍贵,是无价之宝。


《战国秦封宗邑瓦书》是1984年收藏的。瓦书的发现,充实了秦史研究资料,显示了秦国的通用文字,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是一件极为珍贵的稀世文物,在全国也难找到,成为镇馆之宝。


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现在新老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纸本藏书330余万册。同时还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有各类中外文数据库40余种,电子图书109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5余万种。图书馆设备现代化,实行计算机科学管理,努力为读者提供舒适实用的阅览环境。加强了与国内外馆际合作,开放式办馆,更好地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


三、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图书馆的历史文化价值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经济建设开始起步,经济还比较困难,现代楼房建筑技术还比较落后(一般只建三层楼房),国外还有帝国主义的包围与封锁,如何建设,我们还没有经验,主要是向当时的苏联学习。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图书馆的设计,不是照搬外国的模式,而是采取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结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进行设计,探索中国现代建筑的设计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风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困难的情况下,能设计和建筑出这样有独特风貌的图书馆和优美的大学校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展现了人民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富强国家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目光;展现了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有能力有信心建设美好的家园。


我们可以说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的图书馆和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校园建筑布局,是20世纪50年代西安地区高等学校中有代表性的建筑和布局。它不仅是陕西师范大学建校的历史见证,也是西安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西安市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见证之一,为研究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风格、高等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已形成历史文物品味,应重点加以保护。


文章来自于:《陕西师大报》第563期

作者:赵万怀



微刊发布:每周日晚发布最新一期《微享周刊》,敬请留意微信提醒。


查阅往期:回复对应期号(阿拉伯数字)即可获取相应微刊。如输入数字【135】,将会收到第135期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