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闪Star | 作为普通大学生,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近日,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最新统计数据
我校为第一作者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渝城同学
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的1篇研究论文
(杨周和刘生忠老师为通讯作者)
进入ESI前千分之一的热点
该论文长期为ESI热点论文和SCI高被引论文
是我校首篇进入ESI热点论文(top 0.1%)的文章
我校团队利用升温析晶法
首次制备出了超大尺寸的高质量
钙钛矿CH3NH3PbI3单晶体
而在今年2月份
化学化工学院蒋博静同学科研论文
也进入了《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Top10
在学院杨鹏教授的指导下开发出
以鸡蛋清为原料的新型光刻胶
该工作成果同时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
科普时间
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美国科技信息所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学术机构和大学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公认的判断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
ESI热点论文(Hot Papers)是指近2年内发表且在近2个月内被引次数排在相应学科领域全球前0.1% 以内的论文。ESI热点论文与SCI/SSCI论文总量、高被引论文、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等其它5个指标一起,从各个角度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
怎么样 是不是觉得很厉害
想知道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吗?
快来看师大学子现身说法吧
记者/王梦媛 雷茜 彭雪蓉
摄影/彭雪蓉
编辑/王梦媛 唐小媛
责任编辑/张莹
▎刘渝城: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其实也是来了之后才想到做这个
刘渝城同学2015年初进入师大读研一,刘渝城的实验老师向他表明做研究的方向有限,需要选一个感兴趣的去做,于是刘渝城就选择了钙钛矿方向进行研究。
刚开始刘渝城所在的实验室是做钙钛矿电池的实验,由于许多人也都在做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很难做出比较好、引人注目的成果。而在当时,研究单晶材料电池的人较少,考虑种种因素后,团队目标从钙钛矿多晶电池转移到了单晶电池。从研一上学期的十月左右,刘渝城和团队其他成员开始着手研究做实验,经过两个月的没日没夜的辛苦,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实验成果,着手准备撰写论文,同时令人欣喜的是实验效果良好,找出了质量上乘的单晶材料。然而来年一月份,就在论文撰写完毕正讨论结果、准备申报的时候,美国著名期刊报道了两篇类似研究材料成果的论文,一篇来自美国的团队,另一篇则是来自沙特的团队。外国团队的单晶材料达到了十毫米左右,而刘渝城团队的材料已经做到了二三十毫米的大小。他们发现外国团队在申报的相关元素材料上只做了关于碘元素的,于是他们决定继续接着扩展材料元素,将单一的碘元素扩展为三种元素氯溴碘,并且把材料的大小做到了七十毫米,在六月份投稿了论文。
没有经验,到处跑去测验
在继续扩展研究期间,学校实验室之前从未有人做过相关领域的研究,因为材料的新颖性,所以鲜有材料文献可以参考,刘渝城并不知道要做什么测试,也并没有适合的测试仪器,大多数只能靠自己摸索,靠着不断地测试研究和尝试,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他们曾地去过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多所学校与研究所测样,一直测试到五月份,再利用大半个月的时间进行论文的撰写,诸事皆宜后终于在六月一号向美国期刊投稿,可没想到又出了一个意外,投稿不到两个星期后,美国发来审稿意见,要求测试高分辨x射线衍射,但是当时团队成员从未接触过高分辨x射线衍射,更别说对它进行测验了。团队成员通过各种媒介网络书籍大量查询,对这个内容火速地进行深度的了解和掌握,但发现相关的测验仪器很少见,而购置一台新的仪器显然是不太划算的,最后恰巧发现在西安交通大学有一台只测高分辨x射线的仪器,刘渝城欣喜赶去,只用了一个下午就顺利地测试完毕,解决了这个实验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困难。终于,论文在六月底就被引用采纳了。
虽然也很高兴,但是内心很平静
学校和学院以前从未发表过这样的文章,一般来说,像Advanced Materials(后简写为AM)这样的顶级期刊审稿的周期是两到三个月,递交一个月左右才会发下来审稿意见,但这次因为材料的火爆和新颖,使得文章关注度很高,材料很快就被接受审核过关了。当时下午刘渝城在做测验,导师兴奋地打电话告知他材料被接收了,得知了这个消息,团队其他成员都欢呼喝彩,而经历了太多艰辛的刘渝城虽然也很高兴,但却表现得较为淡然。
为了这次测试,刘渝城经常熬夜,白天上课晚上做实验。在2015年年末时做实验赶上了期末考试,二者的双重压力让他极度疲惫与劳累,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迫不得已通宵了很多次。为了实验的创新性,为了达到更好的结果,对氯溴碘三种元素都进行研究实验,也顺利的找到了合适的方法,个人的实力、努力与团队的配合再加上一点运气换来了最终的成功。而在第二次投稿期刊的时候,比第一次更加有经验,成功入选的消息传来时,刘渝城的内心更加平静。
他是学生团队中的灵魂人物
采访期间遇见的每一个团队成员,提起刘渝城都是赞不绝口。刘渝城在整个大半年的研究过程中,从来没有在团队成员中表现出烦躁与不耐烦,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研究,熬夜时间一天天增加,他的辛苦被成员们都看在眼里。刘渝城非常愿意帮助别人,实验室里任何人有问题第一时间都会想到他,不仅因为他热心,而且因为他靠谱,有实力去解决问题,答应了别人的事情一定会去做,从不怕耽误自己的时间。不会因为发表了顶级期刊文章就变得骄傲,为人一直平易近人,很容易相处,所以是团队中的灵魂人物,人缘非常好。
刘渝城在提起钙钛矿时眼睛都是亮的,能感受得到,他把自己喜欢的东物变成了自己研究的事情,是发自心底的热爱,并不是为了追求名利和学校的赞赏,纯粹为了自己的爱好而研究。所以当他面对冰冷的仪器时,却有兴趣、有耐心地去面对它们,一遍遍地做实验,通宵也要去研究。
刘渝城和他的团队成员提起当前有很多人在做实验时,虽然很认真的做,却缺少了思考这个行为,也许是太想证明自己,不思考只追求结果,忽略了很多细节,这些细节在过程中会累积,到了最后会达到一个较大的亏损,当然无法达到自己期许的结果。团队成员感叹刘渝城的投入与认真,他在做事情做研究的过程中非常投入,很愿意去思考细节和问题。看起来比常人多耗费了时间,但他不是只追求记忆而是想因果想内在,这样静下心来去思考,反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研究生期间,做实验占据了很大的部分,但这也需要大量理论知识的支撑,学长看了很多相关方面相关学科的书籍,不仅仅停留在基础文献上,为自己做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遇到了一些仪器、物理问题时,有些原理其实并不难,很多人在看见时就觉得很复杂,于是怕麻烦不愿意进一步去接触,而刘渝城愿意去尝试,愿意去剖开复杂的事物看见本质。所以他才会收获与之努力相匹配的成果,至今他一共发布了四篇文章,AM有两篇,AM旗下子刊也有两篇。
我对未来没有太多打算,先好好研究做实验,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吧。
▎蒋博静:认真是一种能力
左六为杨鹏教授,右四为蒋博静同学
认真是一种能力
蒋博静最初就读于计算机专业,但一心热爱化学的她,在大一下学期时毅然决定转入化学化工学院学习。由于计算机专业与化学专业的专业课程相关性较低,因此为了尽快适应化学专业的课程,她利用大一整个暑假的时间,跟着王昌艳学姐在柴永海老师课题组做实验。那时候的她,还处于一个对科研懵懵懂懂的状态。
升入大二后,学院开设了一门“物理化学实验”的专业课,杨鹏老师在第一节课时就提出要在物化实验报告后面附写“自我反思”的小要求。治学严谨的杨老师希望班里同学通过自我反思的过程,对每次实验过程和结果有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和思考。蒋博静经常去找杨老师讨论自己对实验的疑问和思考。仁厚谦和的杨老师也会很耐心地解答她的疑问,自己不太肯定的地方也一定要查资料落实后再给予准确的解答。
化学化工学院在大三时开设了“研究性实验”这门课,需要学生每周至少在学院老师的实验室里做一天实验,杨鹏老师非常希望她能选择进Surf-bio实验室。正是杨老师的肯定与支持,激发了蒋博静做实验的信心和兴趣。
长期重复地做实验虽然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但是每当实验获得好结果时,她都会因此兴奋不已。这其中也发生过不少趣事:由于白天学院的课程安排较满,因此晚上留在实验室加班做实验便成了家常便饭,有时为了保持实验的完整性,甚至要熬到半夜一两点才能回到宿舍。有一次凌晨回宿舍时,由于错过了门禁时间而被拦在门外,情急之下她翻过了宿舍铁门,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忍俊不禁。
“对现在的我来说还算是满意”
说起发表文章的经历,蒋博静坦言,其中的经过十分曲折。她起初并没有直接把文章投给《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期刊,而是先投了《Advanced Materials》,但该期刊的编辑并没有直接采用这篇文章,而是在回复邮件时建议她转投Small(主要方向为“微纳米”的杂志)。在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润色修改并转投至Small后,却收到了截然不同的审稿意见。Small的三位审稿人中,有一位建议将其推荐为VIP文章,但另两人建议转投到其他期刊。
于是她们写了申诉信,申请成功后得到了二次审稿的机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障碍,虽然有文献支撑但是还是没有主要问题在于仪器的限制,因此依旧被拒,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转投了现在这个期刊。这个期刊虽然是新杂志,但是比较有前景,而且也有一些大牛的文章会在上面刊登,再加上文章的定位比较符合这本杂志,所以就比较顺利。
这篇文章从10月中旬开始投,一直到12月底才被接收。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打磨,与多次审稿意见的回复,有时由于审稿人的态度非常坚决,而且要求回复的时限也比较短,因此只能不断耐下心来去找文献、修改文章、写回复信,熬夜到两三点都是常有的事。对于文章最终的顺利发表,她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欣喜。由于实验周期不是很长,自己对科研的见解也有待加深,“对现在的我来说还算满意”。
体验这个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对正奋斗在科研路上的学弟学妹们,她诚恳地分享了自己经验。许多同学在刚进实验室时,总会急于出成果而盲目地进行实验,或是在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之前就草草申报了国创项目,其实做科研切忌求急求快的心态。尤其是对于刚接触实验室不久的学弟学妹们,平日里多以一种学习的心态帮助师兄师姐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在帮忙的过程中要对他们所作的工作有所了解,并对他们的实验有自己的思考。这些看似耗费时间的“无用之举”,其实对自己日后科研课题的选择都有很大帮助。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科研亦是如此,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将会使你的科研之路变得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在平时还可以不局限于本学科多涉猎其他学科的一些书籍,学科之间碰撞出的火花可能对有启发科研灵感有所帮助。在本科学习阶段,如何平衡学习专业课和做科研的时间、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如何想出一个好的idea等等都需要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积极参与每周的组会,多和师兄师姐和老师沟通,在做科研时以研究生的标准要求自己都是一些好的习惯。做科研就要守得住繁华,耐得住寂寞,既然选择了做科研这条路,就要有一以贯之的毅力和恒心,当碰到时也不要轻言放弃,有时或许正是迷茫时期的一份坚持,才有了日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一定要把做科研这件事看做是为自己而做,不是为他人打工。误差、失败(换个你们的术语感觉比较好)总是难以避免的,重要的是在一次次修改、调整中锻炼自己,无论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逻辑思维的培养,你终究会发现,这一过程所带给你的收获远比结果更加重要。
部分文字来自师大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