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整版报道:手写通知书,是给本科新生上的第一课
今日出版的《光明日报》第五版整版报道了陕师大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点赞的手写毛笔录取通知书。全版以“手写通知书,是给本科新生上的第一课”为题,分为“手肘成胝,请怀化人”,“这是传统文化课,也是大学精神教育课”,“轻轻展开,闻着淡淡的墨香”以及“有一种精神叫传统”四篇文章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了陕师大坚守11年的毛笔录取通知书。(原文见:光明日报第五版)
这是传统文化课,也是大学精神教育课
——陕西师范大学坚持十一载手写录取通知书
陕西师范大学,老师们用毛笔写着通知书,
每一笔都小心谨慎。
立德树人、学术底蕴和人文关怀,在一些人看来,这些事关一所大学的复杂命题,似乎可以被浓缩在一张张饱蘸师者挚爱的录取通知书里。
没人能想到,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和青春洋溢的大学新生,会因传统书写代替现代工具的尝试关联起来。陕西师范大学连续十一载坚持手写录取通知书,引发社会关注。
4500份手写通知书饱蘸三代人挚爱
7月15日,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录取通知书的书写工作如期开始。文占申、吕九如、符有堂等20余位退休教师、校友代表,用尖细的小楷狼毫笔蘸上墨汁,仔细对照着录取名单,在录取通知书上,郑重地写下新生的姓名、专业。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录取通知书书写队伍包含老中青三代人。他们将在10天内共同完成约4500份录取通知书的书写工作。
陕西省陇县中学的数学教师李健顺2010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当年也收到了手写的录取通知书。7年后的今天,他作为校友代表加入了手写通知书的队伍,期待用自己的一笔一画,为新生传去“捷报”。第一天,李建顺独立书写完成了30余份录取通知书。
“4500份录取通知书,如果使用打印机的话,半天时间就能完成,换成人工书写可能需要近10天。”陕师大退休教授文占申给记者算了一笔时间账。尽管如此,老教授们还是乐此不疲。在文占申的记忆里:“以前的大学老先生都手写录取通知书,有的还要派人亲自送到考生家里。”
5年前,受到学校邀请,文占申与贾温性、张自强、吕九如、李甫运、符有堂、马凡涛、杨明堂8位老教授毫不犹豫地加入进来。
早在2007年首届免费师范生招生录取时,陕师大就已开始用毛笔书写本科录取通知书。2013年,该消息经陕师大官方微博发布之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有网友评论道:“一所大学的未来,在于她怎样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85岁的文占申是今年最年长的书写者。因为通知书上的字是小楷,有眼疾的他勉强看清楚,长时间握笔还会手抖,字就很容易写歪。文占申豁达地说:“写歪就重写嘛,一笔一画可不敢马虎。”他一写就是5年,他说:“我这个年纪,还能为学生们做一点实际的工作,是我最大的幸福。”
文占申的老搭档、81岁的退休教师符有堂,今年多了一项职责——检查每份通知书的字体大小、疏密是否合规,给年轻的书写者把把关。符有堂丝毫不敢怠慢,第一天就退回了十几份“不合格”的手写作品,要求他们严格按照原定版式大小重写。他告诉记者:“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肯定不会缺席。”
一份份饱 43 35092 43 15232 0 0 2427 0 0:00:14 0:00:06 0:00:08 2913师者挚爱的录取通知书,将在书写工作结束后陆续寄出。目前,陕师大通常会发出两份录取通知书,一份打印版,一份手写版。打印版用于入学后学生报到,而手写版往往被学生和家长珍藏。
陕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大三学生张雯倩,时至今日依然保留着写有校训的录取通知书,她说:“未进校门、未见师长就能感受到来自学校的重视,拉近了新生和学校的距离,更加坚定了我当初的选择。”
入学第一个考试是写钢笔字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人们越来越忽略汉字所蕴藏的艺术价值,也钝化了对汉字独特美感的感知力。然而,从接到手写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重视汉字书写的理念就印刻进陕师大学子的心中。
与其他高校有所不同,进入陕师大的第一个考试,不是数学、英语,而是钢笔字测试。说是考试,其实就是让每位新生用钢笔书写自己的简历,上交后由老师们联合评分。分数排名靠后的10%的学生,会接到学校的“练字提醒”。
“对于写字不好的同学,学校会鼓励和督促你在大学里努力把字写好,否则大三会继续建议你选修钢笔课。”虽然学的是化学专业,但大三的东航丽自进校起一直苦练钢笔字,现在的字秀丽工整,“很多同学都会练字,几乎人手一本字帖,有的还会买来小黑板练习粉笔字。”
对学校“练字提醒”的做法,也有学生质疑,但在手写录取通知书的发起人之一、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看来,守护汉字书写的地位,是大学应该承担的责任,“汉字书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识字写字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在陕师大不管学什么专业,都要写好字”。
督促学生提笔练字,开展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三体字”比赛,创办各类书法社团,开设《书法概论》《书法欣赏》等选修课……陕师大的校园里,重视汉字书写的气氛十分浓厚。
2013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要求学生重视汉字书写,对于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以文史哲和艺术类专业见长的陕师大来说,是传承更是责任。为了提高学生写字练字的热情,陕师大还研发板书训练与测试系统,展开学生钢笔字书写能力培养测试、板书书写能力培养测试等标准化考试体系。今年,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15所高校,获批设立书法学专业,学制4年。
以书写为切入口推动传统文化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重视书写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根可循。成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陕师大书画研究会,曾会聚卫俊秀、霍松林、黄永年、曹伯庸等老一辈书法家。目前,学校有“砚友”“德馨”“丹青”等多个学生书画社团,校园里处处可见老师和学生的书法作品。
东航丽理解学校重视汉字书写的良苦用心:“汉字书写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写好汉字不仅关乎传承文化的宏大命题,也是个人自我修养和提升的过程。”
以重视书写为切入口,陕师大不遗余力地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自信。如今,“读经典、诵经典、写经典、悟经典、用经典”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各种诵读、民乐、篆刻等学生社团活跃。
曾参与到手写录取通知书之中的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甘晖坦言:“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大学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毛笔手写通知书,是给本科新生的入学第一课,这是传统文化课,也是大学精神教育课。在这个过程中,‘抱道不曲,拥书自雄’的学风和‘淳厚博雅,知行合一’的校风得以传承,也引导着学生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紧紧结合。”
薪火相传,受到母校文化滋养的李健顺表示,一定会把书法传递到自己的学生身上,让孩子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自信。
(本报记者 陈鹏 张哲浩)
轻轻展开,闻着淡淡的墨香
——收到手写录取通知书的记忆
入学两年来,每每暑期都要亲眼看一看老教授们手落纸墨、笔写传奇;见证手写录取通知书从终南幽幽、雁塔相伴的陕西师范大学奔赴全国各地。
那一年,收到通知书前,我已听闻陕师大的录取通知书是由老教授们用毛笔亲写,它被称为“最值得珍藏的通知书”。录取短信发来后,我每天查物流,查它的位置,期待与它相见的日子。终于,当真正拿在手里时,心却扑通扑通跳着,胆怯、兴奋。
通知书正面印的是长安校区,大气而肃穆;反面印的是雁塔校区,厚重而不失隽永。摸摸烫金的“录取通知书”五个大字,看着“陕西师范大学”,我久久不敢把它翻开。
轻轻展开,闻着淡淡的墨香,看着隽永的小楷工整地写着自己的名字和专业,便忍不住用手指跟着写了起来,中锋行笔、侧锋运笔;点如高峰之坠石,横若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古之枯藤,撇似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写着写着,我忽想起那些或已退休的老教授们,想起遥隔百里的陕师大,这样的字,这份坚守和情怀是打印机怎么也打不出的吧。默默想着,房间里,黑色的线条离开纸面,氤氲着一种说不出的温暖……
字画历经千年而不褪色,一张宣纸却在时间的沉淀里愈发深厚。这扎根在关中沃土的千年文明如墨一样经久不变,又在这沃土上沉淀出特有的韵味。
一纸墨香引我前来。到雁塔校区门口时,我恍惚想起儿时背诵的千字文“恬笔伦纸,钧巧任钓。释纷利俗,并皆佳妙”。
不知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的蒙恬这“中华第一勇士”是否会想到千年后,为始皇呈送战报的“兔毛笔”会在陕师大一位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笔下散尽桃李浓香,书一纸坚守;是否会想到将会有一个学校在炎炎酷暑之时不吝辛辞亲笔书写通知书,一写便是十一载?
蒙恬将军驰骋沙场,为秦开地益众,北靡匈奴,据河为塞,因山为固,不忘保家卫国之职责;陕师大亦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地将校训写在每一份通知书上,传递着自己的那份初心。
文明薪火相传,精神古今相贯。仿佛来到西安后,这一纸墨香就又变了副模样:它不再是藏在房间里初看时的胆怯和兴奋,它与这片古老的土地瞬间连接,迅速激活,又变得很重,古老而仁厚。
拿着通知书踏进校门那一刻,墨香将我、陕师大和西安连接起来,我忽然想起那句话“无论去哪儿,我都得带着它”。我为通知书买了一个透明文件夹,放在桌上。
学校里的畅志园满壁书法,有人称其“陕师大的碑林”;图书馆馆藏量二百多万册,文理兼纳。陕师大用通知书,用一纸墨香载一份初心,用自己的方式将校训将那份期冀传给我们;来到陕师大后,我们又被她丰厚的精神和文化滋养浸润,沉潜其中,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我现在已是大三的学生了,不久我将离开这里,又或许将在这里读研,继续学习。一纸墨香,一份初心。陕师大的录取通知书,我要用一生去珍藏。
(作者:胡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
手肘成胝,情怀化人
——对话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吕九如
炎炎夏日,平均年龄近80岁的老教授们伏案书写,只为完成一份份手写录取通知书。墨香从笔尖传递到纸上,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也晕染开来。7月16日,记者采访了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吕九如先生。
记者:这些年为新生手写录取通知书,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吕九如:我参与录取通知书书写工作已有5年了。5年前,当时学校招生办邀请一些老同志为新生写录取通知书。我认为这个创意很好,而且我从小就是书法爱好者,就毫不犹豫地加入进来了。
第一次写录取通知书时,学校要求我们写小楷,但我对自己写的小楷不太满意,写的速度比较慢。从那年以后,我就下功夫练习写小楷,临写名家字帖。练习过程中,最明显的一个标志是手肘生茧,这块茧现在还有。不过,让人高兴的是我现在已经能写好小楷了,完成录取通知书书写没有任何问题。
记者:你觉得由老教授给新生手写录取通知书,有多大价值?
吕九如:参加这个活动的老同志都很敬业,大部分年龄都在80岁以上。大家兢兢业业完成这项工作,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对学生的祝福和关怀。学校历来重视学生,学生们收到这份用毛笔书写的通知书时,我想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吧。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对的。
每年招生季,总会看到各种媒体报道这个活动,学生和同事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先后邀请了硬笔书法家庞中华、陕西省书法协会主席雷珍民、中国书协的顾问钟明善,还带动很多年轻人参与这个活动。这个活动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能弘扬正能量,也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方式。
记者:5年间,手写通知书的形式有什么变化?往后还会有哪些创新?
吕九如:手写录取通知书的活动每年都有创新,今年就邀请了曾经收到过手写录取通知书的毕业生加入到书写的行列中。
这份录取通知书古香古色,具有传统文化品位,希望学生们能把录取通知书当作老师的一份诚意收藏。因此,学校为了征集录取通知书的设计样本,还成立了专门委员会。我想,明年我们的录取通知书一定更有文化品位,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作者:陈鹏 彭妍 万仞雪)
有一种精神叫传统
——网友热评陕师大手写录取通知书
@东方红52063:大学的精神在于创新,没有特色的大学就没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录取通知书上的每一个字都饱含了大学精神。有一种精神叫永恒,有一种精神叫传统。
@Yoland兰野:好想收到这样一封通知书,收藏的是情怀,是传统,也是坚守。
@文雨葶:在这个高度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手工的东西就显得格外珍贵。
@蜡笔小新灰色的眼睛:哇,我们学校的通知书,我都珍藏3年了!
@胡子文:为母校点赞!年年等陕师大的这个新闻!
@柠檬加酷7717:一笔一字都是精神的传承和期盼。
@zicy04221:非常有纪念意义,多年后再翻出来是多么有价值,不仅记载着高考时的成就,还传递了学校的文化精神。
@羡慕米儿:羡慕嫉妒恨,哈哈,好幸福啊!
@观燕赵:这才是对人才的尊重与重视!向教授致敬,向学子们致敬!
@周周周小豆i:点赞,本来参加高考就是一次珍贵的回忆,这样的录取通知书使得这回忆更加珍贵了。
(摘自陕西师范大学官方微博 陈鹏、万仞雪整理)
编辑/东航丽
责任编辑/张莹
内容转自《光明日报》
图片来源于微尚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