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聚焦 | 陕师大专家学者解读十九大报告
你好,十九大
万众期盼、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8日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大气磅礴、内涵丰富,3万多字的报告纵观历史、展望未来,浓缩了5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描绘了从现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报告中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论断、新举措、新部署,受到了我校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引发热烈讨论。
10月19日出版的《光明日报》以《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为题,报道各地干部群众热议党的十九大报告,其中刊发了我校党委书记甘晖研究员的体会和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境界。高校要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开展深入研究、解读和阐释,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自身优势,在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上作出应有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新思想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旗帜、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全党全社会的理想信仰,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全国人民奋斗的价值取向。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征程中,必须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在深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构建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提高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方面自觉担当,勇于创新,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出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个重大战略判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根本性的重要影响。如何判断主要矛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对主要矛盾的认识决定着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工作的确立。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认识新表述,适应了当代中国发展历史方位和任务的新变化,极其鲜明地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规律性把握,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对中国共产党新的理论武装。
(10月19日,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推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别报道,专访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晓伟教授,他结合我省经济发展状况,谈到我省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过程中,一方面推动生产,另一方面使得人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点击观看视频)
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命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对这一新思想的主要内容作出科学概括,阐述了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一新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立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发展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位一体”,把党对文明成果的认识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位一体”,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更高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是党带领人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政治宣言书,它清晰地描绘了本世纪中叶的远景蓝图,是我们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行动纲领。报告有许多新的理论创新。最主要的创新就是提出了一个新命题,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新命题既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体现着党随着新时代实践的创新而理论上创新这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同时它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往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以新实践、新时代、新问题的为特征。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不仅指出“新时代”面临的总任务、主要矛盾、战略布局以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姿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更尤其具体地阐发了新时代14条发展方略,这是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观念、新战略、新举措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升华。
十九大发出了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与政治宣言。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的特征包括:一是永续接力、继续前行的时代。与过去的不懈努力相比,是坚持发展、开创新境界的关系,回答了当今时代与过去工作的一脉相承关系。二是建成小康、又启征程的时代。报告指出了新时代的任务、目标是什么,我们担当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三是不忘初心、实现共富的时代。在新时代,要从少数人先富到每个人都富,解决共富的问题,实现人民期盼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四是凝心聚力、建功立业的时代。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全体中华儿女要勠力同心、励精图治,发挥一切正能量,撸起袖子加油干。五是大国担当、引领文明的时代。中华民族要跻身世界优秀民族之列,要引领人类文明,共建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模式,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国际商学院 张映芹
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提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提法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相符合,报告把平衡发展作为我党的奋斗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在我国,存在两大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主要矛盾新提法充分体现了我党不忘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宗旨和初心。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我国人类发展和人文发展比较落后,尤其是农村地区在人文发展方面比较落后。报告中提到我党的初心是为了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和幸福生活,提到我国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报告的这种提法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发展是为了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与共同富裕的发展,这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和彰显了我党执政为民的旨趣,在此基础上,将从严治党置于新时期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我党历史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史一再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处于执政的我党不断进行教育,从严治国,从思想、观念、作风和执政能力诸方面进行整治,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加强我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更重要是它关乎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这是自十八大以来的我党在反腐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的表现,同时也是我党对自身执政反思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观念无疑丰富和拓展了我党在新时期社会建设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解。
国际商学院副院长 张淑惠
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提到,三农问题应当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提到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完善农村三权分置制度,要深化产权改革,要保障农民财产权益,要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从我国三产实际情况看,农业发展始终是短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建设,报告的这种提法突出强调了农业发展、三农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工作队伍构建、三产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都是为了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工作部署和理想蓝图。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超越历史的交通贸易和人文交流的大通道,自提出以来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及实际上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确认和落实。这一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明确不仅使开放包容的大格局,协调国内东西部平衡发展的长远考量得以保障,而且将促进沿线国家及域外地区共同发展,实现国际社会的互利共赢,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特别是亚投行的成立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获益匪浅,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重新建立起摆脱贫困的信心。“一带一路”向世界展现的中国经验体现出的开放包容以及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和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将进一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五次提到了“一带一路”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变革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报告中解读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道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意义,以及为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巨大价值所在。
“一带一路”实施四年来,我多次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中亚国家,亲身感受到,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旨在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深刻意涵,亲眼目睹了这项倡议“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造福世界,造福人民”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沿线国家及人民的广泛认同。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谁服务,以及如何坚守等一系列问题。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文化的发展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内核和源动力。文化方面的优长和优势,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我们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也有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也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文化,共同熔铸成了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新的国际形势和社会思潮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明确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指导意见对于教育行业的深化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国家发展得益于教育,而教育的内涵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党的这一指导意见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抓手,无疑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诠释了教育的本质。学校作为教育载体,应该加强教师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建设,推进教师德育质量评估建设,提升教师准入制度建设;以品德教育为导向,深化学生情感、动机、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的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塑造学生家国情怀,全面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的社会治理水平就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五年的具体实践,我国的社会治理无论从理念、具体措施、技术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一定要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一提法,再一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宗旨和决心,更体现了我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我们可以相信,今后的中国,公共服务体系会更加完善、群众的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景一定能够满足,社会的公平正义一定会体现的更加坚实,中国终将会呈现出社会治理有效、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和可持续的美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上简明、醒目地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肯定了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地位的深刻认识,为未来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抓住十九大报告的四个关键词。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现代化是核心。现代化是十九大的关键词,既是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也是各行各业的具体任务。优先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加快教育现代化,通过加快教育现代化为其他领域的现代化提供基础和保障。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是基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覆盖,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实现全面推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惠及全面,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人民满意是关键。报告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教育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全面发展,但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尖锐。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是人民满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就是发布了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动员令”,为适应新经济新就业新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定政策、定方向、定目标。高等学校就业工作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加强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职业生涯发展体系、联通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过程、精准就业招聘服务管理,突出就业作为中国经济运行的“亮点”,为促进稳定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基础。我们承诺:听好就业“动员令”,做好就业“排头兵”,为毕业生做好“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全方位”的管理服务、“人人”都能充分就业且更高质量更高层次就业而不懈努力!
十九大报告中专门对体育工作提出了要求,强调了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性,表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决心和态度。人民健康是国家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身体健康是人民享受物质文化生活的前提,也是社会和谐、幸福生活的保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学校是基础,学校体育工作必须以此为目标。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科学、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体育项目供给。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健康观,掌握一到两项可以终身从事的体育项目,从而为他们终身从事体育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充分发挥体育在学生教育中的多元价值,让体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做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令人振奋的时代最强音,说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也为我们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新要求。报告中总结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度推进,美丽中国正在建设”是实事求是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进一步实践“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提供了新的路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进一步证明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符合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地理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发展观,也为世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共43次使用“治理”一词,治理的议题不仅包括国家治理,还包括全球治理。这也充分印证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任务将依然繁重并且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就国家治理而言,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再次明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一论断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论述的再次重申和进一步确认,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新时代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心与决心。就全球治理而言,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首次明确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将会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一表述展现了中国立足全球发展大局、有担当、有胸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必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编辑/张莹 陈佳薪
素材由各位专家学者提供
图片来自于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