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幽幽终南·先生巍巍|陈高傭:史以载道,文以报国


编者按

“国家之盛衰视人才,人才之消长视教育,教育之良窳视师范。师范者,教育之教育,固陶铸国民之模范,造就青年中国之渊泉也。”建校80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一代又一代陕西师大人用理想、信念和情怀,扛起西部基础教育的大旗,铸就了“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


学校官微“幽幽终南·先生巍巍”专栏,进一步彰显大先生们的教育情怀、学术品格,以前辈精神之光,照亮我辈前行之路。今天刊登《陈高傭:史以载道,文以报国》



陈高傭(1902—1976)

山西平遥人

历史学者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奠基人之一


“要使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1935年1月,33岁的上海暨南大学教授陈高傭同其他9位知名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上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为主体建设现代国家,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这就是现代史上有名的"十教授宣言"。


史以载道,文以报国。对于历史学家陈高傭先生而言,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民族和国家承续一脉文化,保留一焰星火。


情系家国 碧血丹心


陈高傭于1902年出生在山西平遥杜家庄村一户农家。幼嗜读书,亲族称其为“书呆子”。族中一伯父为清代秀才,对陈高傭极为关爱,教作古文,给他讲十三经、宋明理学、中外历史地理等,并将家中所藏书籍借给他阅读,陈高傭由此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


陈高傭爱读书,但他的家人希望他早点做生意或者到“票号”挣钱。以至于陈高傭在高小毕业后,与家庭闹了一个多月,才如愿以偿地报考进入太原第一师范。


时值新文化运动,受进步思潮影响,陈高傭师范毕业后,梦想前往北京继续读书。但由于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加之父亲的反对,陈高傭只能悄悄向友人借钱只身赴京,并于1923年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京城读书,由于没有经济来源,陈高傭不得不半工半读,自力更生。


1925年,大二的陈高傭经同学黄道、游宇介绍,先后加入共青团、共产党。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期间,他与平遥籍早期革命者、北大学生李舜琴等成立“群新学会”,创办刊物《新时代》,成为平遥籍学生北平革命运动的积极组织者与参与者。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舜琴、阎林民夫妇及陈高傭被分配至山西省委开展革命工作。9月,在太原的共产党员陈高傭、郭子奇等均在“清党”之列。出于安全考虑,他们选择回到平遥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1928年,由于在平遥开展革命活动已经非常困难,加上北平组织遭到破坏,陈高傭选择前往日本求学。


1930年陈高傭回到上海,任教于上海劳动大学中学部。其主编的《世界与中国》因多处直陈时弊,他本人被租界巡捕房逮捕,关押三个月后,因未被查出党派关系得以保释。


风雨飘摇,家国动荡。青年时代,怀抱赤子之心的陈高傭始终奔波在求学救国的征途。清澈的热血涵蕴一颗丹心,教育救国的志气鼓舞他走进更为广阔的学术天地。


笔耕不辍 治史终生


陈高傭的第一部著作《名理通论》(开明书店,1930)是他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大二、大三时完成的。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地系的第一届学生,陈高傭学习十分刻苦,进校不久便潜心于逻辑学的研究,《名理通论》是他初步“接受科学洗礼”“了解现代思想”的结晶。由此开始,对于科学思想方法的追求贯穿陈高傭先生一生。


《名理通论》


1933年夏,陈高傭任教上海暨南大学,并兼任复旦大学、大夏大学、上海法政大学、沪江大学等校教授。同年秋参加中华学艺社(任编委)、上海大学教职联合会(任执委)。1934年参加上海市作家协会,任理事会编委。


1935年,陈高傭与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萨孟武、樊仲云等十位教授联名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提出“用文化的手段产生有光有热的中国,使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能恢复过去的光荣,重新占着重要的位置,成为促进世界大同的一支最劲最强的生力军。” 


无疑,这种主张是陈高傭青年时代家国情怀的延续和彰显。


《论理学》


陈高傭在大学所授课程以中国历史为主,包括中国通史、文化史、经济史等约20门之多,此外还兼开哲学、逻辑等课程。这个时期,陈高傭应商务印书馆之约所撰的《论理学》于1938年出版。由于该书质量上乘,很快成为了当时师范院校的逻辑学教科书。


1939年,陈高傭编纂完成《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并于当年出版。该表共计10卷,从中国丰富的古代典籍中,按年代排列辑出天灾人祸资料,是研究中国通史、社会史、经济史、民族史、水利史、气候学以及环境史的重要文献。


《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


忆及《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在抗战中孕育而生的艰难岁月,时任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先生在该书序言中写道:“自从‘八一三’事变爆发,本校黉舍毁于炮火,图书化为灰烬,学校局促于上海租界的一角,可谓艰苦万状;但全校师生竟能继续着‘弦歌之声’。而高傭先生和文学院几位教授以及史地学系多位学生,仍然计划搜讨,编述校印,埋头努力于本位的文化工作,不问辛苦,无间寒暑,真使我百感交集!


弦歌西往 思远文长


1945年秋,上海创办私立中国新闻专科学校,陈高傭任校长,于右任任董事长。该校聘请主张抗日的进步人士阿英、柯灵、胡道静、刘海粟、周予同、周谷城等为教员,培养了一批资深的新闻工作者。1946年,陈高傭当选为上海市参议员。


上海解放时,陈高傭拒绝去台湾,放弃香港英国皇家学院等大学的聘请,选择留在上海。1951年,他应西北大学校长、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侯外庐邀请,举家迁往西安,支援大西北学术建设,任教西北大学。


1952年,陈高傭先后任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史地系教授。1954年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更名西安师范学院,他任历史系教授。1960年西安师范学院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陈高傭继续在历史系任教。任教期间,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


这段时期,陈高傭为教学编写的讲义、提纲与札记约有一百万字。他在手稿《我的历史是一部沉痛的忏悔录》最后深情地说,“我54岁了,头发已经全白了,但在新事物的刺激和滋养下,我不觉已将老年,我深深地觉着,如果一个人不能认识真理,为人民做一些事情,是最可耻的。我要为了马列主义、为了伟大的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高傭先生手迹


1962年初至1966年,陈高傭陆续完成了《老子今解》《墨辩今解》《公孙龙子 邓析子 尹文子今解》。1973年至1976年,又以极其坚韧的意志完成了《论语译注批》《盐铁论评注》及通俗版《邓析子译注》等学术成果。


这些珍贵的研究手稿,《老子今解》《墨辩今解》《公孙龙子 邓析子 尹文子今解》经整理已于2016年、2017年出版。


“此种坚毅和伟大的理想,正是治学治史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中国的学术发展正是得益于像先生这样的一代代学者的艰苦奋斗和努力耕耘。”手稿整理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臧振在《整理后记》中深情写道。


《老子今解》

《墨辩今解》

公孙龙子邓析子尹文子今解



2021年,陈高傭先生之女陈杰瑶向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捐赠陈高傭名著《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


早年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发扬努力向上的精神,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晚年,他刻苦著书,并时刻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希望通过他在中国台湾的学生、朋友为海峡两岸的统一作出贡献。”陈杰瑶回忆父亲时说。


陈高傭以一颗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为我国的解放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新中国成立之初从东部来陕,在陕西教育热土上发光发热,树立起陕西师范大学建校早期“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典范。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延伸阅读:


微尚工作室

出品/ 陕西师范大学融媒体中心

编辑/ 呼轶丹 刘书芳

责任编辑/ 贾 举

审核/ 石 

内容来源/ 《西部红烛 两代师表——

陕西师范大学服务西部基础教育史诗》


投稿邮箱

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版权归微尚工作室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大家都在看




《光明日报》丨李晓兵 游旭群:教好教人之人,育好育才之才 开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穿越!珍藏80年的师大独家记忆!

我和祖国共成长!师大人深情告白!

点击查收!来自八秩师大的专属明信片

等你来!陕西师范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陕西师范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