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书房 · 预告篇
无论是对知识的追求还是对人生的思考,安静的沉思是精神最纯粹的状态,俯身于书桌前是对知识最虔诚的姿态,而书房就为先生们提供了这样的空间。我们采访了几位先生,那些书房,不计书的多寡,也无论斋的雅俗,都是先生们于俗世栖身,于学问栖心的地方。一起走进先生的书房,感受那思想与人文的光芒。
文/支丽蓉
图/马静晗、常宇波、贾逸凡、王雅兰、韩丹凤、唐文泽、何生浩、周奕君
▎贾平凹说:“我父亲看霍老的书,我也看霍老的书,两辈人都是霍老的读者。在西安的空气中,到处都有霍老的味道,能与霍老生活在一个城市,真是幸运。”文学院的霍松林老师,已不是寥寥几句话就能概括他对于古典文学的成就。“唐音阁”是霍松林先生的斋号,为我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程千帆先生所题,意在彰显霍先生在唐诗研究和诗词创作上的卓越贡献。现在“唐音阁”在海内外享有盛名,霍松林先生的《唐音阁吟稿》、《唐音阁诗词集》成为国内外学者及广大读者争相传颂的文学精品。
霍松林先生
▎文学院的尤西林老师给我们讲他的朋友以前“偷书”的事,每一本旧书后面仿佛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他们年轻时对于知识的渴求。从一张张小卡片,到一篇篇札记,再到一个个书架,知识就是这样积累起来,思想就是这样迸发。而他的书房,简直是人文科学的综合。
▎文学院的胡安顺老师,他的书房后面曾经种过一片菊花,秋天来时书香与菊香相映,从此他的书房就叫“菊香斋”。他讲古代汉语深入浅出,被同学们亲切地呼作“胡爷爷”。他在《小园赋》中写道:“乔迁之春,吾遍种菊花于门前,三秋九月,菊香袭屋,因名吾居曰‘菊香斋’,使书香与菊香相应。”
胡安顺老师
▎旅游与环境学院的甘枝茂老师,“兰茂书斋”是先生书房的名字,取先生和夫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合称“兰茂书斋”。甘老师不仅买书而且捐书,曾向教育博物馆捐赠了7件黄国璋先生使用过的杂志,甘老师还捐献了他的一些教育物品资料,包括《地貌学》课程的手写讲稿、50万比例的陕西地貌挂图原件等25件实物资料。
甘枝茂老师
▎旅游与环境学院董治宝老师的书房里,有霍松林先生去年题的一幅字“道法自然”。董老师说:“我们是搞地理的,和大自然打交道,搞地理目的就是摸清大自然的规律,人与自然要和谐,尊重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不尊重自然规律也就无法认识自然规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才能找到规律。
董治宝老师
▎说到历史学的妙处,历史文化学院的赵世超老师认为学习历史更能让人看清事物的真相,以史为鉴,可以做出比较正确的选择,并且历史学会给人一种厚重感。
赵世超老师
▎80年代时,历史文化学院的张懋镕老师,一个月46块钱的工资,他硬着头皮买了台湾严一萍的《金文总集》,花了700多。那时候有些书买不起就抄,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张老师用了一个假期的时间给抄完了。由此可以他对古文字研究的热爱。
张懋镕老师
▎2015年5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隆重推出《大唐贵妃》,由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双怀主讲。王双怀教授现为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会长、陕西省教学名师。他对杨贵妃的传奇人生有独到的研究,从杨贵妃的生命历程到个人命运,再到国家盛衰,你会发现,讲故事并不是那么简单。
王双怀老师
▎政治经济学院林乐昌老师的书房,厚重的紫黑色木质书柜,未经过多雕琢,整整齐齐陈列着一排排的书籍,大到厚重的竹帛书,小到各类文件摘要,都有自己的安置处。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的书目皆有自己的标签,有的张贴在抽屉把手的凹陷处,更多的是做成一个个“标签簿”,方便检索。
▎当我们走进政治经济学院王保贤老师的家里,真是十分感慨,王老师哪有什么书房啊,他家就是个大书房,走廊、客厅、阳台等等到处都是书架,不知道的人以为是走进了一个家庭图书馆。事后,王老师根据当时的记者提问及后来提供的采访提纲,拟了一篇采访稿,虽然是个小小的举动,可见他作为师者的认真严谨。
王保贤老师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南长森老师,他的书房叫做“陋书书房”,起源于刘禹锡的《陋室铭》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的的书房陈设很简单,两张书桌,六个书架。至今为止,他在买书上已经花费了十三万七八千块钱。他笑着说,他买的书可能比学院资料室的书还多呢。
南长森老师
当你想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开始读书时,是否面对茫茫书海却无从下手?
当你在一些人生重要选择上摇摆不定时,是否羡慕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信念的人?当你为某个问题苦恼烦躁时,是否因为某个老师的一句话而豁然开朗?在这个实体书店日渐衰退,网络读书日益盛行的年代,你是否梦想过拥有一间书房?
希望你能从这些先生的书房中找到答案。还有更多的先生们的书房,一间书房,一张书桌,几个书架,几十年的岁月,说不完的故事与感悟……
接下来,我们会推出系列文章《先生的书房》,敬请关注。
抱道不曲,拥书自雄,我们期待师大有更多的先生愿意分享书房与读书之乐,我们更欢迎同学们直接微信留言,推荐你所崇敬的老师和他们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