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刻er」四年拍了200位“非遗匠人”,他想让世界看到东方美!

小奇 爱奇艺 2021-11-25


“有考虑过转型吗,比如,去拍其他领域的内容?”


“做到我连自己都养不活的时候吧……”

 

在短视频这样一个遍地是黄金的风口行业,刘煜晖的故事有些特别。

 

作为匠仓的创始人、爱奇艺随刻的创作者,四年来拍摄了近200位传统工艺匠人,视频播放量达到8亿,却面临着理想情怀与现实困境撕扯的难题。

 

这让刘煜晖有些纠结于“匠仓”的未来。

 

但对于传播非遗文化与传统工艺,他始终带着破釜沉舟的勇气。

 

就在几年前,第一次接触非遗匠人的刘煜晖,多少有些不以为然。一个小小的木偶头雕刻需要经历劈木坯、打磨、裱纸、上色、贴须等繁复的流程,一件瓷器的烧制从设计到出窑需要70多道工序,“也可以用机器去做啊,手工真的很费事”。

 

但,这场寻找古老中国行将失落的手艺的逆流之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Part 01

当导演遇见传统匠人

 


「年少成名」是刘煜晖的人生注脚。

 

他是福建南平人,大学时期就因为拍了一部电影而小有名气,顺利进入电视台做导演,24岁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

 

创业之路开始走的顺风顺水,除了承接影视项目制作,刘煜晖还与团队策划了婚纱微电影概念,十年前没人想过婚纱摄影还能拍成视频,因此在厦门做的婚纱电影机构生意如火如荼,一度在全国各地招生搞培训。

 

虽然事业正旺,刘煜晖心底还是更希望能做与创作有关的内容。在拿到飞博共创的投资后,2016年他转战互联网短视频,记录各行各业的人物故事,其中,手艺人是重点。

 

“我觉得自己是个艺术修养不太够的人,相对「土」一点。”最初刘煜晖对于拍摄手艺人兴趣并不高,只是当做工作任务来完成。

 

但寻找手艺人的过程中,他意外接触到了非遗。

 

在匠仓早期的视频里,一位年轻的女匠人展现了掌上木偶头雕刻的流程:从劈木坯、精雕、裱黄土浆,到修整、画脸上粉底、盘发髻,一件半掌大、五官灵动的木偶绽放在手心。


 

更令刘煜晖印象深刻的,是河南做汝瓷的非遗传承人李廷怀。汝窑传世之作全世界还不到百件,痴迷于此的李廷怀放弃学业到汝瓷厂做学徒,把热爱当做毕生事业。

 

实际接触传统工艺与这些匠人们,让刘煜晖意识到机械化带来的量产与标准化,并不能取代手作的存在。

 

“精致度、立体感,还有它的整体神韵,完全不一样,”他试图去形容自己亲眼看到传统手艺时的震撼。“这就仿佛如今拍照技术已经那么逼真,但它和绘画的魅力还是有很大区别。”

 

这种发现「宝贝」的激动,很快被现实泼了冷水。

 

不少传统工艺由于被遗忘太久已经失传,年轻一代对其缺乏关注与了解。「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建盏曾在宋朝被钦点为御用茶器,是中国独有的工艺文化,被邻国日本奉为“无上神品”,在国内却鲜有人问津。

 

发源于中国、拥有7000年历史的漆艺,在海外同样被认为是日本工艺的代表产物,甚至日本的英文名Japan即为漆器。匠仓拍摄中国漆艺的那期视频,在评论区一度引发争议,一些并不了解的情况的网友认为,失传很正常,“漆器是在逐渐的发展中被瓷器淘汰掉了”。

 

匠人们则面临后继无人的忧患。有不少匠人告诉刘煜晖,如果这门手艺他们不做,恐怕就没有人继续做下去。“我师父做到92岁,我已经80岁了,再做十几年吧”,脱胎漆器匠人刘章淦感慨。

 

苦于工艺品有价无市,空有一身手艺的匠人们不少都生活清贫。匠仓团队在拍摄时就结识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做木板年画的同时,不得不靠另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

 

一些国际奢侈品牌靠匠人手工卖出天价,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最宝贵的手艺却无人问津?所谓「匠人精神」,怎么就成了他人代名词?本土文化真的要沦陷于国际化的浪潮中么?走访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刘煜晖越不甘心。

 

中国自己的传统手艺濒临失传,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袖手旁观。自己力所能及的是什么呢?一番思考与抉择后,他决定以新视觉短视频的形式传播非遗手工艺,让更多人了解不为人知的东方美。

 

「匠仓」名字的由来,就源于刘煜晖希望打造中国匠人与匠心之作的仓库。匠仓团队起先在福建、浙江、广东一带走访非遗传承者,刚开始过程并不顺利,有时经过网上搜索、四处问询联系方式,在当地打探找到人后,对方常以不愿被打扰为由而拒绝拍摄。

 

但从匠人们身上,刘煜晖看到了坚持的魅力。

 

畲族银器的传承人林仕元从17岁开始学习打银器,一干就是50多年。早年生活条件艰苦,他需要挑着担子去各村寻活儿,为新出生的婴童打造长命富贵锁,如今雕银工具已经传到了儿子手上。

 

91岁的剪纸大师袁秀莹做过眼部手术,却未曾放弃手艺,至今依然保持着随手描绘灵感的习惯。8岁开始看祖母剪纸,10岁正式从艺,她把自己那代人童年的游艺项目剪成《百子图》,希望为后人留下时代的记忆。

 

他们始终坚信,凭借自己以及后辈的努力,总有一天这些古老的艺术会被重新发现与认知。

 

越来越多不为人知的非遗工艺,出现在匠仓的视频里:漆线雕、连史纸、彩石镶嵌、建窑建盏、脱胎漆器......经过四年的积累,匠仓在传统工艺界的传播影响力获得了更多认可,还在去年爱奇艺随刻精彩大会上,将畲族银雕、漳州木偶头雕刻、九龙窑建盏等艺术带到了非遗展区。


 

亲眼目睹这些惊人技艺的世人,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巧夺天工。 


比如来自福建的漆线雕,稳稳地用一把刻刀将细如发丝的漆线勾勒出美人的冰肌玉骨与服饰花纹,“神仙手工!是我们大胡建的手艺~”、“也太精致了吧!这才是真正的高级手办!”评论区炸翻了天,网友们目瞪口呆之余,心底生发出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刘煜晖也从最初的不理解,到逐渐喜欢并领悟匠人精神。

 

他在视频上花的心思越来越细:相比纯粹的拍摄纪录,匠仓选择呈现传统工艺「开物」时的极致之美,比如拍摄龙泉宝剑的锻造流程,团队采用150帧的高画质去呈现炼钢时宛若烟火般溅射的火花,让这项重体力活有了刚柔并济的优雅。

 

除了从剪辑角度不断优化视频,匠仓也有意识放弃传统纪录片的节奏,让讲述匠人故事的视频更加互联网化,更贴近年轻用户的审美。


Part 02

「守艺」,还是让更多人「授艺」

 


但残酷的创业路上,光有情怀远远不够。

 

一方面,是被「抢救」的传统工艺要迈过商业化的门槛。作为精工细作的产物,非遗手艺相对高档的价位以及有限的产能,注定无法以大众快消品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部分产品在审美上,也存在与年轻人无法接轨的「代沟」。

 

另一方面,工艺类视频制作成本高企的问题摆在眼前。追求高品质拍摄的匠仓,四年拍了近200位匠人,一期视频从脚本阶段到制作上线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保持周更的高负荷运转意味着要花更多钱养人;然而内容变现不稳定,入不敷出成了刘煜晖不得不面对的危机。

 

从最早情怀满满、不计成本做好内容,到2018年下半年不得不思考生存问题,刘煜晖尝试过直播教学、电商带货等变现形式,但电商收益不足以cover支出,只能降低视频的产出量。

 

这让刘煜晖陷入两难。他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如今“粮库”告急,还要不要坚持下去?

 

“我们当然希望继续往下做,但营收如果一直跟不上,这就变成一项公益事业。”

 

前路坎坷时,他会回望多年前意气风发的自己,那时候压力没那么大,“会比现在更加一腔热血,做事情更纯粹一点”,刘煜晖言语间难免透着怀念。

 

目前匠仓10人左右的团队,不少是刘煜晖做影视时带出来的徒弟们。年轻人对做内容有着天然的热情,却也终需作出要鲜花还是要面包的抉择。

 

“同事们慢慢开始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小孩,情怀可以支撑你一年两年三年,但没办法支撑你继续走下去。”对于一部分人决定另谋出路,刘煜晖始终表示很理解。

 

还愿意留下来的人,一方面基于对老板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们和刘煜晖一样,在危机中瞥见了一丝希望的光亮。

 

传统工艺并非彻底没落。

 

在走访手艺人的过程中,即便是年迈的老手艺人,也在尝试不断创新技艺,做脱胎漆器的刘章淦就坚信好东西是老祖宗的根,“只要有思想、有梦想,不断去领悟,在原有的基础上一定能超越。”

 

而越来越多年轻面孔,出现在匠仓的视频里。

 

泉州的提线木偶演员蔡佳捷是90后,每次上台表演,他都尝试在传统技法上赋予木偶夸张的动作体态,让不了解木偶戏的年轻观众更有视觉上的享受。

 


新一代传承人懂得融会贯通:将欧洲金线绣融入中国丝绣制作,把西式家居与东方榫卯结构结合,有人发明了皮影涂鸦这样的延伸艺术,也有的让传统彩石镶嵌工艺走向更加国际化的审美。

 

他们对于传承与发扬传统手艺的拼劲与决心,刘煜晖感同身受。

 

“手艺人分两种,一种是只是「守艺人」,另一种则通过创新把自己的技艺更好传承下去。我接触的很多匠人,他们都在做这件事。”

 

匠仓用镜头守护这些传统手艺的努力,赶上了国潮复兴的时代浪潮。Z世代用户,对于传统工艺以及非遗文化兴趣浓厚;借助短视频的传播,更多人跳出对舶来品的青睐,而开始接触并了解那些瑰丽璀璨的中国本土文化遗产。

 

在匠仓的视频里,我们看到年轻的漆艺师兰鑫拜师于老师父刘章淦,9岁的小孙子每周日都去汝窑传承人李廷怀家里练习手拉坯,年薪百万的纪录片导演,放弃优渥的待遇,跑去乡下做木匠研究榫卯家具。

 

他们和刘煜晖一起,组成了中国手艺传承的希望。未来这一队伍还将不断壮大,众人拾柴,文艺复兴的大旗才能真正被扛起来。


Part 03

“做视频,也是一门手艺”



放缓了短视频拍摄的速度,刘煜晖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积极为传统文化寻找新的出路。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琢磨如何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随着消费升级的大势所趋,兼具美感、实用性与文化底蕴的中高端产品愈发受到青睐,为原创设计与「手作」概念提供了增值空间。

 

通过短视频引发关注,最终落地到工艺品消费、反哺匠人生活,这是刘煜晖的初衷。

 

此前匠仓尝试过工艺品电商业务,但团队精力有限,电商收入也不够稳定。刘煜晖深知搭建非遗文化的产业链不可能单兵作战,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比如最近上线的「匠新非遗」项目,就联合了茶具品牌泊喜、红点设计团队、故宫宫廷文化等共同打造创新匠人产品,希望能够真正为传统工艺的商业化趟出一条路来。

 

同时,匠仓也进一步开拓短视频广告业务,服务于有意打造匠心理念的品牌。

 

刘煜晖举了个例子:“比如某汽车品牌的定位是企业在做独具匠心的事,希望与传统匠人产生一些联名或者联动,我们可以提供这样的内容服务。”

 

在刘煜晖的理想蓝图里,匠仓「让世界看到东方美」的slogan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传统工艺要打通从内容到消费路径,至少还需要内容流量、资金以及电商流量的支持。

 

“我们想打造一个类似于匠人平台的存在,你不仅在上面能看到中国所有的手工艺,也可以随时买到相应的产品,它一定是出自原产地匠人最一手的东西。”

 

小时候,刘煜晖的理想是当一名业务员,他万万没想到,多年后自己要跑的“业务”是非遗。闽商遍布全球,身边的朋友们多数也做了生意,坚持在内容领域耕耘的似乎只有他一个。

 

而他的理想,变成了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通过随刻等平台,匠仓的视频不仅唤起了本土年轻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有望传播至五湖四海,让海外网友惊艳于东方美学奇迹。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天降大任」,怎么就落到了自己身上?

 

刘煜晖常听老婆吐槽,说你这性格放在古代叫做有道义,放在当下,太容易感情用事。

 

他从小城市的书香门第走出,母亲曾是教师,妻子与自己一样同是自媒体人。初为人父的他难免面临养家压力,从曾经的风光创业到如今的一穷二白,家里人有时也不能理解,刘煜晖为何对做匠仓这么执着。

 

刘煜晖却知道,除了对传统文化愈发痴迷,他一个人的兴趣能「点燃」更多人的热爱。

 

“关注博主后,知道了好多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手艺,真是长见识了!”每每看到网友们对于视频的积极反馈,都是刘煜晖坚持做下去的最大动力。

 

即便现在遭遇经营危机,他没考虑过转行。如果说做视频也是一门手艺,那么刘煜晖打算像他采访的那些匠人前辈们一样,选择了就是一辈子的事。

 

对自己现在的「手艺」满意吗,我们问他。

 

“不敢说很好,”他想了想。“但在把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展现给大家上,我们真的足够努力,未来还会不断精进。”

 

这是属于匠人的回答。



往期精彩回顾




必看高分电视剧来了!快来看看这里面有你的pick吗?
每个人假期都会做的事是......看完我笑了!
「吃下这颗🥝 」灵域男团and女团出道啦!你pick哪一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