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开局!西安建大院长谈发展(一)
(以下按照来稿时间顺序以学院排序发布)
土木工程学院将立足新起点,聚焦学校“11445”发展新格局和示范学院建设,踔厉奋发,担当敢为,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努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凝聚创新发展动力。学院党委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政治担当,把住基层组织建设这个重心,扭住党员干部队伍这个关键,不断提升治理能力,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学谋划、全力落实,集才聚智凝聚发展动力。
加强学科内涵建设,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为契机,充分发挥学院地域特色和学科优势,围绕乡村振兴、古建筑保护、高性能材料和减灾防灾、工程结构全寿命保障等领域推进学科交叉,实施“四+”转型升级。
引育培用一体推进,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建立人才长效培养机制,遴选优秀青年教师派出进修,与国内外高水平团队结对子;全面梳理各类人才项目申报评选条件,按年龄梯次选拔重点培养对象,长期跟踪、聚焦支持,有组织、按梯次培养高层次人才。
突出分类重点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本博一体化、硕博和本博连读;以培养创新思维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名课程、名教材、名团队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导师岗位审核制度,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强化有组织科研,培育重大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完善科研创新团队-学院-学校全过程组织管理机制,强化顶层设计,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积极申报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和奖励;主动对接重大工程和重点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加强学风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展国情、党史、校情、院情以及行业创新发展史等教育;弘扬“体育运动红旗院”精神,开展各级各类体育活动;开展就业提升计划,进一步提升本科生深造率、就业率。
2023年,学院聚焦“11445”示范学院建设,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谋划,全面推进学院学术能力建设各项工作,为全面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凝聚学院发展的人气。以教师学术能力提升为根本,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提质增效。根据学科建设规划和科研团队建设需求,精准引进有思想、有抱负、有水平的各类人才。分析教师队伍的学历、年龄、职称、学缘等结构特点,召开师资队伍建设专题研讨会,寻找破局良策。充分挖掘现有教师潜力,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高层次人才团队等访学交流。修订教师职称评审办法,以学术能力为核心,强化职称评审办法对教师个人发展的导向作用。
实施有组织科研,提升学院发展的士气。主动服务学校“建筑科技”学科链群,发挥其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方面的基础作用,以学科交叉为突破,以建筑机械智能化为重点,聚焦建筑机器人、建筑3D打印等方向,凝练4-5个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建立科研团队并配置资源。树立信心,全力以赴,力争在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实现突破。谋划组织省级科技奖励申报,力争申报省级科技奖励1-2项。
坚持以本为本,夯实学院发展的底气。统筹安排,狠抓落实,高质量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按照“智能+”转型路径,面向行业发展需求对机械工程等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稳步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做好智能制造专业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以评估认证为契机,开展质量建设年活动,推进本科教学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做好省级教学成果奖等重要成果的培育和申报工作。做好名课程、名教材、名教师“三百计划”的组织申报工作。
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放松,扎实推进“11445”示范学院建设任务,不断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以“全省党建标杆院系”建设为有利契机,积极探索党建体制机制创新。高标准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打造“冶金党建”特色品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各项事业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开展学科调研,制定第六轮学科建设任务清单。按进度高质量完成冶金工程博士点合格评估工作。积极配合相关学院,完成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点申报工作。加强学术交流,主办、承办2-3场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升学术影响力。
全力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两个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完成“先进材料制造”拔尖创新班各项筹备工作,为如期开班做好准备。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完成“11445”示范学院慕课课程培育建设项目,凝练教学成果,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加强国家级项目申报动员、培训指导及组织策划,力争国家级项目再有新突破。出版《冶金工程学院科技成果集》,推出“冶金学院学术简报”微信公众号,积极对接“秦创原”等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持续提升科研服务能力。加强与行业头部企业的科研协同创新,组织重点团队申报省部级、国家级奖项,力争国家级奖项实现突破。
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高质量完成年度引才计划。加强师资培训深造,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高水平大学、院士团队、行业重点企业访学深造、实训实践。编制《2023-2025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启动实施第二批“精炼”计划人才培育项目,打造“引才-选才-育才-用才”贯通的一体化工作闭环,形成贯穿人才成长全周期的“阶梯式”工作机制。
持续优化“多位一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及“淬金”“百炼”“点金”“熔炉”四大育人计划,推动形成特色鲜明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举办65周年院庆系列活动,回顾办学历史,总结办学经验,凝练院风、院训、办学精神,建立学院形象标识系统,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理学院是学校基础知识教学的主力军,也是学校的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基地。2023年,理学院将围绕“强基、育人、融合、创新”的发展理念,发扬“三牛”精神,以“十抓十突破”为发展思路,持续推进学院事业跨越式发展。
一抓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在专业建设上谋突破。树立“一盘棋”意识,在做好基础教学审核的服务保障同时进一步加强学院专业软、硬实力建设。
二抓力学博士学位点申报,在学科发展上谋突破。锚定力学博士点申报目标,积极寻求同行专家问诊把脉,积极凝练学科团队特色成果,进一步提升社会认可度。
三抓省部级科研平台申报,在科研攀登上谋突破。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领域,积极申报省部级基础理论创新平台,进而谋求高水平论文和重大项目等方面的新收获。
四抓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在标志性成果上谋突破。以名师、名课、名教材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基础教学内涵建设,凝练一批符合我校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资源。
五抓课程思政研究,在教书育人上谋突破。发挥好课程思政示范中心作用,进一步实施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研究,践行“立德树人”使命责任。
六抓科学普及教育,在社会声誉上谋突破。以物理科普实验中心建设为抓手,开展基础学科兴趣培养,浓厚校园基础理论学习氛围。
七抓高水平人才引进,在师资团队上谋突破。继续积极招才引智,努力引进一批具有科研潜力的青年博士,柔性引进学科骨干,为学院发展增添动力。
八抓科研方向凝练,在学科交叉上谋突破。积极与优势学科交叉创新,形成科研特色,努力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九抓创新创业竞赛,在创新育人上谋突破。努力保持数学建模竞赛良好发展态势,推动其他基础类竞赛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学院创新育人硬实力。
十抓本科深造率,在培养质量上谋突破。学院、学科、专业一体推进“教师、学业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全员参与的专业培养新模式,实现育人质量再提升。
学术能力建设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适应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2023年,是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开局之年,学院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教学和科研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谋求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学生培养和教师发展相辅相成、产出成果和培育人才并重并举。从教学、研究(宣传)、学科、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切实提升能力建设。
今年,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校“11445”发展新格局,重点抓好教学评估工作,高质量通过审核评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建设成为校级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聚力建设陕西高校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精心指导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力争获得省部级竞赛优异成绩。设计“千问千答”微信公众号并上线运行,制作“千问千答”“师生面对面”“经典品读” “学有所思”四个板块,精选内容,每周推出一期并持续更新。动态研究学情舆情,开展本科生思政综合素质应知应会分级测试,形成滚动式、常态化思政学情引导机制。依托“一校一品”打造建大特色的问题导向式“大思政课”教育模式。
今年,学院将依托学校建筑科技学科链群的优势,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制定提升学科建设方向目标,实施青年教师学术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高级别项目培育,召开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全国学术会议。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做好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改革与建设、研究生公共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对标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对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求,夯实学科基础,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国际教育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校“11445”发展新格局和“双一流”建设方案,以“‘一带一路’发展框架”为蓝图,推进开放办学内涵建设,为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知名度贡献力量。
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助力学科建设。紧密对接学校国际交流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需求,借助学校“丝路沿线国际建筑科技大学联盟”合作高校和海外工程企业等平台渠道,深挖校友资源,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宣传、推介专业和导师,扩大专业和导师的影响力,提升国际学生的生源质量,助力学科建设。
面向企业需求,培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稳妥推进境外国际学生入境返校并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深化“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文化、融汇专业素养”的知华友华人才培养主线,将中国文化、中国国情、中国技术标准融入国际学生培养全过程。通过企业走访、校友联络、供需接洽等途径,对接企业需求,搭建国际学生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平台,尝试建立校企联合、企业定制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面向行业需求、满足海外企业属地化要求的国际人才。
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趋同化培养机制。全面优化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国际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国际学生“中文+职业”培养模式,整合学科课程资源,搭建校内研究生培养层次全英文课程库,提升国际学生课程体系的兼容性,完善趋同化培养与管理机制,激励高层次国际人才培养和成果产出。
扎实推进质量认证,丰富“留学建大”品牌内涵。全面落实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及相关文件,严格执行国际学生招生、培养和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出台和梳理学院内部工作机制流程,配合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以评促改、以改促建”,扎实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认证工作,提升校园国际化氛围和水平,丰富“留学建大”品牌内涵。
在学校教育事业迈向高速发展之际,继续教育学院紧紧围绕学校2023年工作要点,全面落实“11445”示范学院建设任务,不断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学院将不断夯实办学基础、加强教学方式融合创新、发挥企业培训特色、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推进我校高等继续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转变教育观念,把好学院发展之舵。树牢以生为本意识。树立“人人皆可学”、“时时皆能学”、“终身学习”的新观念,把学习从单纯接受学校教育扩展到全社会接受继续教育。采用适合成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借助新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广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完善学历教育,强化生源基地建设。寻求相对稳定的生源市场。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集中力量寻找合适稳定的生源市场,有的放矢地制定和实施有关招生推广策略,逐步改变以校外联合办学为主依赖他人生源的现状。同时,对已形成的特定生源渠道,要不断加以维护,有针对性地提供教育教学服务,从招生的专业设置、办学形式、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等多方面来满足特定的生源群体需求。
优化教学方式,夯实教学管理基石。实现传统继续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融合。要以教学需求为导向,探索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继续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要建立和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支持服务和课堂面授相结合的融合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
办好非学历教育,履行社会服务职能。非学历教育包括专业业务培训、企业职工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体闲教育、养老教育等。非学历教育要实施品牌战略,发挥自身培训项目特色,树立自身项目品牌形象,形成特色培训品牌文化,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从“寻求委托型”向“接受委托型”的根本转变。
强化供给侧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努力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要在函授站点设立、招生规范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制度、质量评估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等阶段,努力调整改善原有教育供给中滞后于经济新常态的方面。还要努力改善教育供给结构,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供给侧结构,实现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根本转变,进而推进学院高等继续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合同额6280万!西安建大研发的“干法钢尾渣处理系统”签约国内首条生产线
《当代建筑》专访刘加平院士:新地域绿色建筑
西安建大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拟接收调剂专业公告
点赞!西安建大研究生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建大·历史·文化
“西迁”故事 I 西迁大潮中的建大 I 校名更迭记 I 苏南工业专科学校 I 青岛工学院 I 西北工学院 I 东北工学院 I 梁思成雕像 I 欲栽大木柱长天 I 打开《筑梦之门》I 我的建大 I 德业双馨启后学 I 沧海襟怀报家国 I 启梦 · 筑梦 I 体育运动红旗院
长
期
征稿
西安建大官微
讲好建大故事
传播建大声音
弘扬建大文化
传承建大精神
欢迎提供图文/视频/创意作品等投稿方式:290046137@qq.com
审核:赵阿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