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质量开局!西安建大院长谈发展(三)

· 高质量开局——院长谈发展 ·

编者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建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踔厉奋发、主动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之以恒推进“11445”建设方案各项重点任务,力争各方面工作都有新的突破。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围绕学校2023年工作要点,全力谋划学院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11445”示范学院年度重点任务落地落细落实,学校党委宣传部策划推出“高质量开局——院长谈发展”栏目,邀请各学院院长谈2023年的学院发展思路、重点工作等情况。


(以下按照来稿时间顺序以学院排序发布)


2023年,学院将贯彻“11445”发展新格局要求,以“学科上台阶,专业扩影响”为目标,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本为本”,持续开展学风建设系列活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底线,开展专业自查自纠,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确保高标准高质量通过审核评估,切实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引擎,强化课程团队架构,鼓励高质量教学成果产出;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和优秀教材建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优秀师资为保障,进一步扩增高水平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团队带头人引领和绩效刺激作用,建成学术和教学双强的师资。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持续推进学科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以专业博士点申报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实践基地库,推进研究生线上课程、教材、课程思政和案例建设,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以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规划和布局为指引,瞄准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围绕地方经济结构调整、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需求,申请建设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申报国家级大项目大课题。

以健全学科方向为根本,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培育固废资源化、场地修复、生态工程和环境新材料等学科潜力方向。

以“智能化”“健康化”发展为契机,整合学科资源,调整学科结构,努力发展智慧环保和环境健康等学科新增长方向,不断增强学科竞争力。

“秦创原”“双碳”战略为驱动,建成水方向优势突出,环境新材料、气、固废和智慧环保等方向特色鲜明,生态工程和场地修复等特色凸显,国内领先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环境类学科。



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重大科技需求,以“国际化合作和人才培养国际化”为特色发展目标,依托学校“11445”发展新格局,努力推动学院高质量快速发展,积极助力学校“国际建筑科技新高地”建设。
学院成立四年来,已发起成立2个国际学术组织、获批2个省部级国际合作平台,与欧洲近十所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ROOMVENT 2022室内通风国际大会”“地下空间空气环境保障国际会议”等多个国际会议等。 
2023年,建科学院将以“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创新特区建设为牵引,通过成立国际学术组织,举办国际会议和学术活动等,力争建立起稳定、高效、可持续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一是发起成立“建筑设备·丝路国际合作中心”和“丝路国际博导(专家)工作站”,选举第一届理事长单位并建立秘书处机构等,实施“丝路国际博士后交流计划”,促进国际间高校教师互访交流;二是举办第三届“丝路青年学术论坛-地下空间空气环境保障国际论坛”和“丝路国际研究生夏令营-建筑设备科学国际优秀研究生夏令营”,推动国际留学生的招收工作,并选拔学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攻读学位等,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面对目前学院各专业发展不均衡,师资结构差异较大等现状,学院将充分发挥暖通学科的优势,结合建筑智能化学科特点,努力拓展“国际+”“智能+”等转型路径,全面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争取在高层次人才引培、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和重大奖项等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启动国际“花甲”人才柔性引进计划,引进外籍教师1人,全力支持学院教师申报人才项目,力争获批省部级及以上人才/人才团队1-2个;二是完成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建环专业、建筑智能化实验室的高水平组建工作,成立“智慧化建筑环境与储能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三是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较大转化收益,做好社会贡献与服务。
“力,形之所以奋也”。面对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学院全体教职工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努力推动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化内涵式发展,实现个人发展与学院发展的和谐统一。进一步发挥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及建筑智能化专业学科特点,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以专业技术为国计民生保驾护航,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材料学院将秉持“材料报国、材料强国”的理想,发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精细严实,敢为人先”的材料精神,在顺利完成2022年预定示范学院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十四五”学科建设目标完成情况,查找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固强补弱,制定2023年的重点任务。通过分解任务、制定进度节点,夯实责任,落实到人,确保2023年各项重点工作顺利开展,谋求学院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2023年学院将重点做好以下十项工作:聚焦学院发展难题与痛点,科学谋篇布局,深入推进“11445”示范学院建设;以评促建,全力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推动弱势专业进步发展;整合资源、凝练方向、突出特色,科学论证,做好材料与化工专博点的申报;引育并举,推动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建设;依托科研团队,常抓不懈,保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准数量稳定,谋划军工科研项目的突破;依托行业领头企业,加强横向联合与技术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策划科研成果凝练报奖,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固守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地位,扎实推进课程、教材、课程思政团队建设和本科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研究生培养监督与管理,完善学院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依托学生“成材中心”,构建学生荣誉体系,制定并实施学院“五四”评优办法,英语、高数等基础课程通过率和优质生源率稳步提升;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持续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争取2023年互联网+、挑战杯竞赛再创佳绩;依托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大学联盟,推进与联盟高校相关学院的合作,加强师生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学院的学术声誉与影响力。



2023年,文学院将以学校“11445”发展新格局为指导,以创建示范学院为契机,以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建筑科技”学科链群为依托,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实现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突破和冲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奠定基础。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将学院建成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土木、建筑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社科基地,为学校各项事业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文社科支撑。发展任务: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整体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助力提升本科生四六级通过率和深造率;积极推进申报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冲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凝练学科特色,优化专业和师资结构,培养一批稳定的师资队伍,产出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大力推进教育教学与改革,健全完善专业实验教学设施,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促进新文科建设。发展措施:入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强特色、上水平、向未来。持续师资队伍建设。在强基教学团队的基础上,选派师资进行培训,通过“雅思、托福”教学团队、开设“雅思、托福”专题课程,助力提升全校学生出国深造率;加强教学实践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找差距补短板,稳步提升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邀请双一流学校大学英语教学负责人开展专题培训;积极对同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调研;联合教师发展研究院组织一系列教师发展技能培训,围绕讲座、示范、交流等。坚持学术立校,推动学院内涵发展。以学校 “建筑科技”学科链群为依托,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充分发挥现有的空间美学与城市文化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西安市城乡规划与建设工程法律研究会等相关科研平台和学术研究机构,致力于构建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文科学科跃升”战略布局,以强化“新文科”特色学科建设,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诊断现有专业,找差距补短板,针对个别专业结合招生就业和西部评估中心专业评估结果以及综合学校整体布局,采取撤、停、减等措施增强现有专业的综合质量。持续稳定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和学科团队培育力度,为学院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新时代,新任务,给资源工程学院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学院将持续围绕“四+”转型路径,向智能采矿、绿色选矿、透明安全方向深度发展,以变革拓新路,以创新强引擎,在不断突破中谋弯道超车。
强化思想引领,理清思路谋发展。学院发展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推进落实学院“11445”发展新格局建设任务,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突破常规、突破约束、突破壁垒,强化变革、强化创新、强化引领,把握新工科建设内涵,着力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区域和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围绕主责主业,厘清重点抓发展。2023年,学院将进一步优化学院管理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评促建,配合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推进本科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课程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力做好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工作;持续开展学风建设,力争创新创业有新突破;加快矿山设计研究院挂牌与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深化国际合作,办好丝路矿业高校高峰论坛。
紧密结合实际,夯实举措促发展。学院将针对“11445”示范学院建设计划以及学校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班子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制定矿山设计研究院管理模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与挂职锻炼,安排1-2名青年教师到企业、政府部门挂职锻炼;邀请院士、学科评议组专家以及知名学者,召开学科论证会;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成效,以期实现学生基础课挂科率下降,标志性创新创业大赛进入国赛,学生就业率和升学率位列全校前列;推进设计院资质升级,完成合同额1000万元;依托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深化与海外资源类高校的战略合作和互学互鉴,吸引国内外学术大师参与学生培养;推进双语课程教学、开办英语和俄语口语班等。
资源工程学院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一抓到底,扭住不放”的执着和坚持,在未来发展道路上谋变革、强创新、勇突破,推进学院学科建设上台阶、专业发展上水平、人才培养上质量,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3年,化学与化工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对标“11445”发展新格局示范学院年度建设目标,聚焦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等重点工作,补短板、强弱项、抓重点,加快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强化人才引培工作,推进教师队伍建设。2023年学院将继续保持引才工作力度,注重引培结合,强化政策引导,通过职称评审、业绩分配等实现教师分类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2023年计划引进9名高水平青年人才,力争在二三级教授、专业领军人才等方面取得进展。
注重内涵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23年学院将继续完善特色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推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显著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聚焦升学率、四六级通过率、高质量就业率等核心指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继续深入落实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本科生“三进”制度,深化开展“朋辈导师”活动。同时推进化工专业工程认证、新专业申报及本科专业审核评估工作。
继续稳步落实“强基计划”“化学+”计划,不断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2023年学院将强化作为学校实施“强基计划”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化学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小班授课制,扩大“化学+”计划、“化学订制”计划实施范围。继续开展基础课教学“大练兵”活动,强化《大学化学》等化学基础课程MOOC建设,启动《工科分析化学》教材编写和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提升化学基础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强化基础化学对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筑牢学生可持续发展根基。
聚焦“绿色+”“健康+”核心转型路径,凝练特色学科方向,产出高水平成果。以博士点申报和提高社会服务贡献度为目标,瞄准国家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战略,引导研究方向深入“化学化工+能源”“化学化工+环境”“化学化工+健康”“化学化工+材料”等重点前沿交叉领域,培育学科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强有组织的科研,组建学院科研人才团队,产学研协同发力,在国际顶尖学术论文、国家级科研项目、高等级科研平台及科技成果奖励等关键指标上实现新增长,为学校“11445”发展新格局构建贡献化工力量。



2023年是我校高质量推进“11445”发展新格局的关键之年,作为贯彻落实学校“四强”战略和“四+”转型的主要部门之一,交叉创新研究院将紧密围绕学校“11445”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各交叉研究平台的主阵地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为引擎,以深化交叉创新机制为动力,促交叉、求突破、重创新、攀高峰,加快培育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和高水平领军人才,为我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交叉院的重点工作是促进各交叉研究平台内涵式发展:
以文物院为依托,构建以大遗址展示利用为特色的文物保护全链条科研团队。充分发挥我校在大遗址保护规划设计及展示利用方面的成果积淀和特色优势,积极申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承接汉长安城、秦始皇帝陵等全国有影响的大遗址规划设计,带动相关学科和科研人员深度参与科研项目,构建文物保护全链条科研团队。
以生态院为依托,强化以城市生态学为研究重点的生态学科建设能力。积极争取资金、场地、设备等资源,加快推进城市空间梯度野外生态系统监测台站与中心实验室建设。对接社会资源承担生态修复等领域科研项目,尽快形成城市生态学团队的科研成果产出能力。
以韧性城市院为依托,打造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等学科的国际交流窗口。充分借助默罕默德教授在韧性城市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支撑我校韧性城市研究与国际接轨,引进海内外高水平人才,积极申报陕西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开展韧性城市领域的国际交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为促进高质量交叉创新成果产出,交叉院围绕搭平台、引人才、设基金、营氛围等方面,形成一系列举措:
持续组建交叉研究机构。布局筹建环境医学与健康人居研究院、城市智能感知芯片研究院、黄土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交叉研究机构。充分发挥我校“两高一疆”的地域优势,联合地方政府、国企等,尝试在山西、青海、新疆等地组建地方研究院。
强化人才引进的力度和精度。紧密结合交叉分院的实际人才需求,为已经引进的青年博士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并量身定制学术发展规划,并重点围绕生态学、考古学、水文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学科方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继续联合科技处设立前沿交叉培育专项基金,引领培育标志性交叉科研成果。
提升交叉学术氛围。组织开展“前沿交叉学术讲座”和“建筑科技”学科交叉论坛,为开阔研究视野、优化交叉方向、提升学校学术声誉提供交流展示平台。


往期精彩推荐

高质量开局!西安建大院长谈发展(二)
高质量开局!西安建大院长谈发展(一)
@建大师生,您有一份倡议书请查收!
西安建大新材料研究中心在国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建大·历史·文化

“西迁”故事  I 西迁大潮中的建大 校名更迭记 I 苏南工业专科学校 I 青岛工学院 I 西北工学院 I 东北工学院 梁思成雕像 I 欲栽大木柱长天 I 打开《筑梦之门》I 我的建大 I 德业双馨启后学 I 沧海襟怀报家国 I 启梦 · 筑梦 I 体育运动红旗院



稿

西安建大官微

讲好建大故事

传播建大声音

弘扬建大文化

传承建大精神


欢迎提供图文/视频/创意作品等投稿方式:290046137@qq.com



出品:党委宣传部来源:各学院编辑:王俊  翔子

审核:赵阿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