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76年就来西安外院任教的“中国好人”法国外教辞世

2015-10-12 法语世界


1919年 他出生在法国的名门望族,没有婚姻,没有子女,学了十几种语言,游历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1968年 抵达香港任教。

1976年 他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来到西安外国语学院(现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

1993年 他获得法国拿破仑荣誉勋章。


1997年 他成为陕西省第一位获得永久居住权的外籍专家。

2014年 他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2015年10月10日14时05分一位被称为“中国好人”的法籍老人——让·德米里拜尔与世长辞,享年96岁。让的遗愿是将遗体捐赠给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家中只有两书架书籍 和学生们送的陕西民间工艺品

10月11日下午,华商报记者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雁塔校区外国专家公寓楼,看到了这位获得法国拿破仑勋章(法国最高荣誉勋章)的西安外院终身名誉教授的家里,约60平米的公寓非常简朴,仿佛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除了几个装满汉语、法语学术专著的书架和几件旧家具外,角落里一个木架装满兵马俑、大雁塔模型等陕西工艺品,这些都是让在西安近40年生活期间,朋友和学生们送给他的礼物。

让的法国老朋友“老张”从武汉赶过来送他最后一程,同为从法国来到中国任教的法国人,“老张”说,“从1989年我来到中国时,就认识让了,他是我们的精神领袖,也是独一无二的老朋友,他的精神鼓励着我们所有人。”


“和让亦师亦友,几乎是一拨又一拨的学生,陪让度过了在西安的日子。”在让的家中,华商报记者见到了受他资助过的学生张成,尽管已经毕业十年,而在西安期间,张成和一些朋友一直照顾着让最后的生活,“让生活简朴,饮食简单,只吃一点面包、牛奶和奶酪,而价格最便宜的方便面是他生活的必需品。在以前身体好的时候,因为怕麻烦别人,让几乎都是自己做饭,后来生活不便,我们轮流照顾他。”

“让在生活中非常简朴,家里除了书都很少买东西,但他对别人,甚至是路边的乞讨者,都非常慷慨,几乎是每次见到都会多多少少给点钱。”张成向华商报记者展示了让的“针线包”,一个鼓鼓囊囊、缝缝补补的小包,是让简朴生活的见证,“他所有的袜子,都是自己缝缝补补一直穿很久。”


“作为第一批中法交流的专家,让57岁来到西安外国语学院任教,一直到65退休的7年间,原本是领法国和中国的两份工资,但第一年后他就主动推掉了中国的这份工资,因为他觉得中国当时太穷了,钱应该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郭太初说,“让的慷慨,改变了很多农村青年的命运,帮助他们学习法语,出国深造。”


中国的文化源头 吸引他来到中国学习学习再学习

为什么放弃法国家乡优越的生活条件,留在中国?让的朋友回忆起他们曾经的一些对话,让曾在回忆起西安工作生活的经历总显得很快活:“是西安神奇的文化,吸引着我来到这中国的文化源头,学习学习再学习。”接着,让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他在香港学汉语的时候,非洲非常贫瘠,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给非洲提供贷款,有些很富裕很发达的国家贷款都有利息,但只有中国不要。就这样,让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也影响了让的思想。还有就是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他觉得这是一个有潜力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这样的民族一定会引导世界。


(华商报 任娇/文 黄利健/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