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好奇:非洲人都吃啥?
非洲普通人都吃啥?这是我到非洲以后被问的最多的问题,果然吃货身边多吃货。今天就满足你们的好奇心,有请世界美食大家庭中的奇葩——非洲料理!
非洲人都吃些啥
主食
木薯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农民伯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地干,海南的水稻一年能三熟。纬度更低的非洲人民就不一样了,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安心等待自然的馈赠。刚果没有水稻,也不产小麦(所以不要问我他们为啥不吃米饭和面包了),木薯是最常见的粮食作物。雨季随时播种,不用管,六个月就能收获。
木薯和我们常吃的红薯同科,都是块根作物,但根、茎、叶均内含氰基甙(使人头晕呕吐,严重可毙命,据说比砒霜还厉害),必须用水久浸并煮熟才能解除毒性。当地人将木薯挖出后一般先放在小溪里泡几天,然后去皮洗净。从中间切开,剔除粗壮的根茎纤维,用木棍反复杆压揉碎,等木薯变软了,用大芭蕉叶包起来在沸水中煮几分钟。捞出来再将木薯分成小份,同样用叶子包裹,用线系上,做成“木薯粽子”再放回锅上蒸。蒸熟即可食用。木薯粽子可以存放几天,想吃的时候就拿出来切几块。不像红薯的甘甜,木薯味道偏酸,而且有股淡淡地臭味,所以中国人一般都不太适应。
bigger than bigger的“木薯粽子”
做好的木薯
Foufou
Foufou是当地语林加拉语,指木薯粉,看着和面粉一样,闻着却是酸爽无比。木薯有毒,吃多了积食胀气,木薯粉不会,因此很受欢迎。精细木薯粉很贵,粗磨的便宜,大概500非郎/公斤,普通家庭基本能够消费(合5元/公斤,对比国内面粉价格,可以看出刚果的物价还是挺高的)。富富和藕粉一样,开水直接冲熟,当地人揉成团沾着酱汁吃。其实木薯粉国内也吃,鲜芋仙的芋圆还有珍珠奶茶里面的珍珠就是,只不过磨得比较精细,而且小所以没了酸爽的味道。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每天吃一大坨酸爽芋圆当主食的赶脚。
饭蕉
到非洲才知道香蕉有三种,除了国内能见到的普通香蕉和小芭蕉,还有一种不能剥皮直接吃的饭蕉。比普通香蕉粗,能长到半米长。没有完全熟透时,切段用水煮熟了吃;完全熟透变黄了就只能切片油炸着吃了。味道和香蕉一样。
Safou
没有找到safou对应的中文,可能中国确实没有这种作物吧。Safou长得像小茄子,一串串挂在树上。摘下来蒸熟剥皮吃。果肉金黄色,纤维感比较重,核大肉少。味道偏酸发苦,当地人直接吃,中国人吃的话一般会蘸糖。
蔬菜
sakasaka
就是上图中右侧的那个看上去有点像**的东西,不过菜不可貌相,如果要评选不容错过的刚果美食,sakasaka应该算No°1。木薯或饭蕉配sakasaka对于刚果人来说就是我们的西红柿鸡蛋盖饭,家常又好吃。主料是木薯叶。将木薯叶洗净剪碎捣压,也可加入其他野菜。木薯叶在捣捻的过程中释放大量水分,成糊状后倒入锅中煮。待水分差不多干了加入盐和大量棕榈油继续煮,有条件的家庭还可加入少量碎鱼肉。煮熟之后saksaka就做好了。就像我们的西红柿炒鸡蛋会有加不加糖的争论,不同人做sakasaka放入的配料也不近相同,味道也千差万别,一些富裕家庭甚至会放入牛肉粒或者高档海鲜。所以看一个非洲当地餐馆的水平,不妨先点一份sakasaka试试。
野菜
布拉柴维尔市中心的菜市场
每次从非洲回国,最想干的一件事就用火锅大片大片地涮绿叶蔬菜吃。因为当地的蔬菜品种太少了。这也是很多人到非洲反而胖了的原因。除了木薯叶子管够外,其他蔬菜都没有大规模种植。在首都市中心的菜贩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质量很一般的西红柿、黄瓜、菜头、胡萝卜、木耳菜、茄子、芸豆、菠菜等蔬菜。当地人更经常吃的,是一些我们叫不上名字的野菜,甚至他们自己也只能用当地语而不是法语来说这些菜,比如koko、baril、intif……旱季还好,到了大雨季,雨水冲刷使得野菜很难生长,蔬菜价格变贵,反而成了奢侈品。
瓜籽饼
瓜籽饼算是当地人的一种小食。将葫芦籽或南瓜籽捣碎,与碎鱼肉混在一起包在芭蕉叶内捆好定型,放在锅上蒸熟静置,晾凉了剥开芭蕉叶切片食用。嚼起来就像嗑瓜子一样嘎吱嘎吱的,味道可口。
水果
味美价廉的热带水果简直是让人留在非洲的一大动力!你有过被甜醉了的感觉吗?自然熟透的菠萝和芒果,一打开果香扑鼻,果肉入口即化,满嘴的蜜汁像酒一样,根本停不下来。椰子、木瓜、荔枝、红毛丹、柠檬、油梨、百香果、山竹……各种热带水果应有尽有,而且几!乎!不!要!钱!一般黑人自家院子里都有长,想吃了就去摘点,即使是在外面买,也很便宜。
当地雇员采摘油梨
海鲜
刚果的海鲜河鲜资源像热带水果一样丰富,肥美的螃蟹、饱满的扇贝、鲜嫩的对虾、半米长的龙虾、几米长的凯门鳄……还有各种各样的鱼:鲈鱼、鲤鱼、石斑鱼、鳎目鱼、鲑鱼、黄鱼……但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当地百姓的饮食,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捕捞没有形成产业,在21世纪的今天,刚果人依然采用最原始的方法:个体乘坐独木舟下水打捞。这绝对是件风险大收量小的买卖。所以海鲜在刚果也是个奢侈品。而且黑人普遍没有处理海鲜的烹饪经验。普通人能勉强消费得起的主要是罗非鱼和鲶鱼。这两种鱼长在近海,易被成批捕捞。黑人做鱼方法很简单,或者用烟将整条鱼熏黑熏熟,或者切断放在芭蕉叶里烤熟。烤制的鱼较好地保留了鲜味,值得一试。
烤鱼
熏鱼
肉
丛林肉
烤鸡肉
肉永远是穷人的最爱。每次使馆开招待会,剩下的肉都被当地雇员一扫而空,但是素菜他们碰都不碰一下。在刚果,牛羊肉要买到6000多非郎一公斤(合70元/公斤,所以并不是贫穷的地方物价就低,有时恰恰相反),普通家庭很难负担起。猪肉和鸡肉相对便宜,约2000多非郎一公斤,当地人偶尔吃一次。他们吃的最多的,是丛林肉。2014年埃博拉在非洲肆虐,这个词屡被媒体提及,并被认为是传播埃博拉的元凶之一。丛林肉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词汇,泛指一切在丛林中捕获的野生动物。我去过几次当地人的集市,在那里看到的景象至今回想起来仍然震撼:有血肉模糊拳脚紧攥的“婴儿”,一问才知道是猴子;有尾巴极细极长、头很小躯干巨大看上去完全不成比例的仓鼠;有被剥了皮卷成一团的穿山甲;有半死不活的蟒蛇;有超级大翅的蝙蝠;有血盆大口的鳄鱼;更多的是完全不认识、从没听说过的动物。有些留着全尸,有些已被大卸八块、身首异处,但都血糊糊的,上面爬满了苍蝇、臭虫。人一凑近,无数苍蝇变成一阵黑旋风“嗡”得刮起又马上有恃无恐地落下。野生动物本就夹带各种病菌,再加上刚果人的做法十分粗糙,不能保证完全烤熟,所以传播疾病也就不足为其了。
毛虫
拇指粗拇指长绿油油的毛毛虫,长着细绒白毛,无数个小短腿拖着肥硕的身躯你踩我我挤你的在盆子里不停地蠕动。这场景,想想就一身鸡皮疙瘩。卖毛虫的妇女还会时不时地把手伸进去拨弄一下。也有卖烤熟了的虫子的,黑色的虫子在地上堆成一座小山。当地人都说这个营养高,给小孩子吃最好。如果你有勇气,不妨一试。
酒
棕榈酒
在婚丧嫁娶等重大场合,当地人一般喝棕榈酒。乳白色,半透明状,自家当天酿当天喝,不能过夜存放,酒精度不高,味道特别。
啤酒
基本上每个非洲国家都有自己的啤酒品牌,刚果的叫Primus,是一家比利时投资建设的酒厂。一瓶5000非郎(合50元),对当地人已是奢侈。中国人普遍认为比国内的啤酒要好喝一些,因为麦芽纯度高。
非洲普通人的饮食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没有八大菜系、各种烹饪方法,非洲菜就是这么的原始自然。它的简单,一是食材单调,二是做法简陋不讲究,三是调料贫乏。除了盐、辣椒、洋葱、香芹和西红柿,几乎没有其他调味品(没错,当地人把西红柿和洋葱视为调料品),更不要说什么复杂的香料了。食用油是低品质的棕榈油,红彤彤的(高品质棕榈油呈金黄色)。这样做出来的饭很难不传播细菌。我有幸几次被邀请到刚果人家里吃饭,每次回来都会闹肚子,严重时甚至上吐下泻发高烧。久经国内各种添加剂考验的中国胃在非洲食物面前被彻底打败了。
当地人一天一般只在下午两三点以后吃一顿饭。大自然里长了什么,当地人就吃什么。所谓“穿衣一块布,吃饭靠上树,发展等援助,说话不算数”,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刚果几乎没有农业、畜牧业、养殖业、渔业、食品加工业……刚果可耕地面积1000万公顷,已开垦的不足30万公顷,利用率不到3%!中国援刚农业专家组来后,用我们精耕细作的方式试种木薯,产量竟是刚平均产量的16倍!食物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交流。随着人类开发改造自然的不断深入,食物的种类和做法也自然会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这个角度讲,非洲还处在从依赖自然向改造自然过渡的初级阶段。
同样让人惊讶的,是当地人毫无储存意识。朋友在听我多次炫耀非洲水果香甜无比后,要求我休假时带一些果干回去。我才突然意识到刚果没有果干。这里一年到头新鲜瓜果不断,当地人没有动力也没有意识去制作果干。没有必要就不会生产。大自然的丰富物产养育了非洲人,也造就了他们懒散、及时行乐的性格。黑人多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乐天派,很少考虑明天的事情。他们的工资一般日结,如果你一次给了他们几天的工钱,那他们当晚可能就会酩酊大醉明天不来上班了,直到过几天又没钱了再来。正是这样的生活习惯,导致他们没有抵抗灾害和饥荒的能力,也算是非洲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
不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加上西方殖民者的多年浸染,传统非洲菜也在一点点地发展和改变。比如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花生油,开始吃面包和法棍。有条件的家庭开始一日三餐,甚至做起了西餐。非洲的主要城市也不乏高档西餐厅,上层社会和外国人经常出入其中。传统与现代在这片神奇的大陆上交织出了别样的风采。
14年6月我和同事受邀到一位刚果高官家做客,他席间拿着木薯说中国没有这个东西,在华的刚果外交官很想吃,他要随团给他们背过去表示慰问。我当时还不能理解木薯对于刚果人的重要性,心想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没必要大老远带这个吧,就开玩笑地说:这东西也没什么味道,为什么要大老远地背过去?这位高官在中国待过几年,他说:你们的白粥和大米饭也没味道啊,不也要从国内运过来?我顿时语塞,竟无言以对。我忽然想起那些孤独想家的夜晚,那些病痛折磨的梦里,你唯一希冀的,不过是一碗妈妈煮的大米粥。于是忽然明白,无论贫富贵贱,乡情永远是相通的,而食物是最难被改变的习惯,是最浓的乡情。
本文转自公众号爬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