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留法五年,法语流利,42岁成最年轻医学院士,刚刚再获大奖
今年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中方打破惯例给予极高礼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亲自去西安接机并全程陪同。这位领导人就是陈竺,他曾在法国巴黎攻读博士博士后五年。刚刚,他与两位法国科学家一起,获得大奖。
他从一名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
到血液病治疗研究领域
享誉国内外的权威专家
再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农工党中央主席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他在人生履历中一次次写下浓墨重彩的传奇
他,就是陈竺
4月13日下午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
向他和法国科学家安娜·德尚、于克·德戴
颁发2018年舍贝里奖
以表彰他们
阐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机理
并开创革命性疗法
为拯救全世界千万患者的生命作出贡献。
他表示
这是对中国肿瘤研究工作的肯定
从“赤脚医生”到博士研究生
1970年
随着上山下乡的大军
他辗转来到江西省赣南地区信丰县
开始了6年的知青生活
每天收工后
他总待在家里看父母寄来的医学书
常点着煤油灯看到深夜
1974年
21岁的他成了一名赤脚医生
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
就会去找“陈医生”
1975年
他被推荐到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学习
勤奋好学的他毕业时
各门成绩全是优秀
被留校任教
工作之余
他翻译了数十万字的医学文献
1978年
他在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科进修时
结识了著名的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
这一年
高校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
爱才心切的王振义鼓励他报考自己的研究生
他夜以继日地自学大学课程
最终在600多名考生中获得总分第二
血液学专业第一的好成绩
王振义破格录取了这位没有上过大学的研究生
1984年
他凭着优异的专业成绩和掌握英语
法语两门外语的优势
成为新中国成立后
首批赴法国担任外籍住院医生的人选
来到巴黎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
一年后
他开始在这里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
主修分子生物学
1989年
他谢绝了法方的挽留,学成归来
他在自己博士论文的扉页上
工整地写下:献给我的祖国。
医学界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然而
归国初期
创业之艰苦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要建血液研究室更是缺人、缺设备
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吓倒他
小小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黎明
他带领同事们
边建设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体系
边开展了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原理
及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该病机理的研究
经过顽强拼搏
实现了我国人类疾病相关基因发现“零”的突破
并发现了维甲酸诱导早幼粒白血病
细胞分化的一组关键基因
(RIG基因系列)
1996年
他带领的研究小组与哈尔滨小组合作
在国际权威杂志《血液》上发表论文
揭示了三氧化二砷(即砒霜)
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
(细胞程序性死亡)
而发挥作用的
这一发现使砒霜这个古老的药物,
正式步入了现代药物治疗研究的主流
经过多年探索和试验
他发现维甲酸和砷剂
实际上是通过不同的途径
靶向作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
同一关键致病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并因此提出两药共用的
“协同靶向治疗”设想
临床试验中
90%以上的患者长期无病生存
王振义(中)、陈竺(右)、陈赛娟(左)正在讨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案
1995年
他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
这年
他只有42岁
是当时中国医学界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随后几年间
他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参与组织协调了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
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5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华医学科技奖及法国政府颁发的
“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骑士荣誉勋章”等
他所领导的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队伍
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陈竺组”
13亿中国人病有所医,人人都能够享有健康
2012年12月
他当选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
2013年3月
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他曾表示,
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是农工党两条工作主线
面对灰霾污染
他邀请环保、卫生、气象等相关部门
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召开有关专题研讨会
“13亿中国人病有所医,人人都能够享有健康”
是他最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