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如何学外语?广外原校长、法语教授黄建华最新撰文讲述女儿学外语经历

法语世界 2022-06-23


作 者 介 绍 

黄建华,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任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广州翻译协会理事长、亚洲辞书学会首届会长。学术成果主要包括《词典论》《英俄德法西日语文词典

研究》《双语词典学导论》等,主编的《汉法大词典》2018年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2006年被中国辞书学会授予“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授“南粤楷模”荣誉称号。

法语世界小编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黄建华教授应外研社之约撰写了《躬耕一生初心在,枯灯长卷慰平生》一文。本篇是节选自该文,经黄老同意授权转载。


迥异语言学习路,两代法汉翻译人


黄建华


我女儿迅余也是法语专业毕业,但我和她的法语学习方式完全不同。


女儿长到五六岁光景,她妈妈便教她法语。对小姑娘的咿咿呀呀之声,我起初并不在意,认为那不过是闹着玩而已。我知道很多人教小孩学外语都比较失败,英语教授的孩子英语不及格的也不乏其人。我在大学里就目睹过这样的情况:父母属异国婚姻,父亲一方是外籍人士,其子女的外语教育也未必能成功,唯有母亲是外籍人士才有望稳操胜券,因为母亲说的外语其实是 “母语” 嘛。

而我和妻子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成年后才开始学习法语,严格说来,是 “未到家”的,从学术的角度来说,那就是始终达不到目标语水平。曾有好心同事相劝,让孩子顺其自然吧,别去做那无用之功。


但从旁观察妻子教女儿简单法语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女儿模仿得像模像样,于是改变初衷,决心协助妻子教下去。那时女儿尚在幼儿园阶段,虽然模仿力强,可塑性大,但也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

我记得有人向我提起我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故事。马思聪曾经收徒教授小提琴,对求学者他往往先询问其学过没有。如果对方回答已经学过,他便谢绝不教,只有对方从未摸过小提琴,他才愿意接纳,因为他认为矫正习惯远比从头传授要困难。这让我想到,如果让女儿学我们夫妇俩的语音语调,那么即便教得再好,也势必令她养成中式腔调。怎么办?只有让女儿直接模仿法国人的标准语音这个办法了。那时我们家还没有卡式录音机,于是我们千方百计想办法购置。当时广州市面缺货,辗转托人才从湛江购得一台,大概花了300多元钱。这对我们来说几乎是 “倾家荡产” 的数目,因为我那时的月工资才61.5元。


“工具” 有了,便开始实施教学。我们选取的教材是法国原版书Le français élémentaire(《基础法语》)。该书以图注释,不带中文,这也意味着我们采用的是直接法而非翻译法。学完《基础法语》,我们就用Langue et civilisation françaises(《法国语言与文化》)作教材,同样是原版书,所附的也是法国人的录音。

除教材外,我们还辅以大量法语童话故事和儿歌。我当时有机会到法国工作,自己可支配的少量零用钱什么大件都不买,就买学习用品:录音机、录音带、儿童歌曲和小故事的唱碟,等等。我们的施教从幼儿园大班直至高中毕业都没有中断过。每天晚上,女儿临睡前,就给她放录音,她听着听着入睡了,我们才去关机。再大一点,她便会自行选择有趣的材料去听,睡着以后由我们关机。我发现,她并不以此为苦,反以此为乐,不时能大段大段地复述播放的故事或哼唱听过的儿歌。有一回,我闪过一个念头:考核一下她会唱多少首法语歌。于是我打开录音机,她唱一首我录一首,不重复,分几次录完,最后的统计结果是100首以上。很可惜,那些录音带无法保存到今天,不然再放出来听一下也是挺有趣的。


女儿到了小学高年级,在学校里开始学英语。有人劝说,停止法语学习吧,两种外语一起学会搞混的。但我细心观察后并未发现有混淆的情况,也未见她的英语成绩受影响。相反,她后来还常常得到中学英语老师的表扬。我猜想,儿童语言学习的潜力是巨大的,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开发。本来全家已习惯吃饭时开着录音机听听法语歌曲,可那时适逢电视台播放On we go、Follow me等英语学习节目,我就让女儿也来看看。这引起了妻子的反对,说孩子受得了吗?我说,随便看看、听听,像游戏那样,不做要求,就像做事情时放背景音乐似的,不会增加什么负担。果然,女儿对这类节目看得津津有味。


就这样,两门外语齐头并进,法语家教,英语校教。虽然两种语言的发音、语法都差别极大,但其中不少词汇相同或相近。人们往往看到彼此互相干扰的一面,却忽视了共同词汇的存在实际上可以减轻记忆负担的另一面欧洲人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就掌握几种语言?就是由于地缘接近、语言共同点较多之故。


高中毕业后,迅余便被保送至北京外国语学院(即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学习,进的是附中班。大学一年级期末,迅余来信说,老师想让她跳过二年级直升三年级,进的还是附中班。就这样,迅余在北外读了三年便毕业了。


若干年后,迅余报名参加联合国招聘同声传译员的考试。一天,她接到考试局电邮,向她表示祝贺,说她参加初试获得通过,请她准备面试。迅余纳闷:“我是哪个考试通过了呢?” 原来联合国英语同传与法语同传同时招考,迅余两种都报考了。于是她赶忙去信问个究竟。不久,复函来了,上面写着:“恭贺您,您两样都考取了。” 联合国那年在全球范围招了10名同声传译,据说光中国大陆报名的就有近2000人之多,绝大部分是以英语为外语的,法语的占少数。在被录取的人员中,只有一名第一外语为法语,就是迅余,其余均为英语,而迅余却身兼二者。听说考试局原先没有料想到是这种情况,还以为报到的人缺了一名呢。如今迅余已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欧洲分部任职,是P4级译员,目前主要使用英语。


通过观察我女儿的成长经历,我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外语同传人才的培养最好尽可能做到低龄化、浸泡式。不过,由于当时环境所限,她的这种浸泡只能算硬浸泡,如今我外孙女的情况才称得上是自然浸泡,因为她就在日内瓦的法语环境中生活、学习。她所不能忽视的倒是母语的提高。至于她长大后会从事什么工作,则另作别论。



更多推荐

  1. 黄建华教授16年编撰720万字汉法大词典,跑赢癌症

  2. 教授:超过法语英语,汉语或将成为非洲通用语!

  3. 男生:广外法语系男生荣获法语人才竞赛冠军

  4. 《放牛班的春天》音乐剧北京上海广州再现经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