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座与法语结缘的城市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一事件被当时的西方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轰动国际社会。但鲜为人知的是,触动时任总统戴高乐与中国建交的却是一本书。
这本书名叫《蛇龟》,作者是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书名就来自武汉的蛇山与龟山。该书于1957年在法国用法文出版,但封面上写有中文“蛇龟”二字。
1957年,法国前总理富尔到访武汉,参观了当时即将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期间,富尔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跟他讲了他自己写的《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其中有一句话,“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便是龟山、蛇山间的长江大桥。
回到法国后,富尔写了《蛇龟》一书。在书中,他提出承认中国对法国是有益的,大多数强国彻底将这片大陆置之不理是荒唐至极的事。他暗喻中法就如蛇龟二山,需要一座“长江大桥”将天堑变通途。
随后,富尔将这本书寄给了戴高乐将军,戴高乐将军看后亲笔回信,表示他对书中的内容极为感兴趣,并认为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后来,戴高乐总统正是派了富尔来谈判建交。
除了富尔,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前总理让-马克·埃罗和前总理贝尔纳·卡泽纳夫都曾到访过武汉。作为法国在华投资最多的城市和法国民众在中国居住最多的城市之一,武汉同法国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正如卡泽纳夫2017年访华时所说,“武汉是中国最具法国风情的城市”。
01
历史渊源
武汉人接触法国文化,最早是从法语开始的。张之洞认为,武汉地处中国交通大动脉长江中游,诸多洋务、商务活动活跃,因此需要培养懂得外语和商务的人才。1893年,他创立了自强学堂(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学堂设四门专业,首先就是外语,包括英、俄、德、法。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与法国的交流进一步加深。1964年,周恩来总理和戴高乐总统商定,将武汉市列为中法两国合作交流的基地城市。
1998年,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武汉的首家外国领事馆,也是法国继上海、广州之后在中国设立的第三家领事馆。
法国驻武汉领事馆总领事 贵永华先生
贵永华(Olivier Guyonvarch)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1998年,当法国驻武汉总领馆成立时,身为外交官的贵永华曾在这里工作三年,参与了该馆的建设。2017年9月,贵永华再度来到武汉并担任法国驻武汉总领事。回忆起这段历史,贵永华向《北京周报》记者介绍了当时选择在武汉设立总领馆的原因。
他表示,首先,法国在武汉的投资非常密集,例如,中法两国最大的合资项目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就是1992年在武汉成立的;其次,武汉与法国的校际交流非常频繁,1979年,中法第一个交流计划——教育文化交流协定就选定在武汉大学实施;再次,武汉有着坚实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迅速;最后,武汉市政府及湖北省政府都非常欢迎法国在武汉建领事馆。
02
法企:从传统制造业到高新技术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共享办公中心(《北京周报》记者 张巍摄)
长久以来,武汉一直是法企在中国的投资高地。2017年,在武汉的法国企业已超过100家。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东风雷诺武汉工厂等都是法国在武汉投资的重要项目。随着武汉同法国交流的不断深入,来武汉投资的法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017年9月27日,第四届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武汉市蔡甸区举行。论坛开幕式上,包括法国电力、法国智奥等21家中法企业与机构,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以下简称“中法生态城”)签订战略合作或投资协议。这些包括能源服务、会展等方面的项目,总投资达1262亿元。
中法生态城是中法两国政府代表2014年3月签署意向书确定的建设项目。此后,中法专家历时2年联合编制完成了生态城总体规划。生态城规划核心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文化体验消费、节能生态、绿色智慧交通等六大重点产业。
“生态城的建设启动后,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法资企业的落户给与了支持”,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管委会招商专员张峥对《北京周报》记者说,“第一,我们专门出台了针对法资企业的‘十六条’支持政策,主要针对法国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在资金、土地、办公包括人才落户等多个方面给予它们支持;第二,我们专门建立了针对法资企业的共享办公中心,对有兴趣来生态城发展的法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免费提供办公的场所;第三,我们在新建的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永久会址里为高新技术的法国企业提供了展示中心,给予法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定的展示平台和空间。”
目前,已经有法国电力、必维、库贴等20多家法企签约落户生态城。
“中法生态城管委会在生态城规划发展和招商引资中对于项目生态示范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是法国电力集团(以下简称“法电”)选择落户生态城的重要原因”,陆一松,法电中国能源事业部战略规划总监、法电能源管理(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对《北京周报》记者说。
他表示,法电是法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已有35年,中法生态城的发展理念也和法电低碳能源的理念相契合,法电愿意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参与到武汉生态城的发展之中,为生态城带来绿色,低碳,高效,智慧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
03
面向未来的中法合作模式
中法生态城地下综合管廊(张巍摄)
中国和法国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为了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后工业化时代挑战,2014年3月,在两国元首见证下,中法两国政府代表在巴黎签署了《关于在武汉市建设中法生态城的合作意向书》,明确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选址武汉市蔡甸区后官湖区域,这也是中法两国合作建设的第一个生态城。
2014年11月,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永久会址(以下简称“永久会址”)落户于中法生态城。
永久会址由法国建筑设计大师岚明(Denis Laming)设计,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地源热泵等环保技术,打造低碳节能的生态友好型建筑。建成后免费对社会开放,展示全球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变迁,集中呈现生态城在理念、技术、建筑等方面的实践历程。
目前,永久会址一区(展示区)已完成主体结构工程,二区(会议区)启动建设,将于年内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7年11月,中法生态城地下综合管廊一期1.4公里启动段完工。管廊的设计理念借鉴了法国经验,管廊内部设有燃气舱、综合管道舱、电力电信舱、高压电力舱4个并列的舱室,同时配备完善的照明、通风、消防及监测监控系统。
“我们是通过分布式的测温、测光还有气体感测的一些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对各种管线进行监测”,中国一冶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综合管廊工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杨攀对《北京周报》记者说,“同时,我们会引入智能机器人进行巡警,提高巡警的效率。如果某一段出现了紧急情况,我们在每200米处设置了防火分区,对这200米进行封闭,在里面进行维修 ,避免扩大事故的影响。”
据悉,该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总长度13.7公里,建成后,将有效地实现城市智能化管理。
目前,中法生态城已完成什湖生态治理、马鞍山城市森林公园、海绵城市等项目的规划。中法生态城还发布了十年发展行动纲要(2018年—2027年),为近十年生态城的发展建设指定了行动纲领,中法两国还将在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及生态社区等方面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
武汉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赋予了这座城市包容开放的精神。未来,这座城市还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续写出中法合作的新篇章。
本文转自《北京周报》。作者:刘婷,外交学院法语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