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教授李志清访谈 — 一位古稀老人的棕榈志中法情
« Mon rêve c'est de mourir en classe devant mes étudiants, comme Molière est mort sur la scène dans un fauteuil ».
李志清教授,1944年4月6日出生于上海,1966年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大学毕业后分配至西安外国语学院任教。1978年调入山东大学,1999年起连续3届担任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副主任兼法语组组长。2000年任中国海洋大学西语系主任。推动设立青岛法语联盟,任校长。主编《大学法语》教材。由于他对中法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1995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金棕榈骑士勋章,2002年获军官勋章。2014年5月,获棕榈叶统帅级勋章。
在中法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不乏文化传递的使者,李志清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创办山东法语联盟(青岛),创新法语教学,编著法语教材,培养法语人才,三获法国政府颁发的“金棕榈教育与文化勋章”……如今,71的他依然行走在法语人才培养和中法文化交流的大路上。
生于战乱年代,长于书香门第
1944年的上海,虽处在日本侵略者的残酷统治之下,但作为国内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依然是广大爱国青年和进步人士云集之地,他们宣传民主思想,组织开展爱国斗争,为祖国的解放奔走相告,复旦大学历史系教师李毅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经常在位于虹口区祥德路208弄35号的房子里与郭沫若、翦伯赞、傅雷等进步人士探讨学术、评议时事。1944年4月6日这一天,伴随着婴儿的一声啼哭,李家的第四个孩子降生了,取名志清。
李志清(右)和母亲在一起
李志清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留美化学硕士,回国后在复旦任教。据李志清回忆,小时候家里的文化氛围比较浓厚,一方面是因为父亲在大学任教,免不了受其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很多朋友常来家里做客,探讨的也都是进步思想、先进文化,日久天长也深受熏陶。郭沫若、翦伯赞、傅雷等经常去李家做客,每当他们来访之时,父亲都要求李志清在一旁倾听。客人散去,父亲会让他复述下讲话的大致内容和基本要领,回答的好,就会有一点奖励,如若回答不好,就会招来父亲的批评和责罚。相对于父亲的严厉,母亲则比较温和,时常教育他好好读书、本分做人。
李志清兄弟姊妹7个,他排行老四,哥哥姐姐年长他很多,很早就去了外地学习或者工作,弟弟妹妹们也于1958年跟随父母到了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更多时候他一个人留在上海读书,直到1967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所以,小时候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密切。李志清说,他们家是典型的“教师之家”,兄弟姊妹7个中,后来有5个当了教师。
崇拜傅雷,勤学法语
1962年的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一切都在复苏,就在这一年,李志清考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谈起当初报考法语专业的初衷,李志清说:“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兴趣,自己比较喜欢文学,当然或多或少也受父亲留美经历的影响,对外文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另一个是受傅雷的影响,小时候有机会见到傅雷,也知道他是从事法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很羡慕,也很崇拜,甚至想着有朝一日可以跟他学习法语。”
李志清的大学时代正值“文革”前夕,但风雨已经弥漫校园,因为他的祖父是资本家,1949年又去了台湾,于是“出身”不好的他就成了大家想要改造的对象。据李志清回忆,当时做事谨小慎微,每天只专心做好两件事:学习法语和锻炼身体,其它事很少参与。他每天都准时打开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并尝试着翻译成法文。他说,同声传译和即席翻译的能力就是在那时候练就的,一直让他受益终生。班上的同学一直以为他是在主动关心政治、积极追求进步,也就对他网开一面,免受批斗之苦。
在那风雨交加的年代里,人人自危,李志清岂能例外,尽管他低调而又小心地过着自己的大学生活,害怕引火上身。但还是有噩耗传来,因不堪批斗与屈辱1966年9月3日上午,傅雷和夫人被发现双双自杀于家中。傅雷的死,给李志清带来沉重的打击,还没来得及向他学习法语,还没来得及和他说再见,还没来得及……李志清受够了这样的生活,只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这样的日子赶快过去。
1966年本应是李志清这届学生毕业的一年,但因举国上下都忙于“文化大革命”,于是他们的毕业分配事宜被搁置。而班上的同学大都忙于政治运动,也无暇关心学习和工作的事情,李志清却坚信他的法语不会白学,他的知识会有用武之地,终有云开月明的一天。
大学任教,下放劳动
1967年10月中央向各学校发出了“复课闹革命”的号召,于是李志清终于迎来了毕业离校分配工作的日子,他被分配到了西安外国语学院当老师。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他初到北方有些不适应,特别是生活上,因为吃不到大米而经常饿肚子。工作上还好,因为和学生年龄相差不大,也很聊得来,备课、讲课、课外活动倒是轻松的很,初为人师的那段时光给他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李志清参加工作没多久,上面又有新的指示,要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他被分配到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农机修造厂当了一名工人。在工厂劳动期间,李志清感觉到自己满腹的法语知识再无用武之地,搞专业研究也毫无希望,索性专心钻研农业机械制造,竟然小有成就,发明了一种名为“无动力旋转钉齿耙”的机械设备,因此从技术员晋升为工程师,并被推荐参加了1978年召开的山东省科技大会。
在工作稳定和稍有起色的同时,李志清的家庭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先是到山东工作实现了他和父母团聚的愿望,再是1973年他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并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在李志清看来,似乎一切都在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之时,他的命运又起了变化。
1996年李志清在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接受金棕榈骑士勋章
先入山大,再进海大
就在李志清已经习惯了机械工人的生活,并觉得法语研究和自已已经无缘的时候,一次偶然的相遇,又让他看到了从事法语专业研究的希望。原来在1978年的山东省科技大会上,李志清巧遇山东大学党委书记孙汉卿,后者了解到他是学法语的之后,高兴地邀请他去山大任教,并表示山大正在筹建法语系,李志清欣然接受了。也正是在进入山大的那刻起,李志清的法语教学和研究之路逐步转入正轨。
20世纪70年代末的山东大学法语系还只是停留在酝酿阶段,由于建设方案、师资、章程等都还没成形,于是李志清初期的工作主要是给学生讲英语,并奔走各方协调处理法语系的筹建工作,这期间他先后担任了山东大学英语教学部的副主任、外国语学院的副院长。直至1994年法语专业创建,用李志清的话说,时间很长,从他进入山大工作到法语系正式成立经历了16年的时间,但结果是好的。之后山大法语系在李志清的带领下逐步踏上发展快车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秩序井然,成绩显现。岁月流转,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没什么特殊情况,李志清会在山东大学退休。可命中注定他偏偏是个停不下来的人,2000年他再次相遇“伯乐”,他的人生轨迹又一次迎来了转折。
2000年年初,李志清约见一位正在山东省政协开会的朋友,他的朋友向他介绍认识了同在济南开会的时任青岛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管华诗盛情邀请李志清去青岛,并希望由他创建青岛海洋大学的法语系。56岁的李志清面对管华诗院士的真诚邀约,再次被感动,他决定放弃即将退休后的悠闲生活,去青岛海洋大学开创另一新天地。
著书立说,培养法语人才
青岛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历史悠久,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梁实秋曾在此任教,但法语教学却从未有人涉猎,李志清的到来无疑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2000年李志清到校之后,尽管困难重重,但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他依然大刀阔斧地推进法语系的创建工作,没有合适的教材就自己编,没有恰当的教学大纲就自己定,没有师资就亲自上阵,并积极搜罗聘请外教和国内优秀法语人才……事无巨细他都要操心,以至于学院门口传达室的人都记住了他,每天来的最早,走的最晚。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0年9月新生入学的时候,法语系迎来了第一批学生22人。谈起报考法语专业的初衷,现如今已成长为骨干教师的法语系副主任房立维说,当时觉得法语系刚成立,学校在第一批学生的培养上一定会下大力气,于是就报了。来了之后,庆幸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李志清教授也在这儿。同样的话,很多报考海大法语系的学子都说过,选择法语系,就是奔着“李志清”来的。
李志清说:“作为一名老师,学生喜欢我,这让我感到很欣慰。我会把这种喜欢当作一种动力,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对学生的培养中去。”李志清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法语系成立之初,师资匮乏是困扰李志清的一大难题,虽然聘请了几名外教,再加上他自己加班加点的授课,也能维持正常教学秩序,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从学科发展的长远考虑,还是要培养中青年教师,形成人才梯队。于是他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从法语系自招的学生里培养教师。他在教学之余,注意观察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当教师,就找他们谈话,做他们的工作,鼓励他们朝着法语教师的方向努力。想起2001年李志清教授找自己谈话的场景房立维依然记忆犹新,“李老师认为我和班上的崔丹丹同学比较安静,属于安心做学问的类型,就建议我们争取3年本科毕业,然后继续读硕士和博士,再回来教学。”从本科阶段选出适合当教师的好苗子,再到硕士、博士毕业,这期间需要漫长的等待,李志清宁愿自己累点,辛苦点,多付出点,也要坚持把这件事情做成,学校对于他的决定给予了支持,允许两名学生在修满全部课程的情况下,提前一年毕业。海大法语系没有博士点,李志清就利用自己是法国多所大学博士生导师的身份,推荐她们去法国读博士,并和当地教授一起担任她们的联合培养导师。如今房立维、崔丹丹都已成长为法语系的骨干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上,她们心中永存对李志清教授的感激之情。房立维说:“当时,李老师完全可以从外面引进师资,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坚持用自己培养的学生,直到我们毕业入职……”按照同样的思路,李志清又从2001级学生里选拔了两名适合当教师的好苗子进行培养,如今也已登上讲台。在李志清的努力下,如今的法语系已搭建起十几人的师资队伍,并呈现出老、中、青梯队层次合理,内教外教相容的良好局面。
虽近古稀之年,李志清依然保持着对法语研究工作的热爱,且干劲十足。为了把自己多年来从事法语教学的经验总结下来,他先后主编了《大学法语》、《法国语言与文化研究》、《大学法语教学大纲》、《新大学法语》、《21世纪大学法语》、《20世纪法国文学》、《大学交际法语》等多部著作,且很多都是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他主编的《新大学法语》一直是国内众多高校法语专业的指定教科书,每年保持着至少2万册的出版量。除了在专业法语领域的孜孜以求和不懈探索之外,李志清还积极为社会法语推广工作努力着。他曾三届担任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法语组组长,三届担任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至今依然担任教育部大学法语四级考试组组长……为了表彰他在法语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写、考试大纲制定、组织考试这一系统工程中的突出贡献,2005年教育部为其颁发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法语界获得的教学成果最高奖。
三十多年来,李志清潜心著书立说,精心培养法语人才,为我国的法语研究和教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8年他被聘任为二级教授,这也是我国法语教育界仅有的3名二级教授之一。
搭建中法文化交流之桥,三获金棕榈教育与文化勋章
李志清认为自己有两个饭碗:一是在中国讲授法语,一是在法国传播中国文化。也正是这“两个饭碗”让他为中法文化的友好交流搭建起一座座桥梁,且硕果累累。
法语联盟是一个以传播法国语言和文化为宗旨的非赢利性组织,在我国大陆以“中外合作学校”的性质注册,其主要业务是教授法语,同时为赴法留学人员提供便利并组织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在李志清的积极协调下,2007年5月24日山东法语联盟(青岛)在中国海洋大学揭牌成立,李志清任中方校长。联盟成立六年来,不仅开启了中法教育及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也为推动青岛、山东乃至全中国和法国的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作用。除此以外,李志清还积极促成中法城市间友好关系的建立,在他的努力下,2005年和2006年青岛市分别与法国南特市、布列斯特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2012年为表彰李志清在增进中法友谊、发展布列斯特市和青岛市友好关系等方面作出的贡献,李志清被授予布列斯特市“荣誉市民”称号。
由于李志清在法国积极推广宣传中国文化,他在当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声望与地位不断提高,并得到大家的认可。他先后被聘任为巴黎第七大学、昂热大学、雷恩第二大学、西布列塔尼大学、南特大学、土伦大学的客座教授,同时成为马赛第一大学、西布列塔尼大学、南特大学、土伦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鉴于李志清在中法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贡献,1996年法国政府授予他金棕榈教育与文化奖骑士勋章,2005年授予他金棕榈教育与文化奖军官勋章,2013年他又获得了金棕榈教育与文化奖统帅勋章,这是法国政府颁发的金棕榈奖的最高奖,在中国法语教学界仅1人获得。
退而不休,余热生辉
如今,李志清已退休多年,但他依然闲不住,只要不出差,还是很早就到办公室,并坚持带研究生,给学生上课,搞法语研究。有人劝他说,操劳大半生,年近70了,就别折腾了,享享清福算了。他却说,我热爱法语,喜欢教书,应该站在讲台上,就如同战士应在战场上一样。
法语系每年招收7-8名研究生,李志清自己就要带4-5名,还有法国相关大学的博士生也需要他培养。在系有关领导的一再要求下,从2011年开始,他不再给本科生上课,但他依然与本科生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欢迎学生去他办公室请教问题。李志清说:“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流,也愿意在学术方向上给他们以指导。”
谈到未来,李志清说,现在青年教师逐步成长,法语系发展的越来越好,这方面已不用他操心。他希望在有生之年,继续做好两件事:一是充分利用自己在国内法语出版界的声望,在法语教材和相关著作编写方面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进来;另一方面是利用自己法国相关大学博士生导师的身份,为更多的学生去国外深造创造机会。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在李志清的世界里似乎没有“停歇”二字,他将一直沿着法语人才培养和中法文化交流的道路走下去……
■志清趣事
1.眉毛的故事
初见李志清的人,大多会被他一双浓密乌黑的眉毛吸引,并因此而记住他。因为这眉毛长的实在是茂盛,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野草”般生机勃发,也如鲁迅先生的“一”字形胡子一样个性十足,而且是很浓重的两笔。
李志清每每走在大街上,遇见占卦看相的江湖术士,都会喊住他,说:“老先生你这双眉毛好的很,我给你算一卦。”李志清摆摆手,一笑而过。别人谈论的多了,李志清也会自嘲说,自己的眉毛配上五官很像一个大写的“苦”字,或许这也正是他对酸甜苦辣人生的一种自我解读吧!
2.与法国友人的故事
李志清爱交友,在法国也不例外。法国前总理让-马克•艾罗是其中的一位,有一次李志清前去拜访,一进办公室发现对方桌子上摆放着有损我国主权的旗帜,李志清要求对方赶紧收起来,不然他转身就走,取消谈话。对方只好收起旗帜,谈话才得以继续。李志清说,他们还是不了解中国,建议他们亲自去西藏走一走,看一看。
有一次,李志清在法国友人的陪同下参观卢浮宫,一圈下来,这所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着实让他赞叹不已。旁边的法国友人说话了:“怎么样,是不是比你们中国的故宫漂亮很多?”李志清笑着说:“你如果这样说,我就不客气了。卢浮宫好是好,但里面很多东西都是抢来的。”对方只好告饶。
3.入党的故事
大学期间,李志清被认定为出身不好,所以,连共青团也没资格加入,更别提入党了。
1979年李志清前往非洲国家毛里塔尼亚,参与中国政府在当地的援建项目,并任翻译。正赶上当地发生军事政变,中方援建人员所在的工地也岌岌可危,枪炮声此起彼伏,时不时有子弹划过。参与建设的300多名工人需要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带,怎么办?关键时刻,李志清找来中国国旗插在吉普车头,亲自开道,运输工人的车辆紧随其后,一路冒着随时可能被子弹击中的危险,冲过多道关卡,最终抵达安全区域。
政变平息之后,时任中国驻毛里塔尼亚大使去工地慰问,得知李志清的事迹后,赞赏有加,听说其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时,建议党组织尽快发展入党。李志清申请入党的有关材料递交到山东大学,又从山东大学反馈到中国驻毛里塔尼亚援建地。在入党大会上,有人表示抗议,说:“请李志清谈谈对家庭成长环境的认识。” 大使力排众议,“谈什么成长环境,军事政变发生的时候,你在哪儿?”就这样,李志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访谈音频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法语频道、文章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作者冯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