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学院为何要上法文课 ?  听一听医生说法语,看看医生写的字

2015-12-18 法语世界

医学生留法教育三十五年,走出七百多名医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表现突出,成为专家和学术上的领跑者。在中法医学交流中,他们也从单向学习者逐步转变为合作共享者。除了技术上的受益,更多的医学人文素养已默默地注入了这些医生的血脉,并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2010年入学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生赵扬还未毕业就已经拿到了比利时列日大学生命科学硕士学位。她的学长、2008级临床医学8年制法文班的在读博士杨溢早已通过海外合作项目,到巴黎五大和巴黎高科合作的一所实验室攻读生物医学工程,并获得硕士学位,就在上个月,杨溢再次飞赴法国,开始为期一年的法国实习住院医师工作。


如此国际化的医学教育背景,得益于交大医学院一个坚持了35年的传统——法语医学教育。在法国,这些医学生不仅仅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更学到了尊重病人、敬畏生命的医学人文理念。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交大医学院医学生留法培养的历程适逢中国社会的巨变。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前身)原校长王振义感慨不已,医学生去法国接受规范化的医学训练,是对于英语医学教育以外的补充,“法国人之所以在医学上取得大量前沿成就,与其非凡的艺术、音乐、哲学传统密不可分。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教学理念、疾病分析与医学思维方式以及尊重生命的医学人文理念。”


回望交大医学院中法医学教育合作交流35年的历程,累计约700多人前往法国学习进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表现突出,成为专家和学术上的领跑者。第一届法文班毕业生郑民华,赴法留学后最早将腹腔镜微创技术引入中国并向全国推广,如今他又投身于对年轻医学生的培养事业,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法医学部主任。同时,在中法医学交流中,他们也从单向学习者逐步转变为合作共享者。



沿袭震旦法国情缘


国际化教育是交大医学院的传统,学校法语医学教育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医学院的前身——震旦大学医学院。


由法国天主教会创办管理的震旦大学有着“东方巴黎大学”的美誉,是国内最早开办法语医学教育的医学院校。1911年,震旦大学设医学先修科,1915年改为医学科,学制六年,授医学博士学位,皆用法语授课,教学医院为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安当医院(现瑞金医院卢湾分院),1932年,震旦大学获批准立案改医科为医学院,并增设牙医系。1952年,原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交大医学院,自此,法语、英语、德语三大医学教育体系汇流。


震旦大学医学院对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几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共有581名毕业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医学精英,这些英才在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医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董德长、王振义、龚兰生、唐振铎、陈家伦、金正均、史济湘、张锡泽、杨士达、聂传贤、陈敏章、张圣道、萧树东、丁文祥等在医学领域取得响当当成就的人物,都是震旦大学医学院的杰出校友。



王振义院士与医学生探讨法语医学教育


年过九旬的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亦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他毕业于上海法租界所办的萨坡赛小学(现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1942年从上海震旦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并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在家庭的支持下选择了学医。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法国医学曾早于美国领先世界,王振义回忆道,1964年中法建交后不久,二医就开出首届法文班,他作为副教授担任了法语教师。后因“文革”,法文班停办。直到上世纪80年代,再次恢复了停滞多年的医学法文班,开国内医学教育先例。“很多人不理解,说这是洋奴。其实恢复法文班不是因为我自己是学法语的,而是我们要向外国学习首先要掌握多种语言,法国的物理、化学、哲学、音乐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特别是医学,在上一个世纪初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大量医学上的第一次曾在法国诞生,当时不少美国人都涌向法国留学。”王振义娓娓道来这一段历史。


“文革”竣事后,上海第二医学院与法国医学教育界逐渐恢复了交流往来——两边派团互访交流,进行医学科技双边挂钩等。此时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法国前总理雷蒙巴尔为名望团长的首届中法医学日将中法医学交流推向飞腾。邝安堃、付培彬、董德长、王振义、龚兰生、唐振铎等教授们在法国巴黎的演讲轰动一时,他们流利的法语更获得法国方面的高度欣赏,也使中国大使馆的官员“拍痛了手”。


带回微创技术


一直以来,交大医学院的法语医学教育有口皆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胡翊群坦言,在历年的招生中,临床医学专业法文班的入学成绩基本是全校最高。当然在各方面法文班也都享受着外教、出国交流等最好的教育资源。


1984年到1988年王振义任医学院校长期间,送出10人赴法进修,其中包括郑民华,如今的中国微创外科鼻祖,他最早将腹腔镜微创技术引入中国并向全国推广。


郑民华是1980年恢复开办的第一届法文班学生,六年学成毕业后缘于外交部和巴黎卫生局的一个合作协议,在那个鲜有出国机会的时代,郑民华成为极为少数的幸运儿,得到了赴法留学的机会。


那时没有直飞航班,只能先飞到北京,再等两三天才能搭上飞机去法国。在郑民华年轻的心里,对法国的了解全都来自《基度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巴黎圣母院》等文学作品。“当时内心抱着很大的憧憬,把法国想成天堂一般,浪漫、文艺,且很神秘。”


抵达法国后,郑民华受到很大的震撼,第一次坐公交车,车票也不会用,重复刷了两次,导致下车时无法确认金额,但法国人很随和,知道他是留学生时宽松放过。


更大的反差在医院里。郑民华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国感染性疾病还很多,医院里设备落后,检查时使用的A超很多病症都看不清,胆囊炎到最后还是要靠经验丰富的医生用手触摸探查。当时,法国医学已经进入肿瘤医学时代,仪器设备也比国内先进好几代。


有太多的技术和知识等着第一批留法学生学习,然而,最初几个月的艰苦程度超过了郑民华的想象。虽然已经学了几年法语,但到了医院能听懂的很少,“医生们偶尔和我讲话,这当然能听懂,因为他们会很努力地讲给我听,说得很慢。但有的病人讲德语,医生之间讲专业术语,听起来都很困难。有时他们说到法国公开赛,或是交班的时候说一些话,我就没办法理解了。”


中国医学留学生对于法国的医院来说,就是外籍住院医生,与当地医生一样必须完成住院医生的工作。郑民华每天太阳还没升起便进了医院,医院里面的房间设置又是很特殊的,所有好的能见阳光的房间都是病房,医生的办公室都安排在大楼中间,没有窗户,不见阳光。斯特拉斯堡每天下午5点左右太阳下山,郑民华每天离开医院的时候是晚上9点,所以一整天都不见天日,情绪难免压抑。


一切改变都只能交给时间,6个月后,法国的春天到了,工作上也能适应了,万物生长,郑民华的心情也渐渐好了。


勤奋的学习终有回报。1987年,世界上第一例微创外科手术在法国进行,正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的郑民华,师从斯特拉斯堡医院外科Meyer教授,在第一时间学习到了腹腔镜手术技术。当时,医院引进了一台腹腔镜手术器械,决定在住院医生中选择一些人进行摸索,结果郑民华入选了,获得老师亲授技术。理由是:他是中国人,拥有一双拿筷子的手。手巧!


那时的郑民华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参与一场伟大的医学革命,他对这种“洞洞眼”手术心存怀疑,“看得清楚吗?”


“第一次用腹腔镜做手术,感到很不适应,抓不住。第二个手术时,有点出血,当时我们导师就怕了,后来发现是虚惊一场,是摄像头把出血放大了。”郑民华越做越开眼界,一年后,这位中国留学生不负老师的期望,完全掌握了腹腔镜技术。


1989年,郑民华在法国做了第一例胆囊微创外科手术,成为微创外科手术中国第一人,此后他在法国做了40多例疝气修补、阑尾切除、食管裂孔疝临床手术,他发现,腹腔镜下的手术不仅能够看清腹腔内的世界,更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1991年,郑民华受邀回到瑞金医院,也将腹腔镜技术带回中国。当年12月,他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是中国华东地区开展的首例微创手术。以后,腹腔镜技术传遍祖国大地,1993年,郑民华成功进行了国内第一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此后,他又完成了腔镜甲状腺切除术、胃癌根治术、脾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妇科手术、胸外科手术、泌尿外科手术等微创手术。2001年,瑞金医院微创外科成为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


“现在大家觉得,窗口里装着摄像头,不是更清楚吗?”但最初,腹腔镜手术由于技术水平不稳定,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一度饱受争议。随着技术日臻成熟,当初的缺点都变成了优势,腹腔镜变得更加快速、方便,并发症减少。现在,外科界已经视腹腔镜为常规手术,微创也被公认为外科手术的未来方向。


如今,郑民华又投身于对年轻医学生的培养事业,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法医学部主任。


从学习到合作


早期赴法留学的医学生,如海绵一般吸收法国先进的医疗技术,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技术和理念带入中国。然而经过35年的努力,上海医疗技术水平与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越来越小,某些领域甚至超过国际同行。因此,王振义也骄傲地表示,在中法医学交流中,我们从学习者成为合作共享者。


王振义难忘那段历史:发现维甲酸治疗白血病有效后,法国没有这个药,王振义就每次让研究生带到法国。就这样,跨国合作的科研论证与再发现工作在无形中启动了。


仅在血液肿瘤方面,上海交大医学院与法国科学同道分享了“法国年度最佳医生”、美国凯特琳奖(肿瘤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瑞士布鲁巴赫癌症研究奖等三个医学界顶级荣誉。


国际交流的频繁,也为国际化办学注入了活力,1980年、1981年、1985年、1987年、1991年、1993年、1995年和1997年,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医学专业法文班一共招收了8届学生,共179名。其间的1990年,由学校外文教研室主任、著名法语教授顾梅圣任主任的教育部法语培训中心成立,在法国罗阿大区的支持下,开设公共法语课程,培训医生、护士、教师、管理和教育辅助人员,至今已有25年的历程。


1991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更被世界讲法语联盟(AUF,Agence Universitaire de la Francophonie)接纳为会员,成为当时中国在此国际组织中唯一的一所高等院校。


1997年中法双方在政府层面签订的协议中,写入了“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开展医学法文班”的条款。由此,临床医学法文班中法合作项目正式纳入中法两国政府文化教育合作框架,双方签署的“卫生合作协议书”中包括支持临床医学法文班计划。此后,里昂第一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巴黎笛卡儿大学等10多所法国高校与学校签署合作交流协议,根据需求,定期派遣基础和临床专业及法语专业授课教授,同时开展学生互换项目。1998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临床医学七年制法文班学生,每年30名。



法式医学人文熏陶


医学生留法教育35年,走出700多名医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表现突出,成为专家和学术上的领跑者。然而除了技术上的受益,更多的医学人文素养已默默地注入了这些医生的血脉,并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与普通医生相比,这批留法医生有一点与众不同。他们习惯了每天喝一杯咖啡,看病时,习惯于和病人仔细交流,科研上态度格外严谨,休息时会看法国电影、聊法国文学、品法国红酒、欣赏书画展览。


在王振义看来,法国人之所以在医学上取得大量前沿成就,与它非凡的艺术、音乐、哲学传统密不可分。“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教学理念、疾病分析与医学思维方式。”


谈及法国医学哲学,法国医生引发了郑民华很多思考,在他学习乳腺整形外科期间,法国医生竟会花大量时间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职业、婚否、个人对形体美的要求后,再制定整形手术方案,以便为病人设计出更具个性的造型,也能让病人在出院后更顺利地回归生活。同时,也只有法国的外科医生率先设计出各种不同位置的切口,只为迎合患者穿不同类型泳装的需求。“这不仅是医术,更是艺术、人文的考量。”郑民华对此深有感触。


交大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张文慧老师是第三届法文班毕业生。回首来时路,张文慧坦言自己的留法经历对于如今的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法国进实验室之前所有学生要参加为期一周的实验室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后期实验室的具体科研工作。“这虽然很基础,但对于目前研究生培养和科研都是很重要的,教会我们实验室中要注意的事项 ,遇到应急状态时该怎么处理,怎么保护自己。”


此外,张文慧提到,在法国很多实验要用到动物,必须经历一个繁琐的申请过程,首先需要递交一份很长的报告,其中甚至细致到“给动物做什么实验?用什么药?是怎么麻醉的?动物是否会遭受痛苦?遭受多大的痛苦?”等问题。“整个培训过程中,可能会让人感觉法国人的工作效率不像国人这么高,但每一个环节都是很严谨地把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研做得完美,取得比较好的成果。这也真正体现出了认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纵览世界医学流派,在高歌猛进的浪潮中确有不同的特色。在王振义看来,美国医疗重机械,靠检查,而法国医学则重实践,重人文,对于一个医者,法国医学界对于疾病分析有一套很好的思路值得学习。“因此,法国既是医疗技术领先的国家,又可以为医学生多提供一种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环境。”



“先硕后本”新学制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交大医学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被提到新的高度,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短期和长期国外进修项目越来越多。而对于以国际化教育为目标的法文班学生来说,海外进修的机会则会更多一些,他们可以长时间在海外著名医学院或者临床医院进修和实习,接受世界一流学者的指导,接触医学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


胡翊群有一组让他颇感自豪的数据:在交大医学院,50%的学生可以获得海外学习机会,这个数字远远高于综合性大学和其他医学院校;学院每年拨出200万元经费用于支持学生的海外学习,平均每名海外学习学生可以得到约1万元的补贴;学院对品学兼优但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会给予留学补贴上更多的倾斜。


围绕着医学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交大医学院也对法文班的留学项目不断做出调整。最初,法文班学生在结束前期的学习后,通过测试,每一届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获得赴法国医学院校和临床医院进修的机会,为期1年。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生除了临床知识,还需要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特别是转化医学概念兴起,对医学生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法文班增加了Master 1项目,为学生提供又一个海外进修机遇。


Master 1指的是获取法国硕士学位所需要完成的第一阶段学习,课程偏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成为医学复合型人才做准备。在国内完成Master 1课程后,学生可以申请到法国或法语区高校继续Master 2阶段学习,接受法国导师的指导,最终获得法国硕士学位。


杨溢就是这一项目的受益者,Master 1结束后,他申请到法国巴黎的精英学校——巴黎五大和巴黎高科合作的一所实验室攻读生物医学工程,并获得硕士学位,这个专业是医学与工程学的交叉学科,是未来医疗技术发展必须依靠的基础学科。


就在上个月,杨溢再次飞赴法国,将在那里开始为期一年的法国实习住院医师的工作。在他的人生规划中,已经将最前沿的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领域作为自己在事业上的目标,结束一年的住院医师实习,他还将回到中国,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


除了法文班学生,2010年秋季,交大医学院也向全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放这一项目的申请,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经过法语语言学习、考核,又通过法语B1水平考试,这批学生在暑期集中由外籍教授亲自授课和基础医学院老师的科研实训带教下,完成了为期一年的法语医学教育“Master 1”部分学习,包括医学知识学习和实验室科研训练。但只有通过阶段论文答辩以及法方组织的选拔,学生才有资格申请到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大学继续攻读“Master 2”课程。


2010年入学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赵扬,现已拿下比利时生物医学硕士学位。她是在去年9月作为首届中法硕士班中的一员去往比利时的,其他8名同学也成功获得法国巴黎五大、里昂一大、里尔二大、比利时列日大学的实验室资格,赴这些大学攻读硕士。


经过一年学习,9名学生通过了相关课程考核,完成了论文答辩,今年10月刚回到母校。目前,赵扬在仁济临床医学院,与2011级的学弟学妹一起,继续完成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学习,明年7月将收获她的医学本科学位。


胡翊群坦言,创办法语医学教育的意义,并不完全为了学术,更在于多元文化交流、医学和人文衔接,因而校方还会继续大力推进。


在法语医学教育发展35年之际,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说:“我们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基于历史,更展望未来。因此它昨天的文化和明天的发展,决定着这所百年历史的大学始终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作为其重要战略和政策,并注重将与法国的合作置于优先的位置,因为这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的优势……我有一个梦,是我们的学生与先进国家医学院的学生一样优秀,更有一批比他们的更优秀的医学生……我们有着共同的愿望——为世界医学事业做出贡献,所以我们才走得这么近,所以才成为志同道合的同事和朋友,一起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百多年的历史情缘促发了卅五年的交流共进,而未来的道路因为有共同的期许、共同的事业,即使漫长,即使崎岖,却绝不孤单,也必将更加宽广。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记者 罗燕倩


法国电视五台报道说法语的中国医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156lf79at&width=500&height=375&auto=0


学习医学法语课程有何优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1567fg8qd&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上海瑞金医院刘志宏主任介绍瑞金医院和法语的应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156dqfdlb&width=500&height=375&auto=0


== == ==


和医生聊天:

“医生有什么新情况?” “ ……”

法国医生写的字也是醉了。原来全世界医生都差不多!


招聘信息:

【招非洲医疗队法语翻译】我单位因工作需要招聘赴加蓬医疗队翻译。要求身体健康,具备法语良好听说读写能力,本科以上学历,天津户口,男女不限。工作期间享受国家因公出国待遇标准。在外工作期限2年,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详情点左下”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