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小刚不再妥协:“《芳华》才是我的电影,骨子里是热的暖的”

2017-12-13 文化产业新闻


导语:《芳华》已然不同于先前的冯氏贺岁片,冯小刚自己也说,“和大部分导演走了一条相反的路”;这部对他而言“意义非凡”的作品,能否让今年的贺岁档多增一份温情?



一、上映一波三折,《芳华》终定贺岁档


11月20日,冯小刚电影官方微博宣布《芳华》正式定档,该片将于12月15日在全国及北美地区同步上映。据显示,该片上映当天排片占比为38.6%,黄金场占比为43.05%。


《芳华》的上映可谓是一波三折,经历了从提前上映到无限期推迟的剧外反转。先是9月22日,原定于国庆前一天上映的电影,宣布提前到9月29日,而后仅仅过了一天,9月23日深夜,又突然曝出临时撤档。


“久违了贺岁档,物是人非了。载歌载舞,携《芳华》回来凑个热闹。”《芳华》新档期确定后,冯小刚迅速发出了微博。

  


20年前,由他执导的《甲方乙方》正式开启了内地贺岁档的历史。此后20年里,他又陆续拍摄了11部贺岁档影片,如今《芳华》重归贺岁档,完整地见证了中国贺岁片的发展。


最早为了获得拍电影的机会,冯小刚曾放弃文艺片开始拍冯氏喜剧,冯小刚的职业生涯一直紧紧和“贺岁档”绑定在一起,同时也一直在外界给他划定的圈子里小心前行。直到近两年,他才渐渐放下种种顾虑不再去想票房,痛痛快快去拍电影,拍一部像《芳华》这样关于他自己的电影哪怕会让他显得与这时代有些格格不入,甚至不惜丢掉“最卖座的导演”的位置


而这一次的《芳华》,许多东西都来自他个人的体验,他不止一次说起,拍摄缘由就是当年在文工团时,洗完澡后湿着头发的女兵为他所带来的美好感觉。

冯小刚感慨,他已经很难迎合当下的观众了,所以他更想拍能给他带来更大乐趣的电影,拍一部年轻人可以带着父母到电影院里去看的电影。他说:“他们看完这个电影回到家里头,大家吃饭的时候,可能会觉得父母突然变得想说话,想表达了。”


如今冯小刚觉得,“人不能完全变成一个盈利的机器,我得自己也高兴,要在这个过程中有创作的快感和乐趣。首先你不能重复,你要拍一些有感而发的这个东西。其次电影还是得有诚意。现在让我还拍过去的那些,脑子就停了。我还是希望在我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拍一些不同的东西,创作人员不要老把自己放在一个特别安全的位置,拍特别安全的,自己得心应手的,有好多经验可以用的,那的确很没劲的,我觉得拍一些有挑战的,会让你特别有激情。”


二、顺心而为,《芳华》的背后是冯小刚的文工团情结



《芳华》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


有人说,《芳华》就像是冯小刚写给文工团的一首抒情诗,五十年代人看了流泪,六十年代人看了感慨,七十年代人看了唏嘘,八九十年代人看了热闹。


冯小刚说,“我拍每一部电影都是认真的,只是这部电影,对我特别的意义,我对那段时光只有两个字,就是美好”。


冯小刚曾无数次说,文工团记录着他青春的最美好时光。


冯小刚19岁去的宣传队,20岁到的文工团, 2002年的时候,他写《我把青春献给你》时记录了不少关于文工团的回忆,当时就萌生了想把这样的记忆拍成电影的愿望。“这么多年过去了,在我马上60岁的时候,开始要拍这样的一部电影。非常非常的向往,向往走进这样的一个记忆的院子。”


冯小刚以一种“任性”的方式打开了“记忆的院子”。剧组花了3500万搭建文工团的实景,力求所有细节的真实还原。“当看到文工团的牌子挂起来,走进排练厅,听到乐队的演奏,看到演员们排练的场景,就像回到了记忆中的文工团。太满足了,当导演真好。”


文工团另一部分美好记忆来自女兵。为了印象里最美好的女兵,冯小刚也花了大力气选演员。他不希望他的电影里,还是当下电影工业里翻来覆去的几张明星脸,必须符合“能歌善舞,会表演,没整过容”三个条件。剧组用了半年多时间,从五百多个女演员里选出苗苗、钟楚曦、杨采钰、李晓峰、王可如、隋源六个女孩。



《芳华》是属于冯小刚“心愿清单”里的电影,冯小刚说自己对电影的诉求格外纯粹。“我没有想去影响现在的人,我就是想拍我们那时候挺热血的一帮人,挺荣耀的一些人,特别美好的生活。把这个拍完了,我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与自己有关的青春,是许多电影人创作初期会选择的主题,比如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冯小刚是年过花甲才回过头来“致青春”。“我是拍了几十年电影才开始拍的。因为存着这样一个念想,会放大对文工团的好感,包括文工团的面目,拍近了不好看,拉开距离后更美。略去了很多不重要的,留在记忆深处的才是最重要的。经过时间沉淀再回头看,内心感动更多。”


三、冯小刚说“我一辈子没有出圈,我快60了,老想做一点出圈的事。”


统计,1997年~2006年十年间冯小刚共拍摄贺岁档影片6部,总票房3.25亿,除《甲方乙方》外均为年度票房前三,单片的平均票房占比高达5%,最高的《天下无贼》当时的票房是1.2亿。


冯小刚将自己1997年之后的导演生涯分为前后两个十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前十年他基本上在“顺势而为”,通过更具商业属性的作品,将中国的观众们“请回”电影院。


虽然这个成绩如今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在14年前的2004年,全年的票房才15亿,而这部影片单片票房就占到了2004年总票房的8%。这个数字放在2017年的电影市场,就是《战狼2》级别的电影。可以说,2007年之前冯小刚不仅是贺岁档的领军人,更是国产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


正是因为懂得让步、变通与妥协,在很多同年代的导演逐渐因无法被市场接受而淡出大众视野的时候,冯小刚却能一步步由一个美工成长为中国最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但这也意味着,他必须像当年拍《一声叹息》时那样,承受妥协所带来的有违创作初心的挣扎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随着名气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冯小刚需要妥协的地方变少了,“一个人不能变成一个盈利的机器,贺岁片、喜剧好,你就没完没了拍这个”。他开始找寻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往后的十年里纯粹的“贺岁片”减少了,多了如《1942》等更具现实意义的影片。


“每一个导演都希望有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看他的电影,但是你不能把你拍电影的终极目的变成是赚钱。我觉得那我就可以不做这件事儿了,我不能被这个绑架了。所以我还是应该在能够掌握一些资源,一些话语权之后,拍一些我认为更有价值的东西。”


正如他本人曾发微博所说:“如果我三十岁我可以妥协,退而求其次,因为来日方长;但我已经快六十岁了,借社会新闻里经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 ,我就不愿意妥协了,因为时间无多。”


文章来源:由文化产业新闻综合

文编:李晓怡

美编:宋艳宇


中国第一本文化产业日历


用匠心汇聚点滴,将文化融入时间!如果你没有时间阅读一本文化产业专业书,那不妨利用碎片时间,每天花两分钟看看日历,用365天了解文化产业。


扫描下图二维码,马上拥有!



粉丝福利请向公号后台回复以下文字获得


回复:产业政策。获得2017文化产业政策全套电子版,总计十个类别,130多个政策文档。


回复:扶持资金。获得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电子版,总计40多个申报信息,不用担心错过申报信息啦!


往期精彩





中国第一本文化产业日历,点击阅读原文,马上拥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