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文化”,高冷的文化到软萌的创意,未来有多精彩?

2018-01-18 文化产业新闻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总有一样俘获你。


传统文化、潮流文化、时尚设计……文化创意,总有一款适合你。


那么,当科技与文创相遇,会产生怎样的火花?答案是,连皇帝都变得萌萌哒。通过数字技术,古画中正襟危坐的雍正帝变身“这样的汉子”——故宫制作的动态版《雍正行乐图》,曾迅速刷爆朋友圈。推出不到一个月,这组图就收获阅读量近80万。



“文创+科技”,故宫的探索很出彩。而北京卫视播出的国内首档创投类综艺节目《创意中国》,则让人们看到了文创与科技融合的广阔天地。

文创:科技创新资源库


消费者用餐时,每上一道菜,周围就会变换一个配套主题影片和光影效果,光影与音乐营造出浪漫温馨的用餐氛围——在《创意中国》登台的“光影与未来餐厅”,打破了传统餐厅的空间界限,通过沉浸式光影技术,展示了未来用餐的升级体验。


“科技是把想象力变为现实的手段,我们在做的就是利用科技这个工具,把文创放大化。”“光影与未来餐厅”创始人黎霖的话,代表了很多文创业者的观念——科技是工具,文创则是取之不竭的资源库。



以光影技术为例,其在文化艺术领域已有较多应用。比如湖南省博物馆在模拟辛追夫人墓室时,就利用光影技术还原了辛追夫人墓室的方形神坑,神坑四周的墙壁投放了帛画纹样及墓室壁画。沉浸式的震撼体验,让观众对辛追墓室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这样的成功案例,正是基于对科技“工具”作用的认识与发挥。


《创意中国》对“文创+科技”项目的选择,呈现了科技牵手文创的美好前景,凸显的是对科技与文创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科技创新“痛点”的把握。


近些年,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尽显革命态势。在中国,“十三五”规划、《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顶层设计、利好政策频出,科技创新活力空前。



但是,问题也显现出来。一方面,科技设备更新迭代速度飞快,很多消费者跟不上节奏;随着技术、算法、设备日新月异地发展,硬件保值周期越来越短,每次升级设备都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参与者涌入,基于一种科技创新的产品扎堆,缺乏“爆款”应用,用户黏性难以提高。比如,以VR为代表的虚拟现实产业正在快速降温,索尼、HTC等智能穿戴设备巨头因为顶不住市场竞争压力,纷纷选择降价。


可以类比的是“互联网+”。在热潮涌动之时,很多传统产业、企业纷纷“触网”,但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如果没有优质“内容”,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也抵达不了成功的终点站。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创业者而言,有了好工具, 找到好内容,才会走向成功。


文创产业,是一个好选择。



科技:文化创意催化剂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如果说文创之于科技是资源库,那么科技之于文创就是催化剂。


科技创新的应用,既能让文创项目、产品更精彩地呈现,又能增加文创走进消费者生活的渠道。通过《创意中国》收获大量订单的“慧美衣橱”,就是利用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让创意落地,解决了“衣橱的烦恼”,满足了人们对美的需求。


“光影与未来餐厅”则是一合梦想数字科技关于光影技术的落地项目之一。黎霖介绍,餐厅是将光影科技融入生活场景的先行尝试。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健身房、儿童主题游乐场、儿童自闭症康复场所等场景展开应用合作。


而在《创意中国》登台的DataMesh商询科技,则是利用混合现实(MR)技术,使数据立体地呈现在真实空间里。


混合现实,是基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更先进技术。戴上混合现实设备,我们将看到现实和虚拟结合的世界,好莱坞大片的既视感十足。在北京市朝阳规划艺术馆,DataMesh商询科技的混合现实技术已经投入使用,观众戴上设备后,可以通过手势操作与眼前的全息图像进行互动。


混合现实技术还能应用于教育培训领域。教师通过操控来演示3D模型,可以让知识“活”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未来,当混合现实设备普及后,人们完全可以在家中身临其境地参观博物馆,或者上课学习。



“文创+科技”:时代风口机会显现


十九大报告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无论是对于“科技成果转化”,还是对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创+科技”都是重要活力源。


回望中国文创产业的发展,我们发现,在其每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都有强力的引擎和活跃的因子,比如文艺演出、文化产业园区、旅游产业,都扮演过这样的角色。近年来,在文创产业的发展中,科技的戏份越来越多。


电影技术和互联网视频平台的迅猛发展掀起观影热潮,移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升级了观感体验,智能穿戴设备引发行业狂欢……“文创+科技”的化学反应,让消费者惊叹“还能这样玩”,也让很多从业者赚得盆满钵满。


随着科技力量的释放,更多符合时代审美、市场需求、消费需要的文创产品被开发、创造出来,既有力推动了文创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拥有了更多具象的载体。


故宫曾经高冷,如今已然“软萌”。无论是《雍正行乐图》,还是《十二美人图》,之所以能产生极佳的传播效果,收获一众好评、无数拥趸,就是因为原本严肃的传统文化融入科技元素后,瞬间变得亲民、接地气,特别是吸引了年轻群体。


文创曾经柔弱,如今已成大树。从2004年开始,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5%。2004年,文化产业产值是3100亿元,占GDP之比为1.94%。到了2016年,文化产业产值已达30254亿元,占GDP之比已升至4.07%。


未来,当文创与科技全方位融合,文化领域会出现怎样的“爆款”?经济数据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拭目以待吧。


文章来源:文化产业新闻

美编:陈静


中国第一本文化产业日历


用匠心汇聚点滴,将文化融入时间!如果你没有时间阅读一本文化产业专业书,那不妨利用碎片时间,每天花两分钟看看日历,用365天了解文化产业。


扫描下图二维码,马上拥有!



粉丝福利请向公号后台回复以下文字获得


回复:产业政策。获得2017文化产业政策全套电子版,总计十个类别,130多个政策文档。


回复:扶持资金。获得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电子版,总计40多个申报信息,不用担心错过申报信息啦!

往期精彩





中国第一本文化产业日历,点击阅读原文,马上拥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