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8



随着昨晚《偶像练习生》总决赛的落幕,爱奇艺完成了点燃中国偶像元年的一整套操作。

 

蔡徐坤、陈立农、范丞丞、Justin、林彦俊、朱正廷、王子异、小鬼、尤长靖组成Nine Percent九人团正式出道,但对于中国的偶像产业来说,这只是最初的一次亮相,甚至可以说是试水。

 


11946日,78天,点击量首播1小时破1亿,2期破4亿,收官已经突破25亿,微博热门话题阅读量超过130亿。作为一档爆款综艺,《偶像练习生》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刷便了各大社交媒体。与此同时,也撕开了中国养成系偶像市场的一个大口子。

 

或许有人会感觉此情此景似曾相识,当年《超级女声》短信称王的神话其实早已为中国的偶像产业奠基铺路。而与那时不同的是,《偶像练习生》的野心不止在于打造爆款综艺或捧红某个团体。

 

《偶像练习生》的真正意义在于用一套成熟而规范的流程,为摸清大众口味和本土化的偶像培养体系,做出非常有勇气的探索和尝试。

 

让中国本土的练习生和经纪公司,能看到这个庞大市场的未来。


一、中国也有练习生?本土公司另类造星路 


如果没有《偶像练习生》,大部分的人对于偶像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去韩国出道”


爱奇艺曾公布过一组数据,节目中的100位练习生,来自31家公司和8位个人练习生,是从全国87家经纪公司、1908位练习生中选拔出来的,这组数据无疑向整个市场说明了国内练习生养成偶像市场的庞大。


而这背后的制作公司也令人惊讶不已,拥有练习生的不乏华谊、英皇、乐华等“大户”;也有一些不太知名但背景强大的如香蕉计划、果然天空、红熠文化;还有一些“新派势力”出现,觉醒东方就是由李冰冰经纪人纪翔打造。意外的是,向来以影视剧制作为核心的慈文、华谊竟然也位列其中。


图片源于 明星资本论


而国内多家公司的纷纷入局,也正因为行业环境的改善。


国内偶像行业的瓶颈,在于体系的不成熟。但目前各平台的兴起,为偶像持续的曝光和发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从练习生培养、词曲创作、歌舞编排,到出道后的持续曝光,整个产业链条正在加速建立起来。


毕竟在流量当道的时代,面对蔡徐坤、陈立农、范丞丞、Justin、林彦俊、朱正廷、王子异、小鬼、尤长靖这些追星女孩和老阿姨们一票一票投出来的新偶像,没有人愿意这些流量付诸流水。


“偶像”就等于花瓶,偶像就是快消品的时代正在过去。


而且在限韩令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国内60亿的真空市场正驱动着各大经纪公司纷纷下水。


乐华娱乐作为最早入局的经纪公司,培养模式更偏向于韩系,即前段训练时间较长,具备一定艺人素质后再往外推,而不是日本典型的偶像养成模式,强调与粉丝共同成长。这种情况下,练习生在竞赛中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名次。范丞丞、Justin、朱正廷在《偶像练习生》中的优异排名证实了这点。



乐华娱乐CEO杜华说:“偶像养成是周期很长的商业投资。”他们有专门的练习生选拔部门,每年在世界范围内甄选有潜力的练习生。招进来也只是开始,要通过周考、月考、季度考核与半年考等,淘汰可塑性较差的练习生。


2010年起开始培养练习生,到201410月份推出第一支男团UNIQ,中间花了3年半的时间。后面陆续推出了宇宙少女、乐华少年,以及现在的乐华七子等。


基本上男团都需要3-4年才能出道,女团需要2-3年,在偶像产业成熟的韩国,培育时间由于竞争的白热化而更加漫长,投入成本的回收也需要3年以上。


正是充分的培育时间,让乐华系推出的偶像或练习生整体实力高于同业。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马公司坤音娱乐。他们的组合练习生“坤音四子”在网友投票排名一直保持在上位圈(前20),在2018年第八期微博明星势力榜中,BC221空降组合榜排名第四,超过SNH48



创始人秦周懿在公司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对标日韩完整的经纪体制,尝试将日韩练习生体系本土化,通过聘请日韩经验丰富的老师+中国演艺圈资深制作人,构建能确保公司持续产出偶像团体的工业化流程。


和国内主推艺人的经纪公司不同,坤音希望粉丝更了解公司和品牌本身。引导粉丝认可并成为品牌的家族饭(BC221作为一个练习生品牌没有人数上限,粉丝自称坤音女孩),将当红艺人的势能传递给公司其他艺人,形成连续效应。


他们更善于通过运营网生内容,低成本获取流量,在综艺节目露出之外,为艺人铺设话题点、露出更丰满的个人形象特点。


在坤音娱乐创始人秦周懿看来,练习生培训体系和工业化的艺人产品,才是最有效的、能抵御市场风险的保障。


因为在中国,构建成熟的练习生制度本身就是一场开疆拓土式的博弈。


二、练习生制度:一场批量生产偶像的“饥饿游戏”


在最后一轮投票中获得47640887票的“巨C”蔡徐坤走到今天实为不易,即使他还尚未满20周岁,《偶像练习生》已经是他的第三段练习生经历了。



他曾在时代峰峻作为TFBOYS的“第四位”成员,与顶级流量失之交臂;又参加了电视选秀《星动亚洲》并作为男团SWIN的成员出道反响惨淡,在与前公司解约之后,再次以个人练习生的身份参加了《偶像练习生》。


蔡徐坤的故事并不是个例,觉醒东方的练习生秦奋似乎比他更惨。异国练习4年、出道、解散、再以练习生身份参加选秀。更让人绝望的是,他是91年出生的。



事实上,在这档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练习生的综艺节目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参赛者有着和他们相似的经历,他们辗转于多家经纪公司,参加过不止一个选秀节目,甚至曾经正式出道,但却依然没有等来想要的星途。


不断回炉,不断绝望。


而他们的经历像是中国偶像产业的一个缩影。过去的十年间,中国娱乐公司对于男团的探索和尝试从未停止过,而从2016年开始,政策的变化和资本的推动让这个新行业变得前所未有的活跃,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和2017年已经出道和即将出道的男团超过了20个。


和热火朝天的创业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温不火的市场反馈,好消息并没有因此而变多。除了2013年出道的TFBOYS,中国再未出现新的现象级男团,更多新闻关于团体解散和公司倒闭。时代峰峻的不断尝试,似乎也未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中国练习生市场的局促,必然有其因素。


麦锐娱乐CEO王丛表示,中国目前很难储备大量练习生,然后从中挑选合适的出道,一来没有那么多人才,二来维持上百人的训练需要非常庞大的支出,并且这项支出短时间内很难见收益。在中国想要把上百个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训练也很难实现,学生家长和教育部的关都很难过。



此外,有退路、选择多、诱惑大,也是造成国内偶像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有一种说法是,韩国有一半人是偶像,另一半人在成为偶像的路上。这种说法虽夸张,却反映出韩国全民娱乐的现象。


在中国自然不同,即使想要成为全民偶像,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直播、微博、短视频……只要懂得营销和包装,立刻可以实现身份的转变。如果想要赚钱,就更不用走练习生这条吃苦的路。这也导致有些练习生中途放弃。


从韩国的HOT、东方神起到BIGBANGEXO,又或是日本的杰尼斯偶像,成功的偶像产品都来自成熟的产业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练习生的选拔培养,匹配的内容生产和包装,正是在这样一个体系的综合运作下,经纪公司持续为市场提供着可复制的偶像产品。



而相比日韩,在中国的练习生制度中,无疑面对着更加困难的模式,除却经验上的缺乏,颓势之中的音乐市场无法提供更多环境和内容支持,垂直渠道的匮乏则增加了偶像产品的曝光难度。


在娱乐圈内,每个公司都在跃跃欲试地想参与这场批量生产偶像的“饥饿游戏”,但现象级的偶像团体总是昙花一现。


可以说,《偶像练习生》的诞生,为大量练习生群体敲开了通向资本市场的那扇门。


但所有人想要追寻的答案不仅于此,他们更希望了解,

偶像练习生们的成功如何复制。


然而实际上,就连中国的偶像产业的本质问题,也没人能给出答案。


三、中国有没有真正的偶像产业?


成熟的偶像产业一直极具经济价值,根据中国产业网统计,韩国的偶像产业产值在2016年就超过了300亿元人民币,而在日本,仅2017年偶像产业中就带来了187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11.7亿元)收入。据艾瑞数据预测,2020年中国偶像市场总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


毋庸置疑,偶像产业是一块庞大的蛋糕。


然而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偶像?中国有没有真正的偶像市场和偶像产业?


这看似确乎不是问题。中国当然有偶像市场,那样出钱出力的迷妹,那么层出不穷的四大流量、四小鲜肉,还有玩得花样百出的粉丝流量变现模式。


但这又是一个切实关系偶像们发展甚至整个娱乐产业的真问题。我们的偶像似乎都在争做“实力派”。他们靠偶像“发家”,然后就去努力当演员,甚至要演文艺片、撸奖片,一个个争先恐后的撕下“偶像标签”。



如果偶像只是一个实现目标的“手段”,那它永远无法达成一个完整自洽的闭环。行走在其中的人们,也只能一直南辕北辙、东食西宿的摇摆、纠结着,“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毕竟,相较于已经发展出一套较成熟的偶像运营系统的日韩,我国民众对于明星的定义还是局限在影视剧演员和歌手本身。依靠容貌、唱跳的偶像团体在主流的明星认知中还是被称为“花瓶”的存在。


最简单的例子,原属EXO的吴亦凡、鹿晗、张艺兴、黄子韬四人包括更早前从SJ离开的韩庚,归国后无论主营的是综艺、时尚还是其他,都将拍摄影视剧作品放在了第一位。因为凭借这些,才能获得更高的国民度,真正在国内收获认可。



这种来自于外部环境的焦虑并非从未折磨过偶像产业中的他们,曾经,一种“天时地利人和”吸引着众多人进入这个全新的行业,但潜在的机会并不能迅速酝酿出成功的果实,更多庞杂的问题被摆在眼前,大部分掘金者甚至尚未看见金矿的影子便倒在了路上。


但对于剩下的人而言,曾经的感觉正在变得越来越强烈。现阶段偶像培养的规范和标准是什么?没有人知道答案,所有经纪公司都只能等着、熬着、摸索着。


幸运的是,《偶像练习生》的出现加速了行业的发展。在短短的三个月中,对整个偶像培养行业都增加了更多曝光量,让这个相对小众的行业有了更多可能性。


实际上,偶像培养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行业,还需要有更多环节来完善。例如团体发行专辑回归时的打歌节目、展现团体魅力的团综……都是完善整个偶像培养的必备环节。而有一家开始尝试,更多的追随者将会争相效仿。


中国的偶像产业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吗,前途未卜还是未来可期?


本文由文化产业新闻整合。

资料来源: 镜像娱乐、老僧扯淡、新话舍、 DoMarketing-营销智库、 捕娱记、明星资本论、 电视人

文编:康璐玮

美编:陈静


招募小伙伴啦


▼▼▼▼▼▼▼▼▼▼▼▼▼▼▼▼▼▼▼▼▼▼▼▼▼▼▼▼▼▼▼▼▼▼▼▼▼▼▼▼▼▼▼▼▼▼▼

1. 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功底扎实,掌握新媒体稿件撰写技巧。

2. 广告招商、自媒体运营达人。


或是——写作和新媒体经验缺乏,

但是,热爱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

我们可以手把手教你写爆文!玩转新媒体!


简历及作品投递:sure809@163.com,或者直接联系个人微信:sure809,备注“编辑”,等你一起来!

▲▲▲▲▲▲▲▲▲▲▲▲▲▲▲▲▲▲▲▲▲▲▲▲▲▲▲▲▲▲▲▲▲▲▲▲▲▲▲▲▲▲▲▲▲▲▲▲▲▲▲▲▲▲▲▲▲▲▲▲▲▲▲


往期精彩




中国第一本文化产业日历,点击阅读原文,马上拥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