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璐玮 文化产业新闻


文章来源:文化产业新闻

作者:康璐玮

美编:张晶晶


昨天的世界博物馆日相较往年热闹非凡,除了各大博物馆的主题活动之外,一群文物“戏精”的表演也刷爆了整个朋友圈。


5·18国际博物馆日,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内的7家博物馆,一甩往日严肃脸,在风头正盛的短视频平台抖音上演了一场“千年戏精大秀”。一夜之间,文物都High了起来。

 

看看这支抖音上刷屏的H5



 

对于这一波刷屏,网友表示:这波操作666!一边是汇集众多年轻人的最潮短视频社区抖音,一边是象征几千年文明的文化瑰宝,如此反差之下,潮流文化与传统文化实现了完美碰撞,就连抖音上的戏精们也纷纷表示败给了博物馆里的千年老戏精。

 

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也不乏唱反调的声音。

 

由于“戏精大会”H5界面中诱导分享的表述,抖音与微信这对儿老冤家又再次针锋相对。



腾讯公关总监张军昨天在朋友圈发出感叹: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变成了戏精的世界了么?

 

而此时的戏精可就非大家转发中津津乐道的“戏精”了。

 

抛开腾讯与抖音多年恩怨不谈,在抖音这次成功的新媒体营销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

难道不是——


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夸人也开始用“戏精”了?


“戏精”文化洗白史


在前两年,你要说一个人是戏精,那必然是要起冲突的。

 

作为网络流行语汇,“戏精”指的是善于表演的人,衍生出某个人“戏很多”、很爱“加戏”等话语。与其他流行语一样,“戏精”有很强的普适性和概括性,《第一财经周刊》就曾总结过生活中的“大胃戏精”、“朋友圈戏精”、“美食戏精”等现象,犀利地调侃了“爱演”的普通人。

 

在知乎上,对于“戏精”的吐槽也屡见不鲜。



而在偶像文化主宰的饭圈里,“戏精”则更为常见,也更为人厌恶。

 

在去年轰动一时的鹿晗恋情公布事件中,心态崩塌的粉丝们在各大社交平台宣泄情绪的举动,已被视为一次大型“戏精”井喷。粉丝对偶像固然是情真意切,但若以路人视角冷眼旁观,粉丝的代入感之强却着实令路人费解。此外,粉丝对偶像行为的过度解读与过度带入,也被指控为“给自己加戏”。



然而,正如小确丧一样。

 

在互联网时代,改变潮水方向的不是解释和辩驳,而是合时宜的自嘲。

 

“戏精”——这个尖锐而刺耳的称谓,在段子手们的调和下,变得有趣而富有风味。对于段子手而言,“戏精”的帽子本身就是一种自带喜剧效果的流量。在这样一个处处是戏码的大舞台下,如果他们不随大流涂抹小丑油彩乐一把,就白白放过了收割关注的绝佳时机。

 

如果非要为“戏精”的成功洗白树一座里程碑的话,当属网红“戏精牡丹”的横空出世。



通过正能量的三观,夸张不流于俗套的模仿,惟妙惟肖的反串走红于网络的视频博主赵泓毫不避讳地称自己为“戏精牡丹”。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在他表演时或捧腹大笑,或啧啧叫绝的年轻人们。

 

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语境下,善于表演的本义让“戏精”可以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回到大家的生活中。渐渐熟谙到可以被官媒大肆报道、“下位戏精我来请”可以被普遍接受的程度。

 

甚至可以说,“戏精”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词汇或营销手法,像“丧”一样,逐渐向亚文化方向转变。


是谁助推了“戏精”文化的产生?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想做一个“戏精”。

 

而时代,也正在推动我们成为一个“戏精”。

 

互联网空间的日益发达,解放了一大批患有社交恐惧症和自称患有社交恐惧症的灵魂。

 

发布信息的低门槛和被鼓励(点赞、分享等产品机制),让人们越来越乐于隔着屏幕表达自己,随手发布观点或分享生活点滴,即使他们羞怯、保守的样子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改变。

 

数字媒体公司 SweetyHigh去年针对600Z世代年轻人(13-22岁的女孩)进行了一次“收送节日礼物习惯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发现58%的人希望收到的礼物可以在社交媒体上收获点赞和分享,在13-16岁的受访者中,52%的人表示希望收到自己愿望清单上列出的礼物,而非得到“惊喜”。



礼物,要晒得出的才是最好的,收到礼物时的“惊喜”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深入,虚拟空间中的个人形象经营开始受到重视,拍照打卡快要成为一种仪式,“人人都是戏精”的时代正在降临。

 

而此时,社交中惯在的表演动机与情感投射也成为了个人的本能。

 

戈夫曼将日常生活类比为戏剧,社会生活中的人好比戏剧中的演员。表演即是一种输出自我形象的表达,是“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人们在对外输出表达的同时,也在别人的反馈中反观自身。根据库利所提出的“镜中我”的理论,每个人都是他人的一面镜子,每个人都会想象自己在别人那里展示的形象,在调整中产生对自己的认知,并依此行事。

 

生活当中的“戏精”也好,给自己加戏的粉丝也罢,都存在输出个人意见和情感、塑造形象的需求,而选择进行某种社交表演。

 

换句话来说,谁不希望自己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呢?


结语


理解彼此的表达诉求,接受与使用“戏精”自然不是难事。如果说“丧文化”是互联网新一代对于自身个性的坚定,“戏精文化”的诞生就代表着年轻人越来越明显而强烈的表达欲望。


只要“戏够好”,那再多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招募小伙伴啦


▼▼▼▼▼▼▼▼▼▼▼▼▼▼▼▼▼▼▼▼▼▼▼▼▼▼▼▼▼▼▼▼▼▼▼▼▼▼▼▼▼▼▼▼▼▼▼

1. 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功底扎实,掌握新媒体稿件撰写技巧。

2. 广告招商、自媒体运营达人。


或是——写作和新媒体经验缺乏,

但是,热爱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

我们可以手把手教你写爆文!玩转新媒体!


简历及作品投递:sure809@163.com,或者直接联系个人微信:sure809,备注“编辑”,等你一起来!

▲▲▲▲▲▲▲▲▲▲▲▲▲▲▲▲▲▲▲▲▲▲▲▲▲▲▲▲▲▲▲▲▲▲▲▲▲▲▲▲▲▲▲▲▲▲▲▲▲▲▲▲▲▲▲▲▲▲▲▲▲▲▲


往期精彩




中国第一本文化产业日历,点击阅读原文,马上拥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