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是药神》4天破13亿创记录!为何近年国产电影爆红率越来越高?

康璐玮 文化产业新闻 2019-05-16

文章来源:文化产业新闻

作者:康璐玮

美编:张晶晶


《我不是药神》在上映的第4天票房突破13亿元,跃居2018年内地票房榜第八位、国产片榜单第四名。成为近年来内地电影市场第27部票房破10亿的国产影片。而其破十速度比目前位居国内票房前三位的国产电影(《战狼2》、《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都要快。

 

和进口片相比,今年前期势头惊人的《复仇者联盟3》,在两天之内突破10亿,《我不是药神》的增速已经与之相近。而据猫眼电影预测,该片的总票房有望达到39.27亿,登上2018年年度票房冠军的宝座。



比起前两年的突然爆冷,《我不是药神》的成功显得更有迹可循。这部关于白血病和印度药的作品,不仅拥有徐峥、王传君、周一围等强大的演技派的阵容,还因电影本身的选材贴近现实生活而成为全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点映开始就好评如潮,互联网上的“自来水”效应再次显现。

 

不仅观众奉上好评,专业的影评人乃至官媒也纷纷主动为其站台。据统计,公映后,《我不是药神》在微博大V推荐度依然高达100%,豆瓣评分9.0,猫眼电影的观众打分高达9.7分,与其同分的只有《战狼2》。7月4日人民日报发文《谁家还没个病人呢》,主动为《我不是药神》打call,称它是今年最好看、最深刻、最催泪的国产电影。



而《我不是药神》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产电影的进步与崛起。回顾近年来多部票房黑马,质量与口碑已成为票房突围的核心因素。随着观众自身质量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于国产电影的要求也已不再因“这个是原创”、“制作效果精良”等而过度吹捧。

 

《我不是药神》代表着在日趋理性的电影市场中,充满敬畏心的中国电影人应得的那份荣誉。在它成功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以往“十亿电影俱乐部”多部佳作的影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破十亿的国产电影究竟靠的是什么?而他们又有多少魔力呢?


国产电影破10亿大关究竟靠的是什么?


随着前两年内地电影市场的持续扩张,优质国产电影的票房刷新速度也在逐渐加快。通过前期一系列科学的数据分析、内容制作、宣传发行。国产电影“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情况越来越少。

 

在过去的“十亿电影俱乐部”中,猫眼评分达到9分以上的电影有12部,其中9分以下8.5分以上的有三部,8.5分以下8分以上的有七部,8分以下7分以上的有两部,7分以下的有两部。26部国产破十亿电影,九分以上的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这其中能够排进国内历史票房前十的有七部,其中六部过九分。

 

影片的质量,可以直观地体现在票房数据之中。过硬的影片质量,是票房崛起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就要靠电影制作人员在电影产业链上各显神通了。


1回归内容,精心选材


《我不是药神》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厚积薄发。

 

国产电影并不缺乏现实主义传统,从1940年代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到新时期《新局长到来之前》等喜剧色彩的电影,再到1980年代《黑炮事件》等黑色幽默的电影……然而当2000年《英雄》开启商业大片模式之后,现实题材电影逐渐走向了小众、文艺,有口碑没票房,成为大部分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病”。



而近两年的《滚蛋吧肿瘤君》、囧系列、《爆裂无声》、《烈日灼心》等各具特色的现实题材电影的出现,深耕细作的制作方式与深刻、贴近生活的内容题材,使现实主义电影在市场逐渐回暖。同时,国家也一再鼓励和提倡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才为《我不是药神》提供了滋润的土壤。

 

丰富多样的类型片,使得国产电影逐渐摆脱了“小清新”、“烂俗爱情”、“无脑剧情”的标签,同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观众的观影品味。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天来,由《我不是药神》引发的“买药难”社会问题的讨论,正在无形之中引导着人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思考。


2打造IP,持续发展


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基础上,国产电影想要持续产生影响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实现IP化,制造系列电影乃至电影宇宙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好莱坞,制作发行第5部、第6部的超级大片屡见不鲜。其中以《变形金刚》、漫威超级英雄系列最为出名。而在我国,近年来影视IP的构建尝试也在不断进行中。

 

“续集烂尾”定律已被《捉妖记》、《唐人街探案》两个IP系列所全然打破。其中《唐人街探案》的人物IP尤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秦风和唐仁这对组合,既富有西方神探福尔摩斯的聪敏,又有中国特有的功夫,他们像走遍散布世界的唐人街:这里既有固定的中国招牌,又有从泰国到纽约再到东京等等源源不断可被挖掘的当地特色。



比起一部影片的大卖,陈思诚想要建立的是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唐人街探案”系列,一个可以无限外延的“唐人街探案”宇宙。

 

这也让市场一直为《唐人街探案》未来的发展有所期待。

 

而《捉妖记》的成功在于“胡巴”形象的塑造,深刻植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胡巴”的商业价值被最大程度开发出来。目前,《捉妖记2》的合作品牌已近70个。《捉妖记2》更与阿里系有深度合作,联动淘宝、天猫、支付宝、淘票票等阿里系互联网平台,成为了中国电影IP商业开发的典范。

 

相较之下,《我不是药神》的IP可以说是徐峥本人了。徐峥出神入化的演技与票房号召力,是他参演电影的一块金字招牌。


3营销借势,全方位出击


2018年,如果说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票房黑马,那肯定是火遍全社会的《前任3》了。作为前两部反响平平的国产爱情片。原本被打入烂片阵营,豆瓣评分5.7,推广费用也是少的可怜。但就是这样一部小成本、小制作的电影却取得了如此惊人的大收益,其中的营销思维、运作方式是值得所有电影人用心研究的。



对于《前任3》而言,话题营销并不是买个热搜那样简单。


毕竟,“谁还没个前任呢”。



根据新浪关键指数数据显示,“前任3”和“前任”两大关键词的热度波动几乎完全一致,可见《前任3》这部电影带动了网友们对“前任”话题的广泛讨论;而“前任”关键词的热度略高于“前任3”,也反映出观众在观影后,讨论的不仅是电影本身,而是将话题发散开去,表达对于“前任”的看法,甚至回顾自己和前任的故事。

 

此外,社交APP抖音和快手的助攻,让《前任3》能在宣发阶段以最低的成本精准连接最大的票房贡献者“小镇青年”。



“吃芒果”、“扮至尊宝”的全民参与为《前任3》带了一波热度。

 

而《说散就散》、《体面》两首歌的走红打出了《前任3》多方位营销的最后一套组合拳。

 

不仅走到街头巷尾餐馆商场里能听到单曲循环的《说散就散》《体面》;点开快手、抖音,你还能看到这两首歌各种版本的重新演绎;在微博上,这两首歌配合着经典电影的分手画面集锦广泛传播。

 

而相比下来,《我不是药神》更突出其口碑营销。不仅在上映前就进行了大规模点映,形成口碑效应。片方也及时捕捉大V和普通网友的影评,制作成口碑海报,带动更大声势。形成二次传播。



徐峥的借势营销也为电影增分不少。徐峥恐怕没有想到,人到中年的自己,在没有任何新闻发生的时候,居然在“饭圈”制造了一场网络狂欢。

 

“峥强好胜”的粉丝们发起“你一签,我一签,撑起峥哥一片天”“哥哥头发都没了,他只有我们”等各种搞笑的应援微博和话题帖,从7月1日晚到2日短短一夜,#山争哥哥#话题阅读量,从1700万+飙升到了5300万+。徐峥的超级话题一路顺势冲进了明星榜前十,徐峥不仅实现了在“饭圈”C位出道,成为流量明星,也为自己的电影强势号了一波票。


回溯“十亿电影俱乐部”里那些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创作历程,其轨迹多有重合:有一帮靠谱的主创、怀着打造一部好作品的愿景,对作品精益求精打磨。其各种各样的出位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者提供借鉴和灵感。

 

当越来越多的“偶然”、“黑马”,成为成功的“必然”,电影市场优秀作品的标尺也就逐渐清晰起来。

 

我们相信,国产电影行业中仍有一批人怀着赤诚的热忱与敬畏的态度制作电影,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国的国产电影正在步入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


部分资料来源:腾讯新闻、Wind资讯、 中国企业家杂志


往期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